王琳
摘要:近年來生物分離與純化技術在國內外備受重視,發展非常迅速。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許多適合生物活性物質的新型分離純化技術也不斷產生,被廣泛地應用到工業、農業、醫藥等各個領域。生物分離與純化技術課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發展性和比較前沿的學科,也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作為現代生物工程領域的下游技術,生化分離是生物工程實現產業化的關鍵之一。
關鍵詞:生物分離 課程設計 實踐教學 發現問題 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 10(c)-0000-00
生物分離與純化技術所涉及的相關課程和知識較多,包含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較散,各知識點間相互聯系不是很緊密,內容相對比較抽象。若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則學生很難理解。鑒于生物分離與純化技術在現代生物技術產業領域的重要作用,首先明確本課程在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定位及本課程設計思路:
1.課程定位與設計思路
1.1課程定位
生物分離與純化技術是在發酵技術、微生物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生物工程專業的必修課程。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天然產物生產過程工作崗位專業工作技能,本課程的功能是培養學生熟練地進行天然產物分離純化工作,具備從發酵液、血液、動植物材料中提取和精制天然產物的能力。因此本課程在構建學生職業工作能力過程中起支柱作用,在生物技術與應用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重要的地位。
1.2課程設計理念和思路
本課程設計思想立足于工作能力與操作能力的培養,打破傳統章節式教學模式,在深入行業調查和對天然產物歸類的基礎上,圍繞天然產物的分離、純化為主線,以生產過程為依據,利用生產過程典型工作技能為培養內容,按照生產流程固有的順序,結合職業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安排教學進程。以零距離接觸車間為指導思想,設計真實工作環境,構建講練結合立體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2.課程內容實施
課程內容設計主線:E.coli菌體培養→誘導→菌體收集→細胞破碎→蛋白酶分離→純化→活性測定及濃度測定。
所有教學內容以典型生產流程為載體,按照流程規定的先后順序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形成本課程的教學進程。當學生學習完本課程規定的所有內容時,即完成了一條完整的產物分離純化生產過程的學習。
本課程根據《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把課程中的知識點和能力要素落實到各教學模塊中,突出課程內容的針對性、適用性和連續性。
3.教學實施
3.1 學情與措施
要達到一個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1)對授課對象的分析: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及生物制藥技術專業二年級學生;
(2)學生水平分析:他們來自不同地區的高職高專院校,生源廣,入學起點不同、文化及專業素質不同、文理科知識背景差異等,導致學生知識水平良莠不齊,并且學生理論基礎薄弱;但他們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也強。
針對以上分析結果,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教學方法多樣化:“活”學,即采取多種形式的學習方法,如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激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原來的不愛學,沒興趣的被動聽課轉變為主動參與;
教學手段多樣化:對于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借助動畫、視頻、仿真軟件詳細講解。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既幫助學生消化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教材內容選取的原則
本課程以適用性、針對性和連續性三個原則來選取課程內容。
(1)學內容的適用性:
適合學生的學情和認知規律,同時適用于人才市場需求;
現代分離新技術、新儀器設備層出不窮,更新迅速,及時掌握這些新技術非常必要。此課程內容設計恰能符合企業人才急需。
(2)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針對學生從事的相關專業崗位,主要為生化產品生產企業培養擁有"生物分離崗位能力"的生產一線技術人才,或基層技術管理人才。這也是本課程的培養目標。
(3)教學內容的連續性:
繼承前續課程知識滿足后續課程要求。
3.3 教學資源及實踐教學環境
本門課程教學資源由以下3部分構成:
(1)材:選用適合高職學習特色的教育部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生化分離與純化
技術》作為學生教材。選用其它三本作為輔助教材。
(2)《生化分離與純化技術》網絡教學課件:為適應現代網絡教學的需求本課程制作了相關的網絡版課件,它是通過網頁文件的形式在internet網上進行發布,突破時空限制,從而實現真正的遠程教學和廣域教學。本課件2013年7月獲得吉林省第三屆職業技術院校多媒體教育教學大賽一等獎。
(3)實驗教學視頻及Flash動畫
實踐教學環境:組織搗碎機、超聲波破碎儀、高速及超速離心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高效液相等。這些實訓儀器既能滿足教學需要,同時又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畢業論文研究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條件。
4. 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隨著不同層次進階式教學模式的進行,教學的主體也由單純的教師主體,逐漸轉變為學生主體,教學方法也由單純的教師講解轉變為:教師下達任務→學生必備知識學習→學生制定方案→師生討論方案可行性→確定實驗方案→教師指導學生實驗→實訓后學生通過實訓解答教師所設置的問題,撰寫實訓報告,教師批改實訓報告糾正問題。
改革后,學生的學習狀態明顯發生改變:1.學習態度由被動變為主動; 2.實驗操作的惰性和依賴性減少;3. 個人實踐技能增強;4. 綜合分析能力增強。
5. 教學考核與評價
成績考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促進學生學習和教師評定學生成績、進行教學評價,取得教學反饋信息的主要方法。可采用多樣式的評價體系來對學生進行考核,提高平時成績所占比重,從而綜合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
為了使考核評價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本課程以“過程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為原則,學生成績為實驗成績占35%,期末成績占55%,平時成績占10%。期末成績為學校統一安排的閉卷筆試。
6 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1)教學設備數量不足,難以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訓練
針對這一問題,在儀器設備不能增購的條件下,希望通過“合理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輪流使用儀器設備”來進行解決。
(2)耗材較貴
實踐教學中需要的耗材有些較貴,由于經費不足有時難以開設。所以逐漸開發相關的替代實驗及相關教學視頻來彌補這一不足。
參考文獻:
[1]趙世光,楊超英,薛正蓮,等.生化分離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23),181-182.
[2]曹學君,趙延斌,童望字,等.生物分離工程精品課程建設推動教學質量躍上新臺階.化工高等教育,2006,88(2):32-34.
[3]丁新麗.生物分離與純化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8):5061-5062.
[4]任平國,徐啟紅.《生物分離純化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博覽,2009,20-22.
[5]劉愛玲,粟挺.生物分離工程課程的教學改革與體會[J].現代農業科學,2010,17:29-30.
[6]鄒玉紅,呂英海,李桂江,等.生物工程專業產學研一體化實踐基地的構建[J].陜西教育,2009(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