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夢霞
摘 要:創業的號召如今深入人心,在大學生中也已掀起了一股創業熱。然而,目前大學生創業現狀面臨實際創業數量低、成功率低、層次低的問題,這種現象并不利于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偉大宏圖的實現。究其原因是忽略了人的本質,追求急功近利。創業的關鍵要素在于人,在于人的心理資本能否順應創業的要求,個人是否具備創業意識、創業特質、創業能力,又是以什么樣的動機為推動力,決定著創業能否持續與發展,這是對規律的尊重與重視。
關鍵詞:創業 心理資本 創業意識 創業動機 創業特質 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c)-0000-00
十七大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作為一種全新的就業發展戰略,加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深入人心的號召,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了一股“創業熱”。對于面臨巨大就業壓力的社會現狀而言,“創業”不失為一劑良藥。然而,筆者認為,創業光憑一腔熱情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一個準創業者能不能創業、適不適合創業、會不會創業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
一、大學生創業現狀
有人用“三低”來形容目前的大學生創業現狀:一、實際落實創業的數量低。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發布的《全國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和麥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目前76.7%的在校大學生對創業感興趣,26.8%的大學生打算今后創業,然而真正走上創業的比例僅為1.2%。二、創業成功率低。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成功創業率不到3%,相比美國等國家的大學生創業成功率20%有很大的差距。三、創業層次低。大學生創業多集中于服飾、食品、餐飲、快遞等投資風險小、技術含量低的領域,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的創業類型占比少。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現狀理想與現實差距大。
二、心理資本
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曾是經濟學領域里提高財富獲得能力、增強綜合實力的兩大關鍵因素,直到2004年心理資本誕生于積極組織行為學,從此,心理資本作為能發揮組織績效和競爭優勢的又一大重要因素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
心理資本是一種同時具有特質性和狀態性的心理素質,導致個體積極行為,它超越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并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投入和開發使個體獲得競爭優勢。美國管理學會前主席 FredLuthans就曾指出,企業的競爭優勢從何而來,不是財力與技術,而是人,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資本。反思其中之道,如今方興未艾的“創業熱”,忽視個人是否具備創業特質是不科學的,這猶如對于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即使給他一片汪洋大海,也無法盡情暢游。創業也是如此,除了需要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的助推外,它的不竭動力應該來源于個體的心理資本。筆者認為一個創業的過程始于創業意識、落實于創業動機、起飛于創業特質、最后成于創業能力。
三、心理資本是實現大學生創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素
1. 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是在回答“想不想創業”的問題,是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起到推動作用的意識傾向,支配著創業者的態度與行為。一個創業意識高的人對創業行為有著高度的認同,自覺將創業作為發展與實現自身價值的不二途徑,這是創業的動力與精神源泉,指引他們自覺地學習創業知識、鍛煉創業能力;再者,創業意識反映在積極的心理能動性上,激發創業者對創業的渴求,形成創業的高自我效能感。他們不僅對自己的創業能力充滿期待,主動接受挑戰來順應創業帶來的巨大考驗,同時,他們也常常更具有飽滿的心理能量去開發有關創業的意識,包括創新意識、市場意識、法制意識、風險意識等等。這些意識是決定創業能否走向深入的關鍵力量。相反,一個對創業沒有誠意,沒有深度思考,只是將創業看成人云亦云的潮流的人必將在創業道路上備受考驗,也更容易半途而廢。
2. 創業動機
“為什么創業”就是創業動機需要討論的話題。縱觀對創業動機的研究,不外乎因為就業困難、對工作不滿、想提高財富能力等外在因素的誘導或受到尋求自由、實現自我、獲得社會地位等的內在驅動,如Gilad 和 Levine提出的推動型與拉動型創業動機、Rindova等提出的創業解放理論等。Dubini在研究中歸納出了 7 類具體創業動機: 成就、福利、金錢、地位、自由、榜樣和逃避現實,將人們的創業動機更加細化。在以往創業動機與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成就動機會影響到創業生涯及創業績效:被尋求獨立、自我實現、財富及其它合理的結果所吸引的拉動型動機要較由于生存需要而選擇創業的推動型動機對創業績效影響更大;而那些因為看到創業機會而冒然選擇創業的創業動機則更容易導致創業失敗。由此可見,端正創業動機,真正發自內心的創業激勵才是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倘若只是把創業當成就業、生存的權宜之計,或者僅僅是追隨著政策、社會環境等良好機會而盲目選擇創業都將不利于創業的長久發展。
3. 創業特質
創業的個人特質其實是在討論個體“適不適合創業”的問題。首先,一個創業者必須要有創業精神,要敢于摒棄前計劃經濟分配帶來的依附心理。如果個體過分認同安穩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已經將創業的雛形扼殺在了萌芽中,難有突破和創新。還有研究表明外向且愛好交際的人更適合創業;一個具有責任心與穩定情緒的人也更容易在創業中獲得成功。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既是決策者也是執行者,因此,自主性、獨立性人格十分重要,猶猶豫豫,拖泥帶水會錯過很多良機。創業者必須能吃苦、能堅持、有韌性,一步一個腳印,積極進取方能成就夯實的基業。冒險是企業家精神的天性,必須具備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為前人之不敢為,浙江企業家的成功也多是依靠這種敢闖敢拼的精神。自信,有強烈的成就需要會幫助創業者在遇到問題時堅持并積極主動地尋找對策;他們擁有更長遠的眼光,擁有更大的成功概率。最后,創業者必定不是墨守成規的人,需要具備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延續市場傳統只能分一小杯羹,只有制造出與競爭者不同的產品或服務才能實現價值增值,這就需要創業者始終保持探索、懷疑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勤于思考。
4. 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決定著“能不能創業”,是創業者成功執行創業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創業者需要有創業知識的吸納能力,創業要想走向高精尖需要創業者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不斷學習和吸收前沿研究的能力。商業運作、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是提高經營管理能力的基礎。二是具有機會的識別、開發與利用能力。創業者需要對市場瞬息的變化有敏銳的覺察,善于發掘潛在機會,并能迅速做出行動,整合、管理和配置各方面資源,將市場機會通過開發新產品、新服務轉化為商業價值。三是需要具備較強的企業營運管理能力。企業的運行有著復雜的利益共同體,構建人際關系與組織關系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之間離不開合作協同、離不開對合作組織的利益承諾。對企業發展而言,決策者制定戰略、評估戰略和執行戰略的能力決定了創業的發展方向;而整合、管理內外部人力、物資、技術資源等的組織能力是創業穩步推進的保障。歸結于一點就是創業者能否起到領導核心的作用,帶著自己的想法與團隊披荊斬棘,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用。盡管企業家的能力不是天生具備,更多的是靠經歷與經驗慢慢積攢,但是倘若志不在此,就猶如趕鴨子上架終難以成就。
基于以上討論,一個人的心理資本是創業的基礎以及推動力量,對創業的開始、發展和成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鼓勵創業不能僅僅作為大學生的試水工具,覺得可以做就繼續,覺得累了遇到瓶頸了就放棄,這樣必將是可貴的創意、寶貴的資源的極大浪費。創業更應該形成新常態,做到可持續、可延續、可發展。因此,在創業教育中,重視人心理潛能的開發、創業精神的培養、創業能力的激發是必經之路。但由于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培養一批敢于冒險又能冒險、敢于創新又能創新、敢于爭先又具有爭先實力的創業者任重而道遠。除了需要營造寬松、活躍富有競爭力的創業環境外,創業教育理念的滲透也尤為重要,這必將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全面支持。
參考文獻:
[1] 孫虹喬,魏曉玲.大學生創業現狀、成因及對策探析[J].中國市場,2011(23):242-244.
[2] 仲理峰.心理資本研究評述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3):482-487.
[3] 蔣蘇芹,苗元江.心理資本-積極心理學研究[J].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 31(1):108-113.
[4] 江英.基于創新的大學生創業意識研究[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125-127.
[5] 趙波,杜萬恒.大學生人格特質、創業環境感知與創業意向的關系研究[J]. 經營與管理,2016(1):147-150.
[6] 王華鋒,謝從旋.大學生創業動機與創業績效關系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3(3):39-44.
[7] 呂惠明,章合杰.農民企業家創業精神形成機制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4, 35(8).
[8] 陳小娟,趙力明.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現狀及培養[J].社科縱橫,2008,23(2):163-164.
[9] 錢春霞.貧困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幾個人格特質[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6):125-126.
[10] 尹苗苗,蔡莉.創業能力研究現狀探析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12):1-11.
[11] 蔡莉,湯淑琴,馬艷麗,等.創業學習、創業能力與新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4, 32(8):1189-1197.
[12] 趙健,傅少偉,楊邦勇.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0,8(2):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