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徐月
在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項目中,首都師范大學承擔了支持豐臺區首師大附屬云崗中學和附屬云崗小學、石景山區首師大附屬蘋果園中學、房山區首師大附屬房山中學和附屬房山小學、通州區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六所學校優質發展的任務,遵循“校長牽頭、‘兩院統籌、立足需求、協同通透”的實施策略,全力推進項目實施。
從支持的6所學校的實際狀況看,首師大面臨著與其他高校不同的挑戰。一是支持學校數量多,二是支持學校地域跨度大,三是支持學校差異大,這對大學的資源調配、工作開展的數量與質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體現大學支持學校發展的針對性和引領性,首師大確定由初等教育學院和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分別對接附小和附中,全面設計和開展支持行動。回顧三年歷程,首師大面向4區6所普通中小學校,因校制宜,建立起7大聯動機制。
駐校聯系人制。首師大6名博士和教授分別以發展顧問、副校長、咨詢專家等身份進駐到對口支持學校,長期深入學校,整體協調、策劃學校發展支持活動。
項目推動制。通過成立學校文化建設項目組、青年教師研修項目組、教師發展項目組、課程研發項目組等,調動各校內部多方人員的主動性,讓提升質量獲得現實的行動載體。
校際聯動制。首師大基教院與初教院分別組建起附中合作共同體與附小發展聯盟,開展中學四校學科教研聯動、小學學科專家工作室聯動等活動,以增進教研互助共享、校際合作。
校長聯席會制。定期舉辦校長和學校干部參與的項目聯席會議,針對校本化項目運行、學校資源特色以及發展策略與方式等進行研討,讓項目在相互理解、合作研究中有序展開。
課題研究制。2016年,首師大以“課程年”為主題,針對課程教學、校本課程建設中等研究熱點,面向附屬學校開展課程研究選題征集、申報與論證活動,以課題研究帶動各校教科研發展,指導學校特色課程建設。
動態調研制。走進學校開展經常性調查與分析、課堂與教研觀察、教師與學生訪談等,已經成為首師大項目組每學期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入手點,確保了專業支持的精準落實和主動調節。
“U-D-S”聯動制。立足區域教育發展定位與布局調整,在全區整體改革的基礎上做實大學(U)對于區域(D)內學校(S)發展的適切支持幫助,注重大學與區域的對話溝通。
圍繞項目運行,首師大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提升辦學理念,定位學校優質發展。首師大的專家團隊先后組成多個專題小組,分別走進6所學校進行全方位調研,在充分了解學校發展現狀和特點的基礎上,將制定學校辦學規劃和發展目標、干部教師明晰學校教育價值并投身學校建設作為合作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開發特色課程,整體構建課程方案。首師大組織數十名課程專家、學科課程標準研制專家走進附屬學校,先后以專題講座、專題論證、專題論壇等方式與附校干部、教師開展交流,共同研究學校的課程目標與實施策略。
推進學科建設,挖掘學科育人功能。首師大支持中小學校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全面走進課堂,立足課堂教學,讓質量在課堂上顯現。2016年春季學期到4所附中指導的學科專家總人次超過100次。
深化教學研究,夯實校本教研實效。首師大以本校專家團隊為主體,邀請各方專業力量參與,不斷提升教師的自我反思、同伴合作和行動改進能力。
助力師資培養,搭建多樣教師研修平臺。首師大項目組結合各校教師隊伍的實際狀況,采取集中聯動、校本培訓等方式分層分類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教師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