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今天,走進三十五中高中部的校門,迎面而來的三江石上題寫著“把三十五中辦成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學校”,2009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到三十五中調研時對中國教育提出的希望,已成為了三十五中的辦學方向和共同愿景。
關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我們認為它既是形式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重要特征是包容大氣、勇于創新。所以,我們既要注重傳承,也要面向未來、勇于創新;既要植根中國,又要放眼世界、兼收并蓄;既要提升自身,又要兼濟天下、承擔責任。關于“現代學校”,我們認為要改變傳統學校存在的模式化和封閉性,以師生發展為本,推行開放的、個性化教育。
明確培育“五有人才”的育人目標
目前,中國的經濟正在轉型,在經濟轉型背后,說到底是人才的轉型。而人才的轉型背后,是教育的轉型。學校如何奠基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同時滿足未來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兼顧教育的人文性與社會性?我們形成了共識——中學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具備未來二三十年社會需要的素質和能力。
高考時代拼的就是分數,但在后高考時代,拼的是一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領導力、合作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經過梳理提煉,三十五中形成了“五有人才”的育人目標,即“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中國情懷、具有國際視野、具有正義感與責任心、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具有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的創新型人才”。這些是21世紀人才的重要素質和能力,也成為學校課程體系構建的基礎與依據。基于育人目標,學校推出“五證教育”的育人模式,即每個學生畢業時爭取拿到“志愿服務證書、誠信證書、體育技能證書、個人才藝證書、創新素養證書”。此外,還有五大辦學理念,即:“教師第一”的教師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績更重要”的教育觀;“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學會思考比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教學觀;“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基”的學生觀;“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也是一種鮮活的課程資源”的課程觀。
建設選擇豐富、特色突出的課程育人體系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學校要為每一個不同的孩子創設自由成長和個性化發展的空間。為此,我們大力推進課程改革,本著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原則,探索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結合學生和社會發展需求開發特色課程,努力構建兼具多元性、選擇性和針對性的課程體系,以開放式課程教育體系“為每個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奠基”。
課程育人,不僅僅是課程的內容育人,課程的實施方式、評價方式和課程的結構體系都是重要的育人途徑。我們的課程設置不能指向高考,而要把控住高考。課程體系要有向心性,這個心就是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向,落實學校的育人目標,凸顯學校文化和學科教育價值,同時又能充分滿足每一個孩子的升學需求。
所以,課程首先要面向全體學生,但是要把目光投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選課方式不能單一,提供有寬度和有縱深的選擇,有學科課程的整合和重組,但又不能放棄、重建所有體系。
對一所學校而言,只有所謂學科(分科)課程是遠遠不夠的,而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從哪里來?如何把眾多的資源落地成為學生的課程?如何能把課程形成一個指向核心素養和育人目標的結構體系?這就要求學校從課程建設的設計開發層面,進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機制轉型,我們稱之為制度的重建。
例如:三十五中成立了五個中心機構:科技中心、藝術中心、魯迅書院(包括國學館和志成書畫院)、體育中心、生涯教育與素質拓展中心。這五個機構中心,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學校管理職能處室,而是五個課程資源挖掘整合,課程設計研發與直接實施的研究中心,直接負責學術引領,完成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工作,著力打造六大系列校本課程:科技創新素養類課程,藝術與審美類課程,人文與社科類課程,國學類課程,體育與健康類課程,生涯教育與素質拓展類課程,達成在課程層面全方位的育人和最直接的課程供給服務。最重要的是這五個課程開發的中心所研發實施的課程都不是分科課程,而是跨學科融合,跨界銜接的整合課程。在課程實施策略上,我們同時下設三個學院:科學院、藝術學院、文學院。這三個學院是在科技中心、藝術中心和魯迅書院指導和監管之下的學生團體,完全由學生自主管理,調動培養高中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搭建更新更高的平臺。
“五制”改革重建學校教育生態
選課走班制:當我們把選擇的權力真正交給學生后,學生基于不同的興趣、程度和目標自主選擇課程,組成教學班,到不同教室上課。選課走班,重在選課,讓學生學會選擇,同時保證課程豐富、多元、多層、可選。學生可以選門類、科目、課題、項目,選起點、終點,選廣泛涉及或一門精通,選時間和順序,選課型和學習方式,選導師和學院。
學分制:對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以及德育課程等給予學分,給每一個學生建立學分賬戶,對學生課程的學習進行記錄、評價和管理。以學分記錄學生成長的軌跡,以學分導引學生發展的方向。學分不再局限于課程成績,探索日常表現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學分化管理。力求評價要素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學部/學院制:設立高一、高二、高三和六年一貫制項目學部,實行學部主任負責制。同時依托科技、藝術、魯迅書院成立學生的科學院、文學院和藝術學院,吸引有興趣、有潛力、有志向的學生進入不同的學院,在學院里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獲得歸屬感。學生可以學習不同的學院課程,研究自己的課題或項目,讓自己的興趣愛好、優勢特長得到充分的發展。
導師制:每位教師擔任7-10名學生的成長導師,扮演學業指導師、心理疏導師、生涯規劃師。
學長制:由高年級優秀學生擔任學長,以自身經驗幫助學弟學妹適應高中生活,為學弟學妹指引發展道路。在學校做學長代表了榮耀、信任和擔當,獲得學長資格已經成為學生一門榮譽課程。學長的經驗是最寶貴的、鮮活的、可以借鑒的教育資源,學長制也是導師制的重要補充。通過學長制,讓學生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啟發學生、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奉獻精神、領導力、合作精神、與人交流和溝通能力。
學部/學院制、導師制、學長制為學生成長搭建了新的平臺。學校成立了校學生會、學部學生自管會和三十五中社團聯合會,已有四十多個不同星級的學生社團。突出高中學生的自主性,著力于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自主能力的鍛煉,社會責任感的踐行,個性的尊重和優長的發展。實現了學生自主管理,主動發展;自主選擇,個性發展;自主體驗,自我超越的育人模式。
學校生態的重建帶來教師工作常態的變化——從教師崗位專一很少兼職,到必須做學生的成長導師,多個崗位兼職;從教師一般不跨頭教課,到教師在不同層或類的教學班授課;課時長度不再單一固定;不同的教學班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課堂形態;階段評價從注重集體印象,到充分關注每一個個體。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當課堂轉型的探索者。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進行教學單元設計,探索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構建學習共同體的舞臺,提高學習情景創設的實效性,強化人文精神和科學倫理教育。
實現傳統學校向現代學校的轉型
當下我們特別需要關注三個發展中的問題:1.高度重視生涯教育和學業規劃,這是學生自主和選擇的基礎保證。個性化的課表和學分積累表,就是學生最真實的學業修習路徑圖和成長經歷。2.我們非常需要指向個體的全面綜合評價,以大數據分析做支撐、即時可見的反饋。讓評價走出隱蔽的黑盒子,對學生成長給予及時的診斷、鼓勵和糾正。3.對線上課程學習的價值定位與策略挖掘,基于互聯網線上線下,混合式的課程學習模式的嘗試開展,對于課程的實施效益和達成個性化的學習非常重要,尤其是對當下這些“00后”的“網絡原生民”更是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們所說的“學霸”不再指能拿高分,而是會學習、知道為什么而學、自控能力強、能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信息素養高,且能夠終身學習的學生。
北京三十五中的“五制”改革,把“育分”變為“育人”,通過課程設置的變革,育人模式的改革,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角色的轉化,課堂教學的變化,評價目的方式的變化,學校制度的重建,學校文化的重塑,達到新的學校教育生態的形成,實現傳統學校向現代學校的轉型,最終在三十五中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學校制度。
我們相信,學校變革彰顯了教育的力量,也是當今學校發展的力量。構建個性化教育體系,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他成長的環境,發現潛能,激發動力,提供助力,幫助每個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我們希望,把三十五中建設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教師發展的家園,老師和學生能夠一起享受教育生活,豐盈內心自我,實現生命價值,收獲成長幸福。建設現代學校,讓每個孩子享受教育的“私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