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娣娜
三十五中在“自主課程”和“遨游計劃”項目中的課程創新,是一場涉及制度重建的變革性實踐,學校通過課程改革,為學生成長提供高質量、多樣化、可選擇的學習空間,探索學校多樣化、個性化發展之路。學校對課程結構和體系的改革探索創新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
一是多樣化的辦學體制。學校積極開展“2+4”六年一貫制課改實驗“科技早期創新人才培養”“自主排課、自主會考實驗”“中美雙文憑國際高中”“2+3+2”高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等探索,努力探索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
二是構建基礎、拓展、研究,立體分層的課程結構,其課程設計的主要特色:首先是多樣化課程形態,集中體現在不同辦學體制開設不同課程;其次是打造課程平臺,依托北京金帆音樂廳開發藝術與審美課程,依托周氏兄弟舊居成立魯迅書院開發人文與社會課程,依托設備完善的體育館開發體育與健康課程,依托國學館開發國學課程,依托中科院和北航開發科技與創新課程,依據學生需求開發生涯規劃與素質拓展課程等。
三是學科課程建設有清晰的思路和舉措。首先體現在搭建分層分類課程體系,如人文與社會科學類課程分為普惠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人文學科知識,培養最基本的人文素養)、提升課程(面向對人文與社會科學有興趣且有一定基礎的學生)、精英課程(通過校本選修課、高校專修課、博物館課程等方式呈現)。其次體現在課程內容整合,包括模塊調整、內容整合、資源開發等方面。第三體現在分類自選,涉及語言與文學、人文與社會、數學、科學與技術等六大領域,涵蓋兩學段貫通型、兩學段循環型、單學段型三種課型。第四體現在信息化拓展課程內容,如共享中科院計算數學高端實驗室配套課程、開展“數學實驗課程”教學等。
四是“放手、關注、留白”的課堂教學改革。課程實施中倡導形成體現學校教育教育價值追求的課堂教學文化,突破“應試教育”的制約,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注重激發學生智慧、興趣,關注學生的思維碰撞和深度學習,突出學生的課堂生成。
五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注重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育人價值的挖掘,在三十五中,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都成為學校課程資源,并整理開發成六大系列校本課程。
六是人本、科學、民主、開放的制度與管理。推行學部制、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學長制,將學部制管理與班級制管理結合,導師制與班主任制相結合,學長制與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選擇和負責,自主發展、個性發展。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如數學學科嘗試每周拿出三節課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相關的問題,突出學生的“自主管理,主動發展;自主選擇,個性發展;自主體驗,自我超越”。
三十五中的探索,可以啟發我們對課程開發和實施中若干基本問題的認識,進而將學校課程改革推向一個更深層次,達到更高水平。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存、發展的基本方式,三十五中課堂教學突出學科知識基礎、關注學生思維品質和學習體驗、突出教與學方式特別是學習方法的變化,體現學校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實施的工作要求。具體表現在:一是強調現實,針對性對學科應解決的問題有基本的判斷;二是把握學生學習與成長規律,體現在對學生知識與經驗、策略與反思、意志與進取等基本素質,以及實現人的發展的兩個基本路徑——實踐與活動、協作與交往的深刻把握,進而實現學生發展的最高境界——批評與創新;三是注重總結概括,理性提升,進而不斷豐富現代課程改革的理論構建和實踐樣態。
編輯 _ 王雪莉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