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摘 要】學生會是溝通學院與學生的重要樞紐,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管理的組織,是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建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平臺。因此,構建長效機制的學生會隊伍,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學生會 高等學校 管理
學生會存在于我國各類高等學校中。隨著我國高等院校迅速發展,學生人數劇增,學生的教育管理受到社會大眾和家長的共同關注。高校學生會是學生教育管理的第二大陣地,是傳輸教師和學生意見的紐帶,在做好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組織校園文化活動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高職院校為例,分析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探討問題產生原因,對提高學生會隊伍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一、學生會干部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會隊伍的工作制度缺乏完整性
學生會作為高校的第二支管理隊伍,承擔著各項校園活動的組織宣傳協調等任務,工作任務量大,但工作目的性不強,內容缺乏實用性。在工作安排和個人分工方面沒有有效利用,不但耗費了學生干部的時間和精力,也影響了個人能力的發揮。在學生會隊伍中,權力往往集中于少數主要干部身上,權力過分集中,學生干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沒有形成有效的組織監督,監督不力又影響到學生干部的權力制約。
(二)學生干部的考核機制缺乏完整性
學生會組織在學生干部的選任和選舉過程中,受其他因素干預較大,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個人觀點影響了真正意義的競爭,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使一部分學生干部候選人失去公平上崗的機會。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不能及時處理學生干部出現的問題,長此以往形成了學生干部思想懈怠、工作消極的惡性循環。
(三)學生會機構臃腫、工作拖沓懶散
學生會干部隊伍編制過于龐大,從上到下,有主席團、秘書部、宿管部、宣傳部、組織部、文藝部、文體部、勞動生活部等等機構,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樣龐大的體系有助于給更多的學生提供一個鍛煉自己、展示自己的平臺。但由于機構臃腫而伴隨的人浮于事的現象也隨之出現,真正發揮作用的部門少之又少。很多學生在學生會隊伍里面只開過會,根本沒有去做其他一些事情。
(四)學生會隊伍民族過于單一化
少數民族學生大多在比較單一的群體中成長,受生活環境、家庭因素、民族文化的影響較深。因民族文化差異,長期生活在農牧區的少數民族學生不能及時地融入學校生活,而學校在組織策劃集體活動時,往往以漢族學生為主體,忽略了少數民族學生群體,使學生會組織對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來說變成了“絕緣體”。
二、高職院校學生會干部特質分析
(一)功利思想嚴重
大多數學生加入學生會隊伍是希望通過學生會隊伍的平臺,鍛煉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質,為同學服務。但也有個別學生加入學生會隊伍的動機并不單純,一方面為了滿足自身的優越感,另一方面為以后自己入黨、就業等進行鋪墊。
(二)缺乏帶頭示范作用
學生干部作為廣大學生的代表,應該在學風、校風、雙建雙帶等各個方面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學生干部的形象應該是工作務實不浮夸,學習勤奮不懶惰,行為守紀不違規。但部分學生干部缺乏統籌安排時間的能力,常常借口因忙于事務性工作耽誤學習,導致學習成績差,在學生中難以樹立威信,工作缺乏示范帶頭作用。
(三)自尊心強,抗挫能力差
今日的大學生,大都經歷單純、成長順利,處于學校到學校的過渡階段,社會經驗欠缺,缺乏遭遇困難與挫折的鍛煉,意志不夠堅強。部分學生干部在工作中,稍微遇到挫折,受到教師批評,就喪失信心,懷疑自己工作能力,出現沮喪、失落心理,影響工作效率,嚴重的則選擇宣布退出學生會隊伍,工作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和擔當能力。
三、學生會隊伍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其負面效應也隨之凸顯,社會普遍存在拜金主義、個人功利主義、道德滑坡等信任危機,一定程度影響了校園文化環境。一些用人企業單位,加上近幾年比較吃香的事業單位招考、公務員招考、進村進社、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等,在選人用人標準上,無不例外的要求“黨員身份”“在校期間工作經歷”和“獲得的獎勵”等指標,這類評價體系,使得加入學生會組織變得熱鬧起來,學生在學生會工作中的“職位”和“工作經歷”變成了找工作的“敲門磚”,學生加入學生會不再是之前單純的需求。
(二)高校學生會隊伍體制的影響
首先在高校學生會組織中,一般分為“院學生會”和“系學生會”兩級組織。而在這兩級組織中,又分為主席團,各部門部長、委員等層級。學生會隊伍在組織設計時就存在“院系級別”和“部門上下級”的差異。高職院校學生年齡段一般處于20歲左右,正處在青春敏感期,不能很好地調節掌控自我心理變化,學生會組織的這種差異會使學生產生自豪感,與其他同學相比較更有優越感。學生會組織是提供學生自我學習,自我認可的平臺,但由于組織過于龐大,使得學生會在最終的干部選拔任用上使用最終“淘汰”制度。這種淘汰體制會令被淘汰的學生得不到認同,進而產生失落或者產生自卑心理,影響學生身心發展。
四、改善學生會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實現學生會選舉的民主化
高校作為學生學習、交流、生活的一方凈土,在引導學生成長成才,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育管理過程中,要積極推行以人文本,人文理念的核心觀。學生會干部的選舉工作應更多地體現民主、公開,能否選出真正為學生服務和有榜樣宣傳教育的學生會成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會組織的成敗。學生會在選舉過程中,應當事先做好宣傳工作,投票時盡量組織全體同學參加,鼓勵廣泛投票,杜絕選舉工作流于形式。
(二)精簡學生會機構,提高成員素質
目前的學生會隊伍亟待“精兵簡政”。機構的臃腫龐大必然帶來冗員,從而降低成員整體素質。在機構設置上,對學生干部任命需要嚴格把關,吸納綜合能力高的學生,撤掉部分虛職,拒絕裙帶關系,同時限制學生會各部門的領導職務,改變一個學生會隊伍十幾個部長的不正常情況。對于占用學生會干部名額,卻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學,必須不留情面地予以清除,保持學生會隊伍的形象。
(三)建立全面而系統的監督機制
保障學生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是學生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建立科學有效的制度可以激勵學生。俗話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學生會監督工作中,干部要時時自我對照,自我檢查,不僅要發現其他學生干部的工作不足之處,自己也要 “三省吾身”。
(四)建立起完善的學生會獎懲機制
獎懲機制對學生會組織的運行非常重要。獎勵可以對學生會成員起到激勵作用,懲罰則會對成員產生教育和威懾作用。在獎勵方面,應以精神獎勵為主,但該獎勵可作為學校評獎評先的參考依據;在懲罰方面,應建立起內部警告、記過、記大過與開除的層級式管理模式。同時,應事先訂立規章制度,做到有據可依,保證公平,獎懲結果和理由需及時予以公示,便于當事人提出意見或申訴。
(五)在學生會隊伍中增加一定的少數民族學生名額
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都能歌善舞,他們加入學生會可以豐富隊伍特色,融合民族文化,開展民族團結主題教育,發揚民族特色文化活動,如在肉孜節、古爾邦節、藏歷新年等重大少數民族節日,舉行聯歡會、準備節日餐等,共同歡慶節日。這樣一方面可充分鍛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語言表達、溝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也可以減少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的沖突,促進同學之間和諧發展。
學生會隊伍需要建立長期有效的機制,切實承擔起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的職能,通過正確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工作目標。在當前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學生會的工作更應該與時俱進,要不斷完善和提高整體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在新媒體大力發展的情況下,合理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和網絡平臺進行工作布局、工作宣傳,樹立積極良好的正面形象,切實發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使學生會干部能自覺接受工作鍛煉,大膽創新,樂于奉獻,全面提升自我能力修養,為將來就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高豫,王傳芬.對提升學生會干部基本素質的思考[J]. 新西部,2013.
[2]武步成,邢力嬋.對高校學生干部隊伍長效機制建設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03).
[3]方邦超,徐健.更新觀念,迎接挑戰——論高校學生會干部工作新思路[J].高教論壇,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