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華
【摘 要】近幾年,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與創新,產生了許多新型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等。“小組授課 大班實踐”這一模式的提出,建立在對國內高職院校聲樂教學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嘗試課堂改良的一種模式。
【關鍵詞】聲樂教學 小組授課 大班實踐
一、引言
隨著音樂教育的發展,國內很多高職院校都設置了音樂表演專業,高職院校聲樂教學屬于高等專業音樂教育中的主干課程之一,也是必修課程之一。由于受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影響,國內諸多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模式基本沿襲了本科院校的指導思想和教學規律。隨著科學方法的不斷發展,以及越來越多創新的理念不斷被提出,我們提倡時代創新、科技創新、學術創新等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汲取前者的精髓,開拓未來的改革創新中慢慢變革發展的,也就誕生了許多關于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創新成果。
本文基于豐富的文獻研究史料和良好的社會實踐平臺,通過對國內本科和高職院校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比較與梳理,以“宏觀調研、微觀分析”的研究方法,對高職院校的聲樂教學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小組授課、大班實踐”這一新視角下高職院校新型的聲樂課程教育模式。
二、小組授課
(一)透析小組授課
小組授課也稱“個別課”。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聲樂小組課基本定位由三位學生構成,教師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通常課程總時間約在四十分鐘左右,課程的教學模式基本沿襲了高等專業音樂藝術院校和本科綜合類院校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模式。整個課程的規劃大致為:十五分鐘左右的發聲練習,三十分鐘左右的歌唱作品指導。應該說,基本遵循了常規的聲樂授課模式。從理論層面來講,并無大礙,通過學生的演唱,教師的指導,整個課程中規中矩、有序地進行著。但是,從當前教育模式的發展與創新,以及提倡推崇充分發揮學生主觀學習能動性的各個角度來講,傳統的聲樂學習模式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枯燥乏味。畢竟唱歌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能夠陶冶情操,體驗藝術,感悟心靈的美的享受!
傳統的小組授課模式延續了多年以來國內大部分院校音樂專業的教學模式。其有利的一面,為學生帶來了較為規范的課程學習體系,使學生明白或者完全接受聲樂課程訓練的模式。同時也存在不利的一面,譬如不能夠完全充分的利用課堂時間,因為畢竟僅僅利用課堂上的40分鐘左右的時間同時針對三個學生是完全不夠的,因為聲樂訓練強調它的技術性,與其他課程是不同的。
(二)創新小組授課
本項目將結合“大班實踐”的理論實際進行原有的小組課革新,提出模式為教師不再是課堂主導者,只是起到引領的作用,充分地把課堂交由小組成員自己獨立完成。其基本模式如下。
1.引用“翻轉課堂”模式
隨著近幾年教育界的教學創新、課堂創新等的興起,“翻轉課堂”一詞對大家來講已并不陌生了。“翻轉課堂”一詞翻譯來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它是指重新調整課堂的結構,重置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這一模式從流傳到現在,被冠以許多名稱,如:高效課堂(杜郎口中學),翻轉教學(美國邁阿密學的經濟學入門學科教學實踐)等等。盡管叫法不一,但是主旨思想是統一的,就是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當代課堂發展模式認為: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做到良好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有意義地“信息傳遞”
這一程序主要放在課前,提出一個有價值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完成。依據“翻轉課堂”的理念模式,將有意義的信息在課前傳遞給學生。如:欲解決歌唱中呼吸的問題。那么,在“信息傳遞”這層關系中,可以設計給學生一個考驗他們歌唱中氣息難度的作品,如《漁光曲》《我住長江頭》等。這樣學生在預習作品時就會發現演唱時的難度和所遇到的關于呼吸方面的棘手問題。帶著這個問題來到課堂時,所要提出解決的問題也就一目了然了。
3.有效率地“吸收內化”
這一程序主要放在課堂進行中,學生帶著對課前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來到課堂,對相互之間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以自己掌握的知識與能力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幾經嘗試仍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引導和啟發,最終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提高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大班實踐
近年來,“學院派”的風氣越來越重,往往一些在學校品學兼優的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難以適應工作。學校經過良好訓練的,稱得上演唱技術和功底非常好的專業音樂畢業生,有些時候竟然輸給跑龍套的。出現這種情況給出的唯一解釋就是——實踐經驗不夠豐富。因此,“理論實踐”活動不應該是放在畢業之后,而應該把它提前到學習過程中踐行。
(一)與小組授課的關系
大班實踐與小組授課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小組授課是大班實踐的前提,大班實踐則是小組授課的基礎。大班實踐充分展示了小組授課的學習內容,結合小組授課的內容構建校內外實踐平臺。
(二)具體實踐方向
1.校內實踐平臺構建
主要是依靠校內的力量結合小組授課內容進行構建。可以采取許多院校流行的“英語角”模式,在校內構建一些“音樂角”場地,近年來我校舉辦的東廣場演出一角,屬于較為成功的案例,接下來可以發展一些梯田廣場音樂角、樟樹下音樂角等等。學期音樂會的實踐展示,目前大部分專業院校幾乎每個學期都會有許多場學生音樂會。其實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完全可以將期末考試變成一場依據歌唱風格或歌唱類別組成的音樂專場匯報。這樣應該從更大意義上挖掘學生的潛力,鍛煉學生的演唱能力。除了學期音樂會,還可以增加關于紀念意義的音樂實踐,如青年節、大學生運動紀念日,各類慶典主題音樂節等等。校內實踐還可以增加一些集體課實踐,如:成立學校各種社團。近年來,我校推出的“學分制社團”發展較為成功,在原來由學生自主創建、自由發展社團的基礎上,注入了指導教師的元素,每一個社團聘請一位教師為此指導,這樣充分帶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充分地指導了學生在學習期間的業余生活。
2.校外實踐構建
主要依靠校外的社會力量結合小組授課內容進行構建。音樂專業的學生校外實踐平臺應該說是非常充分的,如:各類藝術培訓班的實踐平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國家實行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模式,關于小學生以及嬰幼兒的教育家長們越來越重視了。然而有許多培訓班所聘請的教師有全職和兼職,因此音樂專業的學生無論是在校還是畢業后,藝術培訓班對他們來講是首選的實踐工作崗位;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往學前教育方向發展,因此,他們良好的音樂基礎決定了去幼兒園工作的性質取向。另外,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學期的時間是學生去幼兒園等機構實踐的機會。除此之外,校外實踐平臺還有文化館演出、各類藝術比賽展演等等。
四、結語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做到良好的互動。那么,學生作為學習的獨立的個體,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在教育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未來就業的基本方向是幼師崗位或小學崗位,還有其中一部分融入社會培訓行業。本項目通過對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音樂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小組授課 大班實踐”的模式,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重新審視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培養方向問題,有助于教師更完善的組織聲樂課堂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畢業的專業質量,更好地面向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