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陽雪 劉維忠
摘 要:教育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科學的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是保障教育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就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經費管理基本情況進行分析,指出我國目前義務教育經費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義務教育;管理;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4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3-0180-02
一、義務教育經費的基本情況
教育經費是興教辦學必不可少的條件。義務教育經費的收入與支出,直接影響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義務教育是需要投入巨額資金的事業。而教育經費又是義務教育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能夠最直接地影響義務教育質量提升的因素。對于相關教育部門和受益者來講,義務教育經費的科學管理顯得極其重要。沒有健全的組織結構和優秀的管理人員,如同義務教育沒有了“骨骼”。
目前,根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的統計指標,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包括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公共財政性教育經費,其他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捐贈收入,事業收入。其中,公共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教育事業費、基本建設經費、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的教育資金。其他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包括科研經費、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經費、企業辦學中的企業撥款、民辦學校中舉辦者投入。
我國的義務教育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義務教育制度在我國實施的二十八年間,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教育經費管理不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不均衡等現象。
二、義務教育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義務教育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
1.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量不足。近年來,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量逐年增加,但投入總量依然不能滿足教育經費的需求,導致供需矛盾尖銳,影響全國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甚至制約了義務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義務教育經費的不足又引起教育發展過分依靠家庭教育投入,居民負擔比例遠遠高于正常水平。同時,對于落后地區和薄弱學校,要優先扶持,努力縮小義務教育地區之間及學校之間的差距。
2.義務教育經費來源構成比例不合理。我國的《教育法》中明確指出,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法律體制,目前,義務教育經費的來源構成主要為財政補助收入、捐資收入、基建撥款、事業收入等,來源構成比重中,事業收入較少,同時存在部分學校并沒有收到捐款現象。可見,沒有真正形成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為輔的模式。義務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并不暢通,比例尚未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來源渠道沒有形成實質上的多元化。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基本支出中又包括人員支出和公用支出。義務教育經費支出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為義務教育經費中用于公用部分一致偏低,公用部分的支出偏離了教學為中心,基本建設支出的比例偏低,財力不足的原因制約了義務教育的鞏固與發展,即使近年來這種局面有所改觀,但義務教經費的支出結構不合理現象依然嚴重。
3.義務教育經費使用效率不高。目前,義務教育經費又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情況,比如義務教育資源共享不完全、重復投資、重復建設的現象嚴重,有限的政府補助多部分用于在職員工的工資和離退休費,以及維持學校內部行政機關日常運轉。當前的教育系統,教育經費投向作用不大,存在一些形象政績建設和無實質意義的評比考察等活動,浪費了大量的公務經費。
(二)原因分析
1.地方財政支持力度不足。在我國的教育經費籌措體系中,中央投入以重點學校建設為主,而地方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主要是大多數普通學校。這就造成了“蛋糕大小不變,分蛋糕的人過多”的現象,地方政府承擔著教育經費科學合理分配的重責,但卻不能有效發揮職能,無法達到義務教育經費合理分配與運用的要求。
2.義務教育經費籌資輔渠道不夠暢通。地方義務教育經費的來源主要是預算內撥款,通過其他輔助渠道獲得的經費占比較少,這說明了地方政府義務教育經費來源的輔助渠道不暢通。因此,這些輔助渠道不暢通造成了地方義務教育總量分配不足的現象。造成以上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捐資機制不合理、捐贈力度不高,同時,學校自行籌集經費意識較弱,習慣于依靠政府投入來發展教學,由此形成的傳統理念束縛管理體制的創新。
3.對義務教育經費的監管制度不完善。在我國,專門財務監管機制是有地方財政部門自行監管,教育經費的預算不能夠單獨立項,預算數目彈性較大,透明度不符合標準,預算信息無法真正公開,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公眾不能了解教育經費預算數量,特別是教育部門,完全依賴財政部門的預算反饋,導致教育部門獨有事權,沒有財權,并沒有實際的經費分配職能,更不需要設置專門的財務監管部門。
三、完善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的建議
(一)完善義務教育經費監管機制
有效監管義務教經費是當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難點,在長期的監管工作中,存在著監管機制不健全,管理方法脫離實際,監管意識薄弱這些問題,因此,應該完善財政法規體系,加強完善預算的監督,尤其是教育經費的監督,努力做到內外部協同監督。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起到鼓勵先進、警示后人的作用。群眾監督是基礎,充分依靠社會公眾監督提高財務監督效果。
(二)加強財務法規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財務法規機制,一方面,要做到權責統一,完善責任制;另一方面,各部門建立良好的協調機制,處理好之間的關系。財務部門與審計部門理順關系,搞好分工協作,積極配合,提高財務監督工作的效率。在加強財政法治建設方面,除了健全財務法規,相關部門還應出臺或者修訂其他的法律法規,以配合財政法規的合理實施,明確財務和審計監督的權限和執法力度,使政府部門的監督職能清晰明了。
(三)完善義務教育財政撥款機制
從以往財政撥款模式中可以看出,部分學校存在年底突擊、盲目擴大招生等現象,充分顯示以往模式難以真正反映學校的成本,無法做到撥款的公平公正。所以在以財政撥款為主、義務教育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完善財政撥款機制,提高經費使用效率,改進以往撥款模式,防止撥款體制本身脫節于學校實際的經費需要。
(四)建立義務教育經費評價管理機制
建立義務教育經費評價管理機制,才能保證義務教育經費的高效使用。目前沒有合理的評價原則與體系可供使用借鑒,教育部門在績效評價的理論基礎上,逐步建立義務教育經費績效評價的科學理論與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各個學校應該建立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做到對所有項目的考核,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整改。政府部門應對考核結果進行問責,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和政績觀,提高辦學效益。
四、結語
當前,政府越來越重視教育事業,社會越來越看重高素質人才,因此更加凸顯了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及提高使用效率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和財政部門合理完善教育經費從申請、分配到使用全過程的管理,提高教育經費管理水平。然而教育經費的管理不是獨立的,它需要各部門共同參與,協同合作。因此,教育經費管理部門需要分析教育經費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原因,完善義務教育經費管理制度,提升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