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檔案職業是社會職業分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自身發生、發展的規律,存在著不斷適應社會需求而不斷調整完善的問題。后保管時代檔案職業未來發展趨勢,必須建立在對檔案職業現狀、形成、發展、確立、組織體系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合理規劃檔案職業未來發展進程中控制,進而實現檔案職業在新的歷史階段的社會重構。
關鍵詞:檔案職業;發展趨勢;后保管時代
檔案職業是人類社會勞動分工日漸細密化的產物,擔負著特定的社會功能。檔案職業同其他社會職業分工一樣,有著自身發生、發展規律,需要不斷適應社會需求進而不斷調整完善,發展的過程,其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逐步職業化的過程。檔案職業活動是由其基本形態構成的。這種基本形態包括職業活動的主體、客體、技能和條件等構成要素。
檔案職業活動客體,是檔案職業賴以生存的對象,是檔案職業活動主體的相對物,作為檔案職業主體的“相對物” 檔案職業客體從內容上看, 作是一種“處理完畢的文件”。這種物質資源的多寡和優,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檔案職業主體的行為狀況,決定著檔案職業的社會地位及其聲望。
檔案職業主體即檔案管理人員,是檔案職業形態中基本和活躍的因素。在檔案職業形態中,檔案人員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是職業形態的重要表現形式。未來檔案職業發展具有從關注基本技能的掌握到關注技術含量提高的轉變趨勢,社會發展對于檔案職業主體技術素質與應用能力的要求也必將會越來越高。筆者認為檔案職業的發展,不僅含檔案職業現狀、形成、發展、確立、組織體系以及職業文化建設等基本內容,還須分析研究檔案職業未來發展趨勢,合理規劃檔案職業發展進程,進而實現檔案職業在社會發展條件下的重構。
1 技術含量加大的趨勢下進行全程控制趨勢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環境下檔案信息開發利用手段的變革,電子文件管理系統對于文件的獲取、鑒定、利用與開發上更加重視文件形成的前端控制,這就促使檔案職業發展呈現出關注檔案文件實施全程控制的變化趨勢。
1、超前監控。傳統的檔案鑒定是指由檔案工作者根據檔案之間的某種客觀聯系(主要為檔案的來源聯系)以及檔案的內容、形式等來判定檔案價值,決定檔案的存毀。而在數字化環境下,檔案鑒定環節發生了變化。由計算機系統自動或者半自動完成檔案鑒定工作。這就決定了必須在文件形成之初就確定其是否需要歸檔保存以及保存期限,并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予以準確標識,即通過技術手段監控并實現其自動識別和自動歸檔的功能。
2、過程監控趨勢。檔案整理是檔案管理中最為經典、最具特色、最本質化的業務環節。在以往歷史條件下,檔案職業主體是根據檔案整理的基本原則與要求,運用檔案分類原理與方法,確定檔案實體的排列次序,實現檔案館藏結構的系統化、規范化與有序化。而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由于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具有動態性,為防止其原始的信息記錄被刪除或覆蓋,必須通過技術手段對其制作使用和信息匯集整理過程進行__全程監控,加大維護其原生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保持檔案信息的原始記錄屬性。
3.檔案利用范圍監控趨勢。檔案普遍具有機密性要求,傳統的紙質檔案是通過劃定使用范圍達到保密要求的。但是,由于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所具有的開放性、易傳輸性和信息資源的共享性等特點,控制其使用范圍不失為一種嚴峻挑戰,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的檔案信息利用,必須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與完善的技術手段進行有效規范,才有可能對檔案信息的使用范圍進行合理監控。
2 社會化、開放化發展的趨勢(檔案職業發展新時代--后保管時代)
在后保管時代,檔案職業角色的含義被賦予了新的內容,也可以說角色叢得到擴大。除傳統的角色釋義外,還被賦予了參與社會記憶、社會文化的構建;積極融入電子文件運行事務;提供數字檔案信息利用、加強與各單位的合作等新釋義角色行為。
主動參與構建社會記憶的新期待:在后保管的社會轉型期,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檔案職業應承擔的社會職責和應具備的社會功能,而首先被重新審視的是檔案本身:“檔案存在的合法性和公眾對檔案的認可已從一種司法——行政的有機聯系轉變為文化——社會的有機聯系,社會記憶的定義不再僅局限于強大文件形成者留下來的‘記錄殘余,公眾和歷史的可靠性對檔案和檔案人員提出了更多要求。”可見,檔案成為了社會文化的有機聯系體,社會記憶則從文化和其他更高的角度重新審視。所以,檔案工作者應從社會需求出發,努力構建完整的社會記憶,不再只是單份歷史記錄的保管員。
(一)從單份社會記憶殘余的保管者向社會記憶的構建者轉變
1.主動成為中立、客觀的社會記憶構建者
眾所周知,社會記憶的呈現并不是歷史學家打開檔案盒、利用檔案后的歷史,而是檔案工作者留給歷史學家怎樣的檔案,檔案盒里面裝的是關乎什么的記憶。可見檔案工作者在構建社會記憶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檔案要保應存的是客觀的實事證據,以完整而真實的形態呈現在人們面前。所以,檔案工作者必須以客觀、中立的態度從事自身的工作,不摻雜個人情感。檔案職業才能給我們的時檔代構建真實而完整的社會
記憶。
2.主動成為社會記憶的呈現者
檔案工作者應主動豐富檔案職業的“產品”形態。第一,打開社會記憶的大門,擴大檔案的開放范圍,增加開放的數量。第二,努力做好編研工作,出版各種檔案資料,方便用戶的利用工作。第三,開展各種檔案展覽活社動,吸引各界用戶前來參觀,拾起一些遺忘的記憶。最后,加強檔案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在網站上為社會呈現不一樣的數字化社會記憶。
(二)從檔案館的實體保管者向檔案中央信息中心的構建者轉變
1.主動成為檔案信息中心的構建者
后保管時代是個急需信息知識營養的時代,而檔案館在具備了資源的基礎上,有責任和有義務構建屬于檔案信息的中央信息中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提供資深的參考咨詢服務。二是建立便利的檔案查詢閱覽室。三是檔案工作者應主動做檔案信息編研、組織、統計等工作,再通過各種途徑提供給用戶
2.主動成為檔案館內信息知識的提供者,后保管時代作為電子信息化的時代,賦予了檔案職業新的角色叢,如信息過濾角色、中介性的信息咨詢和參考角色、知識導航員角色等。如今,公民信息需求量越來越大,檔案館也正努力成為檔案信息中心。檔案工作者應努力加快檔案的數字化和數字檔案館建設腳步,利用各種新技術向外界提供檔案信息知識,如提供快捷的信息挖掘技術,組織電子文件利用系統開發,建設內容豐富的檔案網站,開展不同方式的檔案知識宣傳活動等。
3、追求社會共享的趨勢社會進步要求檔案職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一個由“內向”到“外向”的轉變過程,即實現從關注機構組織內部利用服務向更加重視對全社會不同領域、不同行業進行開放服務的轉變。
參考文獻
[1]丁水木,張緒山.社會角色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7-33.
[2]謝凌奕.電子文件與后保管時代[J].蘭臺世界,2001(1):7-8.
[3]吉默森.掌握好檔案賦予我們的權力[J].檔案,2007(3):40-43.
[4]丁華東.檔案記憶觀的興起及其理論影響[J].檔案管理,2009(1):16.
作者簡介
龐軍(1967-),女,回族,河南商邱縣人,本科,寧夏醫科大學檔案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