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棟+鄒曉凡
【摘要】隨著無限通訊技術的發展和金融服務的升級,繼網上銀行之后,手機銀行成為一種新型的金融平臺和支付方式。這種新的互聯網科技的背景下產生的手機銀行具有傳統銀行無法比擬的便利性比如手機銀行打破了時空限制無論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網絡都可以操縱。伴隨著手機銀行的不斷發展手機銀行的出現對傳統的銀行帶來了空前的挑戰,這一背景下筆者通過對手機銀行的模式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其優勢和劣勢提出了相關建議為相關論證提供參考。
【關鍵詞】手機銀行 模式 優劣性 沖擊
一、前言
手機銀行是最近幾年銀行發展的創新點,通過移動通信終端和銀行數據庫的連接實現辦理手機業務的功能。在現實生活中,傳統的柜臺銀行需要客戶花費較長的等待時間,并且受之于銀行的工作時間然而即便是網絡銀行傳統的銀行在辦理相關的業務上都需要憑借網絡和計算機的工具進行辦理并不能實現打破時空界限進行隨時隨地的辦理這就給客戶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從而讓傳統銀行有著先天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手機銀行應運而生。通過移動終端APP,客戶可以隨時辦理銀行業務,無論是炒股、消費,還是辦理融資業務,客戶借助于手機即可完成,其便利性是無與倫比的。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與虛擬化,金融的交易環節都是通過信息系統和支付終端完成,而手機銀行正是一種典型的終端。未來,互聯網金融將成為金融創新的主流形式,這將加劇支付終端的普及應用,而手機銀行是金融平臺發展的一種趨勢。因此,對于傳統銀行來說,手機銀行是一種替代品。
二、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手機銀行的發展現狀
在手機銀行方面,日韓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且發展時間較長,特別是日本,其安全性能是公認的。目前,手機銀行在我國的發展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手機銀行在我國市場的應用有消費支付、股市交易和虛擬融資等方面。并且,手機銀行逐漸為客戶的所接受,根據銀行協會發布的數據,2015年手機銀行的交易量達到了32.8萬億元。此外,客戶使用手機銀行辦理的業務也越來越多,手機銀行的支付金額也越來越大。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爭先占據手機銀行業務,已有多家商業銀行通過與電信運營商合作開發手機銀行終端APP,且已實現查詢、轉賬、炒股、支付等功能。對于陌生客戶來說,手機銀行是一種新事物,其安全性和穩定性是客戶考慮的首要問題,商業銀行在推出手機銀行的同時,不斷提高安全性能,如工商銀行增加了動態口令碼來實現雙重保障。
三、手機銀行業務的基本模式
(一)銀行主導型:“銀行+客戶”模式
目前各個銀行都認識到了手機銀行對于其傳統銀行本身的沖擊性所以紛紛推出了手機銀行其主要的模式是借助中間商即移動運營商為平臺建立客戶和銀行之間的關系,進而幫助客戶在一定程度上處理資金相關的業務。在這個過程中,移動運營商扮演著服務員的角色,為手機銀行的正常運營提供網絡支持,但不涉足支付管理。具體的方式通常為客戶自己通過客戶端進入銀行的虛擬界面進行通過這個虛擬界面來進行銀行業務的處理比如最簡單的轉賬功能余額查詢功能和一些基本的賬單查詢等等,在整個使用的過程中移動運營商憑借客戶的流量使用收取一定的網絡費用而銀行則收取相關的業務費用實現三方的共贏。
(二)第三方支付主導型:“銀行+零售代理商+客戶”模式
第三方支付主導型手機銀行是一種跨越銀行中介并直接實現客戶與第三方交易的手機銀行。第三方通常是具體的商戶。例如,蘋果公司推出的Apple Pay支付工具,客戶只需要輸入手機號碼和PIN密碼,銀行就會直接將款項劃入商戶的賬戶。這種模式目前非常流行而且一度的如人民熟悉的支付寶成為了人們廣泛歡迎的適用工具,同時相關的平臺在融資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目前人民使用的微信也是具有這種模式其區別于傳統的銀行業務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直白的看見自己的資金余額而且每天的收益是可以通過平臺進行查詢的轉賬消費立即到賬非常方便客戶的使用。在這樣的模式下也實現了三方利益的平衡。
(三)移動運營商主導型:“移動運營商+零售代理商+客戶”模式
所謂移動運營商主導型簡單來講就是始終以移動運營商為核心在這樣的模式下客戶與銀行并沒有進行直接的接觸而是通過移動營業商這個中介進行間接的接觸。這種模式下移動營運商就兼顧網絡技術支持與資金管理的雙重功能但是安全問題也成為了這個模式最大的難題進而在實際的生活中這種模式的前景并沒有多大。
四、手機銀行的優劣勢分析
(一)手機銀行優勢分析
1.資源整合高效化。手機銀行是連接客戶和經濟實體的支付工具,因為,手機銀行的便利性,會有越來越多的客戶使用手機銀行,對于客戶的吸納能力較強,這對于傳統銀行而言是一種難以超越的優勢。并且,越來越多的第三方入駐手機銀行,客戶和第三方可以直接進行資金往來,這樣就便利了客戶和第三方的交易行為。
2.支付方式多樣化。手機銀行的一個重大優勢及時支付方式的多樣性和便利性,短信支付、密碼支付、二維碼支付等支付方式能夠適應不同類型的手機銀行,這樣客戶的支付非常方便。特別是,在大中城市,貨幣電子化的程度非常高,很多商戶都能接受手機銀行的支付功能,這樣客戶無需攜帶過多的現金,就可以實現購買需求,且支付方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移動客戶段直接實現,非常便利。
(二)手機銀行劣勢分析
1.信息風險。手機銀行必須在網絡數據和無線網絡的環境中運行,而網絡數據和無限網絡的環境是開放的,這樣用戶的賬戶信息和個人信息就回暴露在外,因此,手機銀行的信息安全風險將會增大。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不斷有用戶信息失竊的案件發生,不法分子通過木馬程序等非法的嵌入,獲取客戶的賬戶信息,從而盜取客戶的賬戶資金。并且,手機銀行必須借助于移動終端,而移動終端的安全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隱患,容易受到木馬軟件的攻擊,引起客戶信息泄漏。
2.監管風險。首先,因為手機銀行是一種新型事物,往往越是新事物,越是處于監管的空白區。關于手機銀行的法律監管就是處在尷尬局面,諸如《商業銀行法》,它的監管目標大多是針對傳統業務的,而對于手機銀行這種新型業務,涉及面較少。雖然,國家也頒布了一些手機銀行法規,但是對于手機支付環節的責任劃分并不明確,例如,手機綁定產生的責任劃分就不明確,這都給法律監管帶來很大的隱患。其次,正常的傳統銀行業務都在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聯的監管之下,但是隨著支付手段的多樣性,特別是第三方支付層出不窮,而部門第三方支付的收支業務并沒有受到人民銀行的監管。
3.市場接受度有待提高。首先,客戶對于手機銀行的風險性任然處于官網態度,客戶在使用手機銀行時依然很謹慎。其次,手機銀行的業務任然具有局限,目前手機銀行適用查詢、支付和轉賬等業務,所涉及的業務面不如傳統銀行業務,因此客戶的使用受到局限。
五、手機銀行對傳統銀行的影響分析
(一)傳統銀行面臨挑戰
1.大數據金融。大數據金融是利用電子平臺,充分分析客戶的資金變動信息,從而實現客戶的精準服務,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例如,阿里巴巴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整合了用戶交易的數據資源,對于用戶的交易習慣和信用風險進行分析,產生了一個大數據平臺。而且大數據平臺目前在國內的應用僅僅才處于起步階段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推廣大數據平臺公司可以利用數據分析創造更多的便利客戶進行金融服務的方式或者產品對傳統銀行的影響會非常巨大。
2.金融服務移動化。傳統銀行的一個弊病就是等待的時間過長,銀行營業網店的客戶接納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客戶辦理業務所花費的時間較長,很不便利。在這種背景下,移動化金融服務應運而生,特別是電子貨幣化和移動通訊平臺的發展,為金融服務移動化創造了可能性。
3.線上資源與線下網店整合。電子商務在我國發展非常迅速,目前,網購的金額已經占到了社會消費總額的30%左右。未來,電子商務的發展一個趨勢就是線上和線下的整合,線下進行體現,線上進行訂單處理和支付業務。電子商務平臺一般都嵌入第三方支付平臺,手機銀行的發展為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能夠有效地促進線上和線下資源的有效整合。
(二)手機銀行對傳統銀行的影響
1.手機銀行對儲蓄業務的直接沖擊。自從手機銀行的誕生,銀行的直接客戶量銳減,很多客戶直接使用手機支付終端實現了支付轉賬等支付功能,而且第三方平臺只要技術成熟其在資金到賬的時間資金的安全保障以及資金的限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很成熟的運用那么其實非常受大家的歡迎。很多客戶選擇將資金存入第三方的賬戶中,據統計,以支付寶為例,支付寶推出的余額寶業務吸儲能力超過萬億級的數量,這對于傳統銀行的沖擊非常大。并且,很多第三方主導的手機銀行推出了很多理財產品,有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達到了4%~6%,遠高于銀行的短期存款利率,這對于客戶的吸引能力非常大,一部分客戶開始拋棄傳統銀行,迅速涌入互聯網金融,大量資金涌入的后果就是銀行的存款量急速下降。
2.手機銀行對支付領域主導地位沖擊。在手機銀行出現之前,客戶的資金業務都要經過銀行,轉賬需要通過銀行,支付需要通過銀行,銀行支付一直在支付領域處于主導地位。以2015年為例,2015年全年的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了18.3萬億的水平,而電子商務平臺多采用手機銀行的支付方式。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帶來的消費交易的變革,也帶來了支付方式的變革,銀行卡支付職能在線下實現,無法在線上實現。目前,大到一個商場,小到一個商戶,都可以實現手機銀行支付,并且,人們也越來越適應電子貨幣,現金攜帶不方便,并且無法滿足大額支付的要求,而手機銀行實現了貨幣無紙化,并且避免了大額支付的瓶頸。
3.手機銀行對銀行客戶信息鏈的沖擊。隨著大數據管理的提出,傳統銀行也開始向金融大數據發展,建立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需要搜集客戶客戶信息、交易信息、交易習慣和理財偏好等大量信息。這對傳統銀行的轉型非常有利,例如可以通過對融資客戶的資金變動信息分析來判斷其償債能力。但是,手機銀行出現后,銀行客戶的信息鏈被沖斷,因為,特別是第三方主導的手機銀行,如果客戶將資金從銀行賬戶劃入第三方賬戶后,銀行將無法獲取客戶的交易信息,這無助于銀行獲取完整的信息鏈。相反,第三方成為手機銀行的受益者,它們通過對客戶交易信息和消費偏好的分析,從而建立起大數據。手機銀行對客戶信息鏈的沖擊力是最大的,因為,手機銀行的存在將大大割裂客戶與傳統銀行的接觸,傳統銀行將無法獲取準確的市場動態,不能及時地調整經營策略。
六、結束語
自從手機銀行問世后,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傳統銀行的地位岌岌可危,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收到了很大的挑戰。手機銀行能夠高校整合資源,提供了多樣化的支付方式,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也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這種優勢是傳統銀行無可比擬的。在手機銀行的發展背景下,傳統銀行的儲蓄業務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支付地位也遭受撼動,更為致命的是手機銀行沖斷了客戶信息鏈。從而讓在互聯網金融的大的背景下傳統銀行要想保持自己的客戶特別是在中小額資金方面的業務量就必須面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自我改革和革新無論是在支付方式服務方式特別是如何方便客戶這方面下功夫,通過在技術功能等各方面的創新實現客戶的信任實現利潤的增長。
參考文獻
[1]何光輝,楊咸月.手機銀行模式與監管:金融包容與中國的戰略轉移[J].財貿經濟,2011,04:46-136.
[2]吳丹.我國手機銀行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J].對外經貿,2013,12:87-90.
[3]劉海二,曾真.手機銀行實現金融普惠的著力點——基于互聯網金融的社會功能視角[J].西南金融,2016,01:33-36.
作者簡介:姚國棟(1995-),男,漢族,遼寧營口人,在校學生,研究方向:金融學;鄒曉凡(1969-)男,漢族,遼寧葫蘆島人,講師,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