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
【摘 要】語文學科中的寫作是一個需包羅萬象的學習活動,如何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推動下,利用課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對學生進行作文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分清不同文體的特征要求,完成不同文體相關材料的適當調節,是本文闡述的要點。
【關鍵詞】現代教學;創新;工具性和人文性;激活;角色互換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及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早年就曾提出:“語文教學要同現代化建設接軌。”“世界上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將在‘信息化這個問題上展開競爭,進行較量……語文及語文教育的現代化成為迫在眉睫的戰斗任務。”
隨著現代化教學理念的深入展開,以及應時而生的信息技術的發展,語文教學成為一個信息傳遞、反饋、控制的完整體系。教師與學生、課堂與課外,抽象概念與形象思維的交互過程中信息化技術已不再是“舊時王謝堂前燕”,而是揭開了高貴神秘的面紗,頻頻“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教育教學中,點燃著一個個激情課堂,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得課堂教學在不斷地創新發展中,凸顯日新月異的蓬勃景象。給廣大師生帶來的感覺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下面就信息技術如何走進作文課堂,以及應用于作文教學的創新模式和其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三個方面,討論一下現代教學理念作用于作文教學的方法及成效。
一、信息技術激活教學設想,走進作文課堂
(1)內容信息的多元性。作文教學涉及內容廣泛,體裁多樣,通常包含小說、詩歌、散文、說明文、議論文、寓言、文言文等,呈現出多元的內容體系。對應于內容的多元性,其外在的教學模式、表現手法、應用技巧也必然是多元的。信息化技術正是適應了這一特點,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2)媒體信息的多維性。一個特定的場景,要通過多種媒體信息表達出來,可以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的;視覺媒體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還可以輔以文字說明;聽覺媒體可以是單聲道,也可以是多聲道的,還可以輔以音樂、語音等多種形式;最新的多媒體技術甚至可以是觸覺的和嗅覺的,這些感官刺激可以單獨或同時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作文教學呈現多維化。
(3)分類信息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教學目的分類方法的多樣性,教學內容分析方法的多樣性,課堂教學呈現方式的多樣性,教學手段使用的多樣性,教學組織形式分類的多樣性等等。這些分類信息的多樣性,使得作文課堂教學載體手段多種多樣,教師在組織課堂時更加靈活機動。
二、信息技術應用于作文教學的創新模式
(1)聲像模式。把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溶于一體,課堂變得有聲有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形象教學的目的。
(2)換位模式。這種模式與傳統學習模式有一些相似之處,仍然是教與學的關系,但教學的對象可以是師與生之間;可以是生與師之間;也可以是生生之間。師生皆可以直接介入想要安排的共享學習內容,上課過程中可隨時插入拓展創新的概念,強化了教學效果。課堂氣氛和諧、融洽、熱烈,主動學習的干勁更足了。
(3)共享模式。即利用計算機扮演導演的角色,將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教學單元,每個單元展現教學內容及學習寫作作品,學生通過共享觀看,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主要用于檢驗學習效果,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并提高技能的目的。
三、信息技術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充分利用課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更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的特征,設置情境,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寫作觸點。
如在教學自然科學單元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觸動了學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寫作激情,因勢利導有成效地完成了一項“摘材料,換體裁”讀寫結合的創新教學活動。因為通過對單元課文的學習,以及相關知識的獲知,師生都意識到防止土地沙漠化等相關自然問題,已成為我們保護有限土地資源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且急待解決的問題。沙漠對我們人類的危害確實是極大的,減慢土地沙化的腳步、保護綠洲、保護大自然,勢在必行!藉此學習氛圍,我安排了一次作文指導課,課堂環節安排遵循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以信息技術運用為載體,重點體現讀寫結合的緊密關系。
總之,現代教育理念給實際的教學課堂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也不僅僅給作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對優化教學過程,最大程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培養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學效果也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認知平臺,更為我們的現代教學提供了空前的教育契機,我們的課堂會不斷注入新的生機,也會日漸得以創新。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愿現代教育理念與課堂教學“珠聯璧合”,如高山流水遇知音,點燃課堂激情,掀起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又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