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鋒
一、問題的提出
前段時間,筆者受外地一所初中邀請,替九年級學生上了一節“鹽與復分解反應”復習課.該校地處偏僻的農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課堂仍舊沿襲著教師講授、學生記筆記的傳統教學方式.而筆者所處的縣市,多年前就推行“活動單導學”課堂模式,也早已通過實踐證明是高效課堂模式.面對接觸化學學科不足一學年的學生,筆者心生煩擾,“活動單導學”課堂模式能否讓當地師生適應并認同呢?
二、解讀“活動單導學”課堂模式
“活動單導學”課堂模式,是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教師為導演,留足更多時間給學生探究理解的一種高效課堂.其大體環節分為:設計活動單(教師)、自主學習(學生)、 組內討論(學生)、成果展示(學生)、組間糾錯(學生)、點撥提升(教師)、評價機制(師生).對學生來說,需要做到:(1)養成團隊協助意識和集體榮譽觀,人人都是小組主角,只是分工不同;(2)自主學習環節要體現獨立自主,練習就是考查,力爭在組內討論時段有出色的表現;(3)組內討論環節要善于觀察問題,敢于拋出自己的觀點,適時借力,遇到無法攻克之困難,邀請老師充當團隊“自由人”;(4)人人積極充當小組代表展示成果,不畏懼把問題暴露出來.
三、課堂活動及反思
筆者提前了解了所上班級學生平時的化學成績,按照好中差臨時劃分成八個學習小組,圈定小組長.筆者上課當天提前10分鐘進入課堂,介紹了“活動單導學”課堂模式,尤其是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的幾個重要環節.考慮到學生記不住各個環節的銜接,筆者在教室一角的小黑板上板書活動流程.課堂活動實施情況如下:
活動1:分類法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請把下列化合物按酸、堿、鹽、氧化物進行分類:CaCl2、H2SO4、KOH、CaO、Fe2(SO4)3、AgCl、CO2、CuCO3、Mg(OH)2、HNO3.
實施情況:筆者穿梭教室,看到學生完成得很快,正確率也很高,但膽怯于小組內討論.在筆者提醒和鼓勵后,方才開始下續環節,整個過程耗時近5分鐘.
反思:上述活動相對簡單,看上去沒有必要,考慮到學生第一次嘗試“活動單導學”課堂模式,問題設置不能過難,要讓學生嘗試課堂各個環節,為接下來的課堂活動打好基礎.
活動2:結合教材第114頁相關信息,判斷下列鹽的溶解性的強弱:NaCl、Mg(NO3)2、Al2(SO4)3、Ag2CO3、(NH4)2CO3.
實施情況:有了剛才的活動,第一列完成情況還不錯,但學生對第二列的理由苦思冥想,討論也比較激烈,總是無法得到一致結論,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筆者初設值.在筆者的引導下,方才完成活動,整個耗時長達12分鐘.
反思:本次活動,雖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由于學生未能對鹽的概念真正理解、對鹽的分類沒有整體認識,如在碳酸鹽溶解性問題上,沒有弄清一般和特殊的關系.為此,對于合作探討的內容和難度,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學情,精心設置問題.
活動3:判斷某同學寫的“方程式”是否符合化學事實.
酸+堿=鹽+水:H2SO4+Ba(OH)2BaSO4↓+2H2O.
酸+鹽=新酸+新鹽:2HCl +CaCO3CaCl2+CO2↑+H2O;CO2+H2O+CaCl2CaCO3↓+2HCl.
堿+鹽=新堿+新鹽:3KOH+FeCl3Fe(OH)3↓+3KCl;NaOH+KClNaCl+KOH.
鹽+鹽=新鹽1+新鹽2:AgNO3+KClAgCl↓+KNO3;ZnSO4+CuCl2CuSO4+ZnCl2↓.
實施情況:經過前三個活動,學生的活動興趣明顯下降,沒討論多久就聽到下課鈴聲響起.筆者的總結、點撥提升、課堂評價等環節還沒有實施.
反思:一節45分鐘的課堂,學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始終高度集中,一旦授課形式單調,對激發學生求知欲將起到抑制作用.筆者設計本活動,用意就是教材的拓展提升,比較煩瑣,課堂接近結束,學生的注意力明顯下降.
總之,單從評價課堂的各種條條杠杠來看,這節示范課不能稱完整,更不能稱示范.課堂活動方式相對單調,設計的活動也沒能結合學情,課堂上活動時間的調控不夠合理,等等.但是靜心琢磨,仔細復盤,筆者感覺這節課的收獲也不少:這是一節原生態的課堂,不是表演類示范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初高中化學學習的銜接意識.也許,這就是“課堂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