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玉芳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理念、新模式不斷滲透到基礎教育中來,但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仍占主陣地。傳統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教師總認為物理概念、原理很難理解,所以教師會在課堂上反復地講解,很少留時間給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全部是“注入”的,教師是教科書的解讀者。 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認為在課改下的物理課堂教學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一、教師要勤于學習轉變教育觀念
在新課改環境下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理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根據物理學科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探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例如:地球時刻在自西向東自轉,并繞太陽公轉,為什么我們在地球上筆直向上跳時,地球走了,我們落下來怎么還會落在原來起跳的地方呢?先引導學生設疑,在質疑中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而教師只做巧妙的引導,幫助學生找到答案,而不是教師直接講清、講透、講到位。這樣學生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和規律的同時提高的自己的主動性,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二、教師要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方法
在教法上采用自學輔導法、分組實驗法、探究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疑難點,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獲取知識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習慣。如在解答習題和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直接把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要由學生自己觀察、獨立思考;根據看到的現象和獲得的信息,由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關于電功率的計算”這節教學時,利用自學輔導法,首先讓學生認真審清兩道例題,尋找推理計算方法有哪幾種?是怎樣推導的?通過例題分析能否得出一些子結論?(如額定電壓相同的兩個燈泡,額定功率大的,電阻小;P實=( U實/ U額)2·P額;把燈泡接在實際電路中,如U實=1/2 U額,那么 P實=1/4·P額等)。讓學生感受到獲取知識、探索科學研究的途徑和方法,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
三、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實施創新行為提供場所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方法,為培養他們的物理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掌握了一些物理實驗方法基礎上,開放實驗室,通過學生自己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在具體操作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欲望,使學生探索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同時要引導學生在運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四、利用現代化設備,豐富教學手段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化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投影儀、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為教學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它改變了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把抽象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記憶。比如過去認為抽象難懂的物理微觀世界的東西,通過計算機的模擬演示,變得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網絡的發展使物理網絡教學成為可能,從而有利于豐富學生知識,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
五、注意學科間滲透,培養學生綜合創新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要加強現代科學技術、國防競賽、醫療衛生、人文知識跟物理知識在教學中的滲透,將最新科研成果、科技動態引入教學之中,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我國的“神舟五號”首次載人發射、回收成功事例,組織開設專題講座,講述“神一”到“神五”發展過程,各自的用途和意義以及楊利偉在飛船中的生活、工作情況,并設計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回答。在物理教學中還應該注意本學科的不同部分知識的相互聯系和滲透,提高學科內的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再考慮以物理學科為中心,尋找物理與化學、生物等學科的交叉聯系,實現跨學科知識內容和研究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競賽能力。
新課改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教師在體驗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