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曉霞
【摘 要】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平等對話。在對話中,學生才能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曼妙無窮之味。本文就可以加強語言品味,提高語言鑒賞力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教學語言;品味
特級教師沈大安說的:“課堂教學不是老師的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不應以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自己的設計為本。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我們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更多地考慮學生是怎么學的。”
閱讀教學有兩大基本任務:指向作品秘妙和指向寫作。指向秘妙的重點是:“美”的積累;“美”在此處,“美”的發現。那么,“美”是什么呢?多數情況下,我們把“美”指向了對文本內容的把握。讓學生去關注文本的故事情節,關注人物的情感品質,去歸納,去感悟。因此,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較少會關注到文本里的語言文字,去關注語言文字的曼妙無窮。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加強語言品味呢?
一、關注語言之味
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尋找文字的感覺,發現文字運用的曼妙,使學生的“期待視野”內容有所創新,這將會真正體現教學的真正價值。因為,理解是對語言的理解。語言“既是橋,又是墻”,既敞開,又遮蔽。理解首先是和語言遭遇,要通過語言進入文本,和文本、作者進行對話和“視界融合”,必須在學生的“期待視野”里培植學生對于作品文字的關注意識,培植學生對文字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只有這樣,學生的“期待視野”才能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以一種語文的方式存在和表現。
在無數的經典小語閱讀教學課堂上,我們看到了“文字”的地位,看到了“發現”的曼妙。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慈母情深》一文教學,為我們如何實施對學生的“期待視野”改造提供了一個經典的范例。此課教學,就像一條用文字串成的“銀鏈”,在教師的引領下,教學之鏈舒緩、優美地展開。“深情”“鼻子一酸”“震耳欲聾”“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我的母親”“立刻”“立刻”“立刻”“立刻”……一個個文字被用心摩搓,搓揉出情感的溫度;一個個文字承載的“圖”和“象”就像“蒙太奇”鏡頭,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印入他們的心扉。在老師的巧妙點撥、引領下,學生們嚼出了文字的意味,品出了文字的旨趣,讀出了文字的情韻,逐漸步入了文字深處。整個課堂教學,由文字串起、架構,語文味濃厚,課堂詩意氤氳,可謂“一字一場景,一詞一股情”,令人嘆為觀止。觀課的老師和參與學習的學生一樣,仿佛不斷地在文字的山巒上逶迤,不斷地在文字構筑的場景中“沉潛起伏”“出生入死”,教學始終給人以“峰回路轉,風光無限”之感。讀者的心靈在不斷地經歷著創生發現的不盡驚喜。
二、關注語言之美
“美”成了精神,忽略了語言;“美”關注了“人文”,弱化了“工具”;“美”重視了內容,漠視了形式。“美”已不美。如何培養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如蔣軍晶老師所執教的《趵突泉》一課。教師同樣引導學生進行了一次對文字的“品磨咀嚼”之旅。教學時,蔣老師先讓學生去研究作者為什么連用三個“冒”?在教師的精心點撥之下,結果學生回答:①大泉有三個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個“冒”;②作者用了三個“冒”,還讓人感覺泉水冒得時間很長很長;③作者用了三個“冒”,讓人感覺泉水不斷往上冒,冒得很高;④這三個“冒”,配合前面的三個“永遠”,讀起來舒服,有節奏感;⑤用了三個“冒”,讓人感覺這泉水很有活力。
不難發現,學生的發現一次比一次讓人驚喜,一次比一次有價值,一次比一次有創新。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期待視野”有如泉水不斷噴涌,由原有的普遍關注“泉”的美麗這一內容上的把握,逐步轉化為對“描寫泉的文字”的敏感,實現了“期待視野”的創新改造。在師生富有情趣的對話下,課堂的內涵、價值不斷豐厚、充實。
三、培養語言文字的敏銳感
教學要關注語言文字,培養讀者對文字的一種敏銳之感,尤其是面對那些名家筆下的經典作品,顯得成為重要。
筆者在教學《花的勇氣》一文時,一改往日教學的“循規蹈矩”,嘗試著讓學生自己去文中尋找文字的感覺。課上得似乎“毫無章法”,但感覺卻是驚喜不斷。學生們先是發現了“冒”和“藏”兩個字的信息含量和研究價值,不能不讓人佩服學生對文字的敏銳感知能力。接著在研究“藏”的時候,學生們從“寂寞”一詞發現了作者的失落和草地的孤單,從“泛濫”一詞體味到了作者的不滿情愫。然后,學生又從“傲然挺立”“明艷照人”“神氣十足”發現了花“冒”的風姿,從“拔地而起”發現了作者用詞的“不尋常”,體會到了作者對花的“膜拜”,最終體會到了花的勇氣。教學,始終行走在一條文字砌成的精美小徑上,帶著一雙理性的審美目光,情感似乎被忽略了,但沒有被忘卻,只是讓她居住到了文字的靈魂里。咀嚼文字,也就了悟了情感。“工具”“人文”,無形融合。
這樣的教學價值并不僅僅在于教學一篇課文,更重要的是教師用自己的教學方式播植一種文字的意識,改造舊有的“期待視野”,讓學生扎根“語文沃野”,不失“語文之味”。
總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反饋、呈現出來的“期待視野”,及時調整、生成新的教學策略、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在課堂對話中不斷發現作品新的意義,創生課堂的內涵和的價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