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小云
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外閱讀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更多地要求學生的獨立思考,閱讀時的獨到見解和個性化的解讀,而且考試中有專門的名著閱讀考查,此種形勢下課外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做好小學和初中的閱讀銜接也就尤其重要了。具體該如何做呢?
第一、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學生閱讀興趣的銜接培養
與小學階段通俗休閑性閱讀不同,初中階段可以引導學生廣泛的閱讀,除文學類外,歷史類、哲學類、甚至醫藥、藝術等等也可有所涉獵,懂一點總比不懂要好。當然不是去刻意強化,可以利用書中的課文,如學習《紫藤蘿瀑布》時除了引導學生看宗璞的散文,也引導學生看其父親馮友蘭的哲學類的作品;在學習《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跡》這些科普作品時引導學生看科學類的書籍等等。
歷史類的書枯燥無味,容易看不下去,我就引導學生看《明朝那些事》。有人說《明朝那些事》這類書個人的思想太明顯,孩子易受影響,我不這樣認為。對于同一段歷史的就是專家的看法也有很多,不可逐一而言,孩子原本就缺少深入思考的途徑點撥,了解別人的看法學習別人看問題的角度,啟發他自己去思考,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第二、讓學生廣泛閱讀的同時需要必要的“專制”閱讀
現在許多家庭都講民主,問孩子的意見、想法、興趣,卻忘了民主是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之上的。
首先在讀什么書問題上要適當“專制”,現在的家長會有這樣一個誤區,讀書要看孩子興趣,不可否認興趣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只憑孩子的興趣。剛進入初中大門的孩子還和小學時一樣最喜歡看漫畫、玄幻類小說、沈石溪動物小說、楊江纓《馬小跳》等書,小學中低段看這些書可以放任,可是進入五、六年級高段區,我認為這些書就可以束之高閣。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有很多孩子喜歡看,只要看其中一兩本就夠了,套路都差不多,看多沒必要。
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初中階段的學生求知欲正旺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但是缺乏必要的辨別能力,現在的書籍又良莠不齊,因而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想特點、閱讀能力,幫助他們選擇推薦思想健康、文學性強的作品,此時就必須要求學生看看易懂的文質兼美的散文作品、原版名著,羅列初中階段必讀、必考的書目,給學生明確的閱讀任務。
其次在看書時間上也要有所“專制”。
對于有些孩子不喜歡看卻又非常有必要去看的書,該怎么保證孩子會去看呢?很簡單,規定時間,不必太長,20-30分鐘一定要看某一本書,時間過長孩子易厭煩。這個時間可以是在校期間的中午飯后或下午放學前,也可以利用專門的閱讀課時間,回家之后也要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擔心學生不自覺的話呢,可以提議父母該陪在孩子身邊,這個時間可以安排在晚飯后或睡覺前(而且孩子不甚感興趣的書看一看也會有催眠的效果)。
第三、要注重閱讀方法的銜接指導,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首先要充分挖掘書本效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外閱讀的有效性,把課外閱讀和課內學習結合,將課內學習的文本當作是啟發點,課外的相關閱讀當作是面,由點到面、點面結合、點帶動面,形成閱讀的鏈條,既鞏固了課內學習,也充分發掘了書本效益。
其次要讓學生主動閱讀,必須把課外閱讀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課外閱讀是學生與智者的對話,充滿個性化思想火花,要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身實際去思考,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背景,感受當下的生活。例如要求學生看《紅樓夢》時,可以讓學生同時看《蔣勛說紅樓夢》,也要推薦學生看看《格言》《意林》《時文選粹》等,豐富閱讀內容。
再次要給學生明確的閱讀方法指導。
古人言:“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一定要讓學生養成勤于動筆的好習慣。在閱讀時可以不要求學生做摘抄,但一定要讓學生做讀書筆記,寫下自己的讀書感悟和心得體會,留下一剎那的“智慧火花”。另外也可提倡學生靈活摘錄法、批注法、卡片法等,選擇適當的方法,可以摘抄文中的警句、哲理句、生動精彩的片段,在早自修時朗讀背誦,積累寫作材料。同時利用閱讀課交流分享,教師積極肯定、指導,讓學生感受到課外閱讀積累對自身能力提高的作用,從而激發長久的閱讀興趣,形成良性循環。
另外教師還要向學生介紹課外閱讀的幾種方法,如泛讀和精讀。
精讀的特點是“纖屑不遺”。也就是說,對閱讀材料做全面、精細、深入的理解。精讀的對象主要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內涵較深經得起推敲的文章。泛讀的特點是“提綱挈領”,就是提綱挈領地把握閱讀材料的基本內容、主要思想和技法。針對兩種方法的不同特點,結合不同書的要求,對一些千字短文(散文、雜文、美文)要精讀,做好讀書筆記;對一些文學名著則可以使用略讀法;對考試范圍之內的文學名著則可以用略讀與精讀結合的方法,重要之處圈、點、劃,細細閱讀,不僅了解書本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而且要深入理解其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塑造的意義,或者是蘊含的哲理,折射的社會現實,以及它的影響等等,還要能做出自己的獨到的評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