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
摘 要:美術學科作為中學的基礎學科門類,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起著獨特作用;同時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徑。筆者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邏輯分析、訪談等研究方法,選取天水市轄區內具有代表性的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并基于多年從事中學美術教學工作的經驗和思考進行探究。結果表明:天水市中學美術教學仍然沿用傳統教學方式,部分教學形式創新仍處于摸索階段;學生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訴求,學校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考量上有待優化。事實上,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既要方式方法創新,更要思維和管理創新。藉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創新能力。
關鍵詞:美術;素質教育;創造性思維;創新意識培養
0 引言
創新是藝術的靈魂,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在以素質教育為主旋律的今天,中學美術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美術教育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徑。作為基礎教育中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基本的美術技能,更要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其創新能力。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關心的話題。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進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博采眾長,悟出了“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八字心得。這也從側面上告誡我們不能照搬照抄,要有所創新。
1 文獻回顧
筆者查閱史書資料、檢索中國知網的相關研究文獻并進行梳理以往研究,見仁見智。概覽相關文獻,宏觀探討美術教育創新性思維的相關研究較多。大多研究針對美術教學設計、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等問題展開探討。研究較為深刻地分析了素質教育環境下,美術教育的創新和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我們美術教學創新的探索與實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研究論述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缺乏針對性,特別是在具體針對天水市美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相關研究方面,目前還無人涉及。照搬模式勢必會造成決策的制定與現實情況之間產生偏差,因此有必要結合天水教育實際,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繼續做調查研究,立足實際,集中力量發現、分析并解決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一條適合天水市美術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路子。
2 分析與討論
2.1 創造性思維的理論基礎
(1)創造性思維的概念。創造性思維也叫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征的高級心理活動。
(2)美術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基于創造性思維的特點,用創造性思維方式解決美術領域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這一思維路線是開放性、擴散性的,它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是單一的,而是在多種方案、多種途徑中去探索、選擇。在美術創作領域,創造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
一項美術創造性思維成果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和鉆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于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象、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
2.2 天水市美術創造性思維培養現狀
天水市全市各級各類學校3299所,在校學生72.27萬人。其中獨立高中14所,教學力量居于前列的有天水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學;完全中學34所,獨立初中132所,附中75所,盲聾啞學校1所;高中生4.1萬人,初中生17.9萬人。
筆者走訪了天水市秦州區內天水市第四、第五、第六中學,羅玉中學、伏羲中學,麥積區天水市二中,秦安縣二中,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三中,清水縣三中,武山縣三中,甘谷縣六中。這些學校在天水市轄區、縣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并且,筆者還對研究對象隨機選取樣本進行了問卷調查與訪談,咨詢了教育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走訪了本專業領域的專家。調查研究表明:天水市全市中學均開設美術課程,但是大多學校美術教學仍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而部分學校已經開始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但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在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天水市市內的中學的課堂往往是機械、呆板、壓抑個性、千篇一律、乏味的重復。美術課上,學生只注重描摹對象,而忽視自身創造性的表現。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環境下,天水市部分中學美術教師開始了大膽的創新嘗試,但仍處于摸索階段。其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要求十分籠統,既分不清層次,也沒有具體的目標和要求。
2.3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1)營造氛圍,拓展空間。培養創造性思維,要賦予學生一個相對開放的學習空間,必須根據學生的需要去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美術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從而營造適合培養創造能力的良好氛圍。因此,教師要打破教育思維定式,要明確在美術教育中,美術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社會并不需要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專業藝術人才甚至藝術家,這就要求美術教學必須從對學生單純的知識技能訓練轉化為對其興趣、素質、個性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善于積極評價和欣賞學生的作品,努力從其作品的某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去發現“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2)激發興趣,鼓勵創新,勇于創新。激發興趣是為了啟發思維、實現創新。如果說創新是永恒不變的話題,那么興趣就是創新得以實現的永恒動力。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動機。當學生對學習材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就會對學習活動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傾向,從而主動地參與和實踐,注意力變得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象力變得豐富。尤其是對美術興趣盎然的學生,思想活躍,信心十足,往往會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欲望和熱情,隨之迸發出難以想象的創新能力。
對于藝術創作,學生總會產生一種畏懼心理,即認為這些藝術作品不是一般人所為。這種認識阻礙了其創造性的發揮,減弱了其創新的激情與動力。而要創新,應該先使學生養成善于創新、敢于創新、勇于創新的精神,形成“創造力人皆有之”的概念。生活中的每一處景物、每一件事物都可能成為藝術表現的素材,學生若能善于利用這些素材,則想象力和思維創造能力能得到發展。
(3)實踐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唯一途徑。《美術課程標準》強調:“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就要拓展美術課程的內容,加強美術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發揮作業應有的效應,讓學生將自己的美術作品返回到生活中去充實、豐富和美化。
藝術來源于生活,美術教師應根據教育需求和學生的認識特點,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實際、參與實踐,從而為其獲取豐厚的創作素材、鞏固所學知識、拓展想象空間以及創新奠定基礎。只有實踐才能使學生有更多的獨立與自由,以及更好地塑造創新型人格特征。要尋找美術各門類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間的連接點,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法,以及進行跨學科學習的活動,大膽創新。引導學生的想象展翅飛翔,可拓展其創新能力。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關鍵;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美術基本功可能還不夠扎實,表現能力也很有限,但他們的構思往往很新穎,且想象空間無限。因此,教師要適當地對學生閃光的創造性給予鼓勵,這些奇思妙想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現實。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美術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主要原因是其課程教育中獨特的能力培養,而這些恰恰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美術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在深入回顧創新思維概念、特征,結合天水市中學美術創新性思維培養的現狀后發現:天水市中學美術創造性思維培養尚處于摸索階段,部分教師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理解和實施較為籠統。對此,筆者基于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前期研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析。
3.2 建議
充分認識中學美術創造性思維培養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管理層應在課程設置、學科建設上進行政策引導,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學校層面應加大教學研討和交流學習,把外面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引進來,并逐步推廣到全市范圍的中小學教學中;基層美術教學工作人員應提高自身認識,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技能,提升專業素養,汲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并結合工作實際,構建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 王萍.高中美術對青少年創造性思維的培養[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2] 鄭德勝.淺析初中美術教育與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6(04).
[3] 吳冬聲.創造性與生命力[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
[4] 呂世虎,劉玉蓮.新課程與教學研究[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 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