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伏元 劉新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采取“題海戰術”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斷地做解題,以期達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這樣的教學只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解題能力;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039-01
初中數學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與抽象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自身認知能力要求較高,很多教師與學生都認為只要多做題目,就能提高學習成績。實際上,題不在多,而在精。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精選習題,積極探索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層層挖掘。不斷引導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層層挖掘,了解問題的內容是什么,促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基本的思考問題的邏輯,知道要解決什么問題,需要挖掘哪些條件等。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研究問題,探討解題方法。
例如,教學蘇教版初中數學《如何計算圖形周長》這一章節時,有這樣一道題:正方體的周長為12,求邊長是多少?用該邊長作為圓的半徑,圓的周長是多少?學生學習了關于周長的概念后,會了解到周長是指圖形各個邊長的總和。教師可從這個概念人手,層層遞進,引申出更多內容。學生計算出正方形的邊長后,繼續思考其他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了解各個圖形的性質和定理等內容。另外,對問題進行層層剖析,可將一個大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根據題中已知條件發現隱藏的未知條件,從而通過一步一步解決小問題,實現對大問題的解答,防止有漏掉或疏忽的地方,提高解題效率。
二、將舊問題的結束變成新問題的開始
在學生解決一個問題后,教師可將這個問題的結束轉變成另一個新問題的開始,再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研究。這需要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貫穿起來,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將舊問題的結束變成新問題的開始可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初中數學《平行線的性質》這一章節中,有這樣一道題: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如何證明該兩條直線互為平行線?通過分析研究,我們得出平行線的性質中有“同位角相等,兩條直線平行”。我們從該題的突破點——同位角出發,思考與同位角相關的角有哪些,另外一些角相等是否也能證明兩條直線平行。經過交流討論,我們得出以下結論:①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②同旁內角相等,兩直線平行;③在同一平面內,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這種將舊問題的結束轉化成新問題的開始,可讓學生深入了解相關的定理內容,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很多數學理論知識都建立在不斷推導與實驗中,我們在學習這些理論知識時,不能一味地死記硬背,而應學會思考和推理。
三、解題方法多樣化。尋找最佳的解題方法
在解題教學中,教師還要強調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鼓勵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并比較各種解題方法,找到最佳解題方法,從而提高解題效率,為考試節省時間。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初中數學《二元一次方程》時,有這樣一道題:已知x2+y2=1,那么當x=1時,y=?對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直接計算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由題可知,該方程式是半徑為1的圓的表達式,我們可以畫出該方程式對應的圖形,從而由圖可知答案。教師可讓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更好。多開展一題多解的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對問題進行層層挖掘,不斷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將舊問題的結束變成新問題的開始,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并多開展一題多解的教學活動,強調解題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和解題能力。
(特約編輯 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