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健+魏樹發
摘 要:舞蹈是由無數動作構成,來表達生命的情調,是“人體動作的藝術”。本文將古典舞形式中的“動”與“律”分別闡述,貫穿全文。中國古典舞,這一極具民族審美理念和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動作”和“動律”的結合中,呈現出了“形神勁律、剛柔相濟”的舞蹈特點,體現了中國古典舞外在形態與內在含義的民族審美價值。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動律;審美
1 動——舞之本
舞蹈的本質是動作。中國舞蹈藝術先驅吳曉邦先生曾提出,舞蹈的本質是“人體動作的藝術”,而這一評價則被認為是中國舞蹈理論家對舞蹈最完美、最嚴謹的詮釋。吳曉邦先生在《新舞蹈藝術概論》中這樣表述:“舞蹈是人體造型上‘動的藝術,它是借助人體‘動的形象,通過自然或社會的‘動的規律,去分析各種自然或社會的‘動的現象,而表現各種‘形象化的運動,這種運動不論是表現了個人或者多數人的思想和情感,都稱為舞蹈。”[1]吳曉邦先生的這段表述既概括了舞蹈的本質,又闡明了舞蹈最為突出的藝術特征——“動”。
美國舞蹈理論家約翰·馬丁在《生命的律動》一書中提出,“舞蹈的構成就是一個延綿不斷的動作溪流”。舞蹈是由無數動作構成,來表達生命的情調。而動也就構成了舞種與舞種間的本質區別。“在舞蹈中,動作包括暫停性的舞姿和連接性的動作,這兩種性質的動作對舞蹈同等重要,而且它們是統一在運動過程里的。舞姿或舞蹈形態形成了相對靜止的‘點,連接動作形成了流動的‘線,‘點與‘線的銜接便是舞蹈動作的基本圖式。”[2]例如,西方古典芭蕾強調動作“開、繃、直”,在動作方式上追求細致準確,水平精湛的足尖藝術就是很好的說明。而亞洲舞蹈則大多追求曲線美和含蓄的動律方式,如中國、印度、日本等。當然這與國家或民族所處的生態環境及人文歷史有著深厚的淵源。不僅中西方舞蹈動作方式不同,而就算是在同一個國度的眾多民族中,舞蹈動作動律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2 古典舞之“律”
回歸到中國古典舞,這一極具民族審美理念、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具有自身獨特的動作方式、舞姿審美及動律文化。唐滿城教授用“形、神、勁、律”四個字精準地概括中國古典舞“身法”之魂。
“形”:一切外在的、直觀的體態、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姿態與姿態之間的過度、路線;凡是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稱之為“形”。
“神”:舞蹈者心態和內涵的表達,是指舞者通過自覺的意識、意念、感覺來支配舞蹈動作。
“勁”: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
“律”:身法的規律,包括動作自身的動律性和它依循的規律兩方面。[3]
古典舞的動律由“正律”和“反律”以及“圓線”動律規律構成。正律,強調動作的順勢,古典舞中一切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的動作方式,都是“正律”之動作規律。反律,強調動作的變化感,以產生出其不意、跌宕起伏、瞬息萬變的動作方式,都是“反律”之動作規律。而在古典舞中,反律的運用則更加體現了舞種的獨特審美意識。“逢沖必靠、欲左先右、逢開必合、欲前先后、逢提必沉,欲上先下,逢緊必松,欲重先輕”,“一切從反面做起”的意識貫穿于古典舞的每一個具體動作。小到呼吸提沉、眼神亮相,再到“燕子穿林”“青龍探爪”等身韻主干動作;大到古典舞動作動律呈現出的整體審美形態與動律觀,無不體現了古典舞動靜相襯、急緩相成、疏密相間、高下相形的反律變換之美。
“亮相”動作是古典舞獨有的審美范式,也是中國民族舞蹈藝術區別于外來藝術表現形式所獨具的魅力。“亮相”動作源于戲曲,是指伴有“精氣神”的相對靜止的程式化造型。亮相在古典舞表演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包括“硬亮相”和“軟亮相”。但不論哪一種亮相,它都是反律的結果。通常亮相動作是由眼神的“收、放”,氣息的“提、沉(屏)”,姿態的“動、靜”,力度的“弱、強”所組成。為妙之處,則正是動作在陰陽虛實的變換間實現的比對之美。
以身韻主干動作“燕子穿林”為例。撤步向后做“橫移”和“靠”,同時右手抹手,而后向左上步做上“穿手”,再經過轉體向下“穿手”至踏步半蹲的位置。整個動作在一左一右,一上一下,虛實結合中實現了“欲左先右、逢沖必靠、欲高先低、逢開必合”,以及形態上擰傾圓曲和勁力上的強弱對比。再如“青龍探爪”,動作經過“含”“展”“擰”“擰仰”“含擰”、裹身“穿胸刺肋”,沖掌探出。其過程包括了“含展、開合、高低、急緩、強弱、前后”等“一切從反面做起”的反律動作規律及對比審美意識。
被譽為古典舞經典作品的女子獨舞《扇舞丹青》,是古典舞作品中彰顯動律規律的典范。作品中舞者通過剛柔相濟、錯落有致的身體動律將“收與放、張與弛、急與緩、強與弱”等動勢規律充分展現,營造出灑脫、飄逸、靈動、穩重和突變的不同視覺體驗。實現作品人扇合一,流暢而不失力量。表現了古典舞兼具行云流水與閃展騰挪的審美意趣。
而實現上述古典舞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便是古典舞的律動之美,這也是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中所追求的動律觀。在對立矛盾中實現統一和諧之美,就如同中國傳統哲學所崇尚的八卦太極圖一樣,展現著古典舞圓變換之美。
3 古典舞律動之美學價值
古典舞借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戲曲和武術發展而來,在“形”與“神”方面更多吸收于戲曲,而在“勁力”與“律動”的追求上則更多來源于武術,尤其是八卦太極的原理和意識。太極學說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意為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圖形象地表達了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而中國古典舞的動律風格正是呈現了中國傳統美學講求的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及哲學思辨。“前后、左右、上下、提沉、沖靠、開合、高低、輕重、急緩、松緊”這樣相對立的兩個事物,正如太極圖中陰陽相合、相交相融共同循環往復于“圓”的運動軌跡中。中國古典舞動律的美學價值體現在陰陽相合、虛實相生動作的意識中,通過“反律”、圓游流轉的方式方法來呈現,最終實現圓融歸一、天地人和的美學理念。
4 結語
中國古典舞的文化博大精深,如同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和藝術的縮影,探索和掌握中國古典舞的“律動觀”有助于舞者形成正確的審美和風格韻律。中國古典舞的風格韻律體現在造型、動律、運動軌跡和節奏力度上,具有非常獨特的韻味,使中國古典舞的劇目和組合中的動作具有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動律觀”在中國古典舞的審美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價值不局限于律動本身,更體現在整個舞蹈教學的始終,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的重視,以使中國古典舞教學真正達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M].三聯書店,1952:4.
[2] 呂藝生,毛毳.舞蹈學基礎[M].上海音樂出版社,第88頁.
[3] 唐滿城.唐滿城舞蹈文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