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
摘 要:藝術與科技專業在經歷了第一個四年發展階段后,駐足反思,針對其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并嘗試提出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一方面采用“教學做”的一體化教學形式,加強鍛煉學生展示設計各方向的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嘗試藝術與科技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以項目帶動教學,探索出符合本專業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一體化;藝術與科技專業;教學改革
2010年世博會的成功召開,大力推進了各地會展經濟及其相關行業的發展;為了迎合高速發展的會展行業,教育部于2011年新增本科專業——藝術與科技,各地高校于2012年開始陸續招生,迄今已有4屆學生。其間,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藝術與科技專業已培養出第一批優秀的展示設計人才。伴隨著應用型理念的推廣,藝術與科技專業在過去四年的教學環節中出現了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模式與時代發展需求不適應、教學環節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在借鑒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其他專業的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作者嘗試探索適合藝術與科技專業特色的一體化教學新模式。
1 藝術與科技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藝術與科技專業以培養展示設計類人才為主要目標,學生畢業后多安排于展示設計公司、會展策劃公司以及相關會展行企業等。在本專業培養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四年的專業課學習中掌握空間設計、會展專題等多重知識點,了解展示設計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使學生能在展示設計的過程中,從空間、聲光電、平面以及推廣等多重要點綜合考慮,最終讓學生對展示設計能力掌握得更加全面深入。然而,本專業的重點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打造無限的展示效果,在學生培養時,主要圍繞“空間”開始設計構思,配以相對應的會展專題、會展理論等知識點,完成整套展示設計課程體系。
1.1 深化“空間”概念的理解
“空間”的概念在展示設計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于展示空間來說,主要分為室內展廳空間和獨立特裝展館空間。在進行展示設計時,需要學生在設計初期對所做方案有空間上的概念認知,可以將平面構思轉化為立體結構,并保證結構與結構之間的銜接工藝,注重會展空間結構本身所處環境與其結構的特例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進行展示設計時對空間塑造能力的把握。而展示設計在滿足空間劃分、空間展示需要后,還需要在特定空間內滿足人機互動、重點商品展示等特殊環節。教師在講授理論課和進行實際設計案例時,需要不斷強調、深化“空間”的概念,要求學生把會展的空間塑造形式及表現手法等相關知識融會貫通,能夠獨立完成前期空間劃分、界定、分區等設計環節。
1.2 加強“聲光電”概念的認識
展示設計中空間的靈動性多是從聲光電方面進行把握,在進行展示設計時,如何將聲光電加以搭配使用,使空間細節更為完善,需要學生從初期的概念上有直觀的認識。學生在初次接觸時,由于聲光電的設計不同于單純的空間設計,學生多會感到無從下手,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于空間中光線的照射范圍及空間照度的把握不夠。由于展示設計中對于光線的要求比一般室內家裝或工裝設計更為復雜、多樣,其重點在于展廳與環境的燈光效果表現、展示畫面燈光效果、重點展示區的曝光效果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掌握了解的只是書本上概念性的知識,在面對實際案例的時候,由于對照度強弱的不理解,無法做到對于不同空間進行不同照度的選擇。在整體教學中,必須強化聲光電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對展示空間氛圍營造的表現力。
1.3 強化思維方式的互動與轉化
在展示設計初期,學生主要考慮的是空間環境、文化因素等諸多限制條件。在展示設計過程中,由于沒有太多的硬性外部條件限制,諸如景觀中的地勢地貌、建筑中的力學結構等,學生可以在會展場所給予的空間內按照相關設計文本的要求,更多地調動自己的感性思維,設計滿足使用者個性化要求的展廳環境。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不斷啟發學生,積極探索展示設計與空間設計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與聯系,促使學生形成理性與感性思維的互動與轉化。
2 藝術與科技專業一體化教學內涵與模式構建
一體化的藝術與科技專業教學模式,主要是圍繞展示設計開展的一系列能力訓練,將藝術與科技專業中各課程一體化設計,整合所有課程的關鍵知識點,將理論環節與實踐環節一體化。說到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學做一體、項目帶動。一體化教學是教師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進行結合,采用應用型為主的知識點引導,將理論思維訓練為主替換成能力訓練為主,以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交叉來完成整套課程的能力培養;以項目帶動為訓練課題,拓充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與動手能力,以此來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一體化的藝術與科技專業課程安排時,應打破傳統授課中課程之間的嚴格“界限”,將課程庫構建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體。具體方式如下:第一,調整理論環節。以此前學生掌握的藝術與科技專業知識為基礎,立足“空間”概念,加強空間設計與展示設計之間的理論聯系?!翱臻g”概念是建立展示設計整個脈絡的關鍵點。教師在教授“會展專題設計”的系列課程時,必須抓住展示設計中空間的概念,引導學生尋求展示設計和空間設計的契合點,實現兩者知識的融合。但是在空間設計時,又需要通過空間的處理、尺度的把握、設計的方法等方面的多重結合。因此,在初始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此前積累的空間設計概念為基礎,強化學生對空間設計的理解,從空間設計初步到空間設計專題,提高空間設計能力。第二,改革實踐環節。在藝術與科技專業中,實踐教育環節是整個課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其目的在于鍛煉學生自主實踐操作能力。教師通過課題設定,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完成包括展廳、展館設計、公共文化展示場所設計、舞臺美術設計等。設計題目由小到大,由簡至難,深入淺出。在現在的一體化教學設計中,強調以項目帶動,已經不單單是教師自主定題,而更多的是以社會真實案例來教學,以交叉循環教學方式,強化理論實踐的結合。通過課程設計的調整與改革,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體驗展示設計的全過程,強化二者設計環節的聯系。在此過程中,通過實地調研、課堂討論、課題訓練等方式,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展示設計作品中的實踐環節,讓學生了解設計項目如何實現從圖紙到結構到最終成型的不斷實踐深化的過程。
3 結語
為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項目貫穿教學環節,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不僅是對學生本科階段學習知識的運用,也是把設計理論精髓較好地運用到展示設計中的一大體現。在當下崗位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快速融入社會,占領一席之地將變得非常迫切。鑒于此,高校學生在離開學校后,如何快速地與市場接軌,以足夠的設計經驗、完善的設計方法去迎合市場,將成為各高校實踐型專業的研究方向。所以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以項目帶動學做一體的教學形式,將對學生設計水平的提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曉丹,金瑩,呂達猛,史芳.一體化與多元化教學模式探索——以建筑學專業室內設計教學改革實踐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1(6):92-93.
[2] 武艷霞,王淑珍.“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J].學周刊,2014(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