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書榮+羅品忠+向玲潔
摘要 介紹了泰興市小麥生產基本情況,分析了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品種多而雜、播期遲且持續時間長、秸稈還田質量不高、溝系配套不理想等一些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 小麥生產;現狀;問題;發展對策;江蘇泰興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055-02
泰興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屬通南高沙土地區,小麥種植面積4.2萬hm2左右。近年來,隨著水稻秸稈還田率的提高以及土地流轉力度的加大,小麥高產穩產難度加大。現將小麥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泰興市小麥生產提供參考。
1 生產現狀
1.1 小麥生產情況
由于油菜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近5年泰興市小麥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由2012的4.07萬hm2增加到2016年的4.29萬hm2,增加2 200 hm2。除2016年外,泰興市小麥單位面積產量實現了12年增,2013年首次突破6 000 kg/hm2。由于晚播面積大以及生長后期因風雨倒伏等一些因素影響,2016年小麥產量降幅較大,為5 700 kg/hm2,較上年減產465 kg/hm2,減幅7.5%。
1.2 小麥理產穗粒結構
近5年小麥產量構成因素中,有效穗數呈上升趨勢,每穗粒數呈下降趨勢,千粒重除2013年較上年增加3.3 g變化幅度較大外,其他年度間變化不大。群體較大、穗數較多,是近年來小麥倒伏面積較大的主要原因。降低穗數、增加粒數、提高粒重是泰興市小麥今后高產穩產的重要途徑。
1.3 成本效益情況
近5年泰興市小麥生產成本增加較快,從2012年的5 638.5元/hm2增加到2016年的8 179.05元/hm2,增加2 540.55元/hm2,增幅45.1%,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機械作業費及人工費上升較快。效益2014年達最高值,為7 483.5元/hm2, 2016年效益大減,主要原因是產量下降、售價較低(平均價為1.6元/kg,比2015年少0.76元/kg)。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品種多而雜
由于種子補貼與售賣分開,農戶選種自主性加大;種子經營主體多,無序競爭激烈;農技推廣體系弱化,主推品種宣傳力度不夠;一些種植大戶從省種本出發,選用價格低的非主推品種等一些原因,近年來泰興市小麥種植品種數目較多。2012—2016年全市小麥品種分別有5、7、10、14、19個,其中種植面積670 hm2以上的品種分別有3、4、5、8、10個。另外,一些農戶特別是種糧大戶自留種比例較高,這些品種多退化、混雜,對產量影響較大。由于各品種生育期有早有遲,給技術指導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
2.2 播期推遲拉長
泰興市小麥常年適宜播期為10月28日至11月5日。由于流轉面積的擴大以及秸稈還田普及率的提高,近年來泰興市小麥播期推遲拉長,近3年表現尤為明顯。2013年適期播種面積3.57萬hm2,晚播面積450 hm2,分別占小麥總面積的86.6%、11.0%,早播(10月23日)與晚播(11月25日)前后相差33 d;2014年適期播種面積2.52萬hm2,晚播面積1.61萬hm2,分別占小麥總面積的59.9%、38.2%,早播(10月26日)與晚播(12月5日)相差40 d;2015年適期播種面積1.67萬hm2、晚播面積2.59萬hm2,分別占小麥總面積的39.1%、60.9%,早播(10月27日)與晚播(12月25日)相差59 d。晚播麥主要集中于種糧大戶,經營面積過大、配套設施不到位是晚播的主要原因。晚播易造成小麥遲發晚熟、后期病害重、灌漿期間易遇高溫逼熟、收獲期易遇連陰雨等不利影響,從而導致產量下降、品質變低、效益不高。
2.3 秸稈還田質量不高
秸稈還田是秸稈利用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解決有機肥長期投入不足的問題。近3年秸稈還田率較高,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市秸稈還田面積分別為3.07萬、3.14萬、3.24萬hm2,分別占小麥總面積的72.%、73.8%、75.5%。由于秸稈還田適宜的機械數量不多、動力不足以及田塊零碎化嚴重等因素,秸稈還田質量不太理想,嚴重影響了小麥苗期生長。秸稈還田理想深度為15 cm以下,從實際調查看,旋耕還田85.7%的作業田塊達不到深度要求,秸稈富集于表層土壤,不利于小麥根系下扎,影響吸肥吸水;部分田塊稻草田間分布不勻成團扎堆現象嚴重,導致空心塘;播后鎮壓措施不到位,土壤暄松,遇旱、遇低溫,易發生干凍死苗;遇雨,土壤含水量增加,不易下滲,常出現漬害。另外,由于秸稈還田質量差、小麥出苗率低,導致大面積生產單位面積用種量增加,目前全市平均用種量為157.5 kg/hm2,比正常用種量多22.5~45.0 kg/hm2。
2.4 溝系配套不理想
泰興市小麥生育期間常年降雨量為500~600 mm,比小麥一生總需水量多100~200 mm。降雨量不僅多而且分布不均勻,苗期及拔節期往往雨水較多,如溝系不配套,小麥常出現漬害,嚴重影響生長。一些農戶由于怕投入、怕占地、怕麻煩等一些原因,溝系配套不到位,2015年全市田內溝系配套合格率僅為41.7%。一些田塊雖內三溝配套較好,但是外三溝要么淤塞嚴重,排水功能下降,要么外三溝配套不到位,內三溝無法與外三溝有效連通。漬害常導致小麥根系發育差、分蘗少、早衰、倒伏,其危害往往以隱性方式出現,常不被生產者重視,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
3 對策
3.1 加強宣傳與推廣,提高主推品種覆蓋率
加強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合泰興市種植的抗性強、品質好、產量高的品種。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種宣傳媒介,加大主推品種的宣傳力度,做到家喻戶曉。及時發布泰興市主推品種名目,讓廣大種子經營者,及時備好小麥用種。通過小麥綠色增產創建項目,積極推廣應用主推品種。做好小麥技術宣傳,慎選赤霉病易感品種,提高生產的安全性。做好種植大戶良種選用的宣傳解釋,減少自留品種的種植比例。種子監理部門要加大市場查處力度,杜絕未經試驗、示范的品種在泰興市推廣銷售,讓農戶用上產量高、綜合性狀好的品種[1]。
3.2 做好大戶指導服務,確保小麥適期播種
泰興市每年小麥遲播面積95%以上的集中于種植大戶,指導好種植大戶做好生產管理,是解決泰興市小麥晚播問題的關鍵。引導種植大戶根據自身的人力、物力、財力,合理控制好土地流轉規模,確保生產有序開展。改變種植大戶重養稻輕種麥的思想,做到搶收搶種。合理選用熟期較早、產量尚可的水稻品種,扭轉近年來水稻遲收、小麥晚種的被動局面。積極推行“實物計租、貨幣兌現”的辦法,即按照一定數量稻谷或小麥作為流轉金,并以當年稻麥上市時的市場價格進行結算,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解決種糧大戶因烘干、倉儲等設施不到位采用延遲收獲田內自然曬干的不良做法。大力培育壯大專業化服務組織,為種植大戶提供質好、價優、高效的專業化服務,確保小麥適期播種[2]。因地制宜選用稻套麥模式,加快播種進度。
3.3 農機農藝合理結合,提高秸稈還田質量
選用秸稈切碎效果好、收割效率高的機械,確保秸稈切碎長度不超過10 cm。控制好旋耕還田作業速度,保證還草深度,埋茬作業時用反旋禁用正旋。旋耕還田時土壤墑情宜在75%~80%之間,這樣便于土壤壓緊壓實,播深控制在2 cm左右。播后及苗期適時適度做好鎮壓,可起到彌合土縫、提墑、蹲苗的效果。引導農戶變小田為大田,減少田埂數,提高機械作業效率,確保還草質量。遇旱時影響麥苗生長時,要及時溝灌窨水,做到速灌速排,忌大水漫灌,防止土壤發生板結,影響麥苗生長[3]。在推廣好旋耕還田的基礎上,在種植大戶中要積極推廣應用鏵犁耕翻秸稈還田模式,此模式在泰興市砂壤土地區應用,具有耕作阻力小、作業效率高、秸稈還田效果好的特點,小麥生產安全性高,不存在秸稈旋耕還田給小麥生長帶來的負面影響,由于此模式投入大、費用高,建議通過市財政加大該模式機械購置及作業費補助,促進此模式在泰興市大面積應用。
3.4 加強多方投入,提高溝系配套率
溝系開挖配套不僅投入大、耗時長、涉及面廣,而且對小麥生長影響較大,因此政府有關部門要將溝系配套工作作為小麥生產中的重中之重工作抓緊抓好。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高廣大農戶對挖墑理溝事關小麥高產穩產的認知水平,消除怕麻煩、怕占地、惜本不想投入的錯誤認識。積極采取市補助、鄉自籌、大戶出一點的籌資辦法,加大外三溝的整治投入。通過項目實施,加大溝系配套的扶持力度。加大鄉鎮秋播溝系配套方面的考核力度,確保內外三溝的深度、密度達到高產小麥的技術要求[4]。以水利部門為主導,其它有關部門作配合,組織好技術人員,以村為單位,綜合做好外三溝的規劃[5-6]。
4 參考文獻
[1] 于振文,郭天財,呂修濤,等.小麥高產創建示范技術問答[M].1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2] 郭文善,王龍俊,朱新開,等.小麥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M].1版.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3] 張曉虎,張向東.商洛山區小麥生產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9):198-202.
[4] 龔昌盛.小麥生產的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14):71-72.
[5] 王志順,陳橋生,張道榮,等.襄樊市小麥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應對措施[J].小麥研究,2010,31(2):26-28.
[6] 王彬龍.陜西關中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11,57(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