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強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4—0056—01
一、教師啟發誘導是學生會學的前提
語文學科教學,教師的講解引導作用異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上,在教材內容特點上、在教學方法上、在教學媒體運用上,在課堂教學結構上都必須有通盤考慮,真正將教師傳授的知識化為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教學的過程既是教師展現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維過程,也是與學生共同分析、探討、發現的過程,教師的引導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會學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樂學了。
二、教師創設情境是學生樂學的保證
語文學科以美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課文中曲折動人的故事,優美動人的描寫,簡潔有力的議論,饒有趣味的說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語句,都富有美學價值。但每一課的新知識卻不及數理學科明顯,一些知識還是循環的,容易導致學生興趣滑坡。要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給學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識。一方面可以從課文中發揚其蘊含著的能使學生增長見識的內容,如課文的時代背景,有關的風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聞軼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學生推薦與課文有關的課外讀物,如,作者的創作談,有關課文的爭議、評論,甚至課文中某些詞句用法的優劣比較,或濃度訓練改變行文構思等。這些拓寬視野的知識介紹和激發興趣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和鑒賞能力。
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鑒賞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設計能讓學生多維思考的問題。特別是提出能讓學生顯示思維活動過程的述理性、擴散性的問題,一般有“你是怎樣思考的?你為什么會這樣認為?”讓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不滿足是與非的判斷問題或簡單的復述、陳述性問題。例如,認知課文內容和作者寫作意圖上的“寫了什么?作者想表現什么?”分析作者寫作思路和藝術表現“作者是怎樣寫的?”探究設疑上的“為什么要這樣寫?不這樣寫會怎么樣?”發現性總結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處”依據是什么?聯系發散性的“這類文體與其他文體特征異同如何?閱讀欣賞或寫作該類文體時如何把握?”——當然,不同的體裁作品有不同的審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師創設問題,必須切合文意文理,從而逐漸形成學生自身對作品的審美認識,以培養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導與學才能達到和諧統一。
三、善于探究問題是學生會學的根本
課堂教學時教師會教善教,其實就是善于展現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維過程。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思維方法——會用聯系、發展、辯證的方式思考問題,具有探究性、發現性和敏感設疑、探究原因、尋求規律的思維方式,使思維過程科學化,思路暢通活躍,學生才會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語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維(人物塑造、情節構思、語言運用等)和邏輯思維(層次結構、中心思想表現等)相結合的典范文章。學生在教師的導引中對課文作有關的思考會對教師的講解提出質疑或否定,這不能不說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是會思維會學習的表現。
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學習了魯迅的雜文后,對魯迅這位立場堅定、嫉惡如仇的革命家、文學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也有學生提出,魯迅措辭嚴厲是不是近乎刻薄呀?顯然,學生的疑問,牽涉到作者的思想、歷史事件的是與非、政治與文學、藝術與生活等問題,也關系到欣賞品位的差異、時代隔閡等問題,學生能提出帶有挑戰性的問題雖有時難免膚淺或怪異,卻是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現,更是科學思維的結果。只要教師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甚至不怕學生推翻自己的見解,這便會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素質。
四、師生交流互動是學生愛學的鑰匙
學生在教師啟發下進行思考,雖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內在的思維活動。好學會學的學生總是希望自己見解之正誤及時得到驗證,通過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見解。即使一時不能形成看法的學生也是希望聽聽同學怎么說的,以開啟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師應用激勵學生多說的課堂討論形式,讓學生陳述見解、談感想、作評論,甚至演講、答辯等,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使學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又可激發學生的靈感,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潛在素質。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