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關鍵詞】 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4—0058—01
古典詩詞是文學的源泉。然而,對于涉世未深,社會閱歷和理論修養都不甚豐厚的中學生而言,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常常處于一種混沌狀態,期望由詩詞的內在美直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覺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知識上的教益是不切實際的。這就需要教師恰到好處地引導點撥,學生不斷地沉淀積累,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最后達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效果。那么,在中學課堂中,如何開展古詩詞教學,培養學生的對古詩詞的感知能力呢?
一、讀記結合,夯實學生詩詞基礎
學生的認知是從積累開始的,古詩詞也是如此。積累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讀,讀熟,讀透;二是記,記憶,背誦。讀與記相輔相成,讀是為了體會、感悟,內化于心;記是為了積累、拓展,博學強識。具體教學中,首先,要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培養學生養成預習課文的良好習慣,預習中進行囫圇吞棗式的通讀,反復讀,不要求學生對每篇古詩詞都字字疏通、句句領會,而是大概理解詩詞內容,朗朗上口,積累語言,增強語感。在通讀中對不理解的詞句,要求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產生一些個性化的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古詩文的情意熏陶。其次,要精讀。“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要達到感悟必須要精讀。一方面,教師要講。教師要精講范讀,以自己的激情,自己的陶醉,創造學習情境,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搭建詩詞與學生心靈對話的橋梁,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品味、讀中鑒賞。另一方面,學生要研。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有著千差萬別,所以在讀時需要在同桌、小組之間相互探討,相互啟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觸發更多感悟。再次,要熟記。熟記是古詩詞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助于學生提高古詩詞的閱讀能力,培養語感,積累詞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明確規定,學生的基本古詩詞背誦量達180首,只有熟記,學生才能在浩瀚深邃的古詩詞海洋中多觀、深探,才能領略到古文化的精髓。
二、景意結合,培養學生豐富想象
一是情景法。古詩詞中的許多寫景詩句言簡意賅,但初中學生知識儲備有限,很難理解,通過情景教學,學生就很容易領會到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教學中學生幾乎談不出景物的特點,此時可以借助影像資料,讓情景再現,學生很自然地就感悟到了凄涼幽緲的情景。二是聯想法。體物寫志、詠史寄興類的詩詞,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景象以及心情一一浮現于腦海中,進入詩的意境。三是遷移法。“有遷移才有提高”,利用遷移法設計古詩詞教學,將幾首有一定聯系的古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而且還能夠教會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運用。
三、鑒賞結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古詩詞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要圍繞對詩詞的鑒賞來進行,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把握來實現。一要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是學習古詩詞的基本環節。在教學中落實朗讀后,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借助工具書理解詩句含義,重難點的詩句教師進行點撥,激發學生與古詩詞對話的興趣,讓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整體上把握全詩。二要美句賞析。初中階段古詩詞教學的目標是背誦和賞析名句,有些詩句以意境取勝,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些以修辭精彩取勝,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有些以境界不凡而取勝,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些以精彩動詞讓人嘖嘖稱贊,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境界全出。三要把握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理解古詩詞很多時候需要聯系作者的社會經歷、時代特點、寫作背景等,指導學生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云、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賞析時,必須要讓學生了解蘇軾被貶黃州時的遭遇、處境,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情感,體會到詩人的悲苦與豁達、釋然與閑適,從而深潛到文化的深層,感悟人生真諦和宇宙哲理。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