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輝娟 劉家昆
摘要 本文針對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開發現狀,具體闡述了在遼寧阜蒙縣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必要性,表明了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立法的巨大需求。同時在借鑒其他地區經驗的條件下,結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了產業化的具體對策研究和立法的具體構想。
關鍵詞 阜蒙縣 非物質文化遺產 創意產業 立法構想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65
一、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愈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2004年加入了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1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而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阜蒙縣,在支柱性經濟產業重工業衰退的背景下,面臨社會經濟轉型的選擇,應毅然抓住機會,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但可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擺脫重工業發展模式,實現經濟新復蘇并且將有力地推動阜蒙縣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擴大文化影響力。而且會受益于其反作用,進而促進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二、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立法需求分析
(一)社會現實的需要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及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不斷重視,在中央和地方相繼出臺了多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但我國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相關立法。阜蒙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活動廣泛而普遍地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客觀存在的一種形式,決定了有必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即法律上加以規定予以保護和管理。相關法律的出臺,不僅會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會有效地防止濫用、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行為。
(二)文化多樣性的需要
歷史上,阜蒙縣是驍勇善戰的蒙郭勒津部落東遷定居的地方,因此,阜蒙縣又被人稱為“蒙郭勒津”或“蒙古貞”。阜蒙縣擁有蒙古勒津胡爾沁說書、東蒙短調民歌、瑪瑙雕及蒙醫藥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還有瑪瑙雕、三溝白酒傳統釀造技藝、蒙古勒津廟會、蒙古勒津馬頭琴、蒙古勒津刺繡、朱月嵐剪紙、彰武民間剪紙、蒙古勒津好來寶、祭敖包、蒙古勒津安代、蒙古勒津婚禮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全球化的文化沖擊背景下,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在國際上保持文化多樣性,維護文化主權,在國內維護阜蒙縣蒙古族文化權利,促進民族平等,多民族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三、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立法原則構想
(一)科學規劃利用原則
在產業化過程中,很容易因不合理的開發方式而導致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的市場化,進而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甚至也可能使其消失。因此,要通過法律法規規范產業化行為,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避開市場化的弊端,根據市場規律和市場需要合理發展。
(二)植根性利用原則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要達到內容整體性和環境整體性的要求。首先,不能單獨分離其中的一部分,其次,必須植根于當地地域。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載體的逐漸消失,文化脫域現象愈加普遍。很多古鎮因保護不當已無法修復,但當地仍在開展以其冠名的旅游業。但其實質上已并無文化價值,這就是不成功的產業化典例。通過產業化應達到促進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發展、激發內部活力、增強競爭力,而從根本上實現保護的目標。
(三)創新性利用原則
創新是一個產業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持久存續的關鍵。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在性質上屬于文化產業,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進程中,創新是核心動力,沒有創新,必定被市場所淘汰。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持續發展中,創新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四)平衡利益原則
平衡利益原則是指在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過程中對相關主體如政府、傳承人、企業等的利益進行平衡分配,盡量實現參與各方主體公平,防止某一方利益的過度攫取,實現對弱者保護的立法目的。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不僅會帶來社會利益,同時也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也是其產業化必要性的原因之一。平衡利益原則規范了當事方受益機制,合理解決并避免了糾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五)全民參與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中,當地少數民族居民無疑是這一產業的最主要主體是他們創造并傳承著獨特的文化遺產。而產業化的受眾群體則是文化消費主體,以前這類人群很少有機會且有較高難度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正因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民群眾中的認識度不高,為其保護及產業化進程增添了阻礙。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和文化政策的改變,大眾文化成為主流,只有深入群眾,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才是真正受歡迎的文化。
四、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法律制度構想
(一)建立產權制度
現金內蒙古已有四五十件馳名商標,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如我們熟知的蒙牛、伊利,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利益,同時向全國宣傳了其擁有的文化遺產。阜蒙縣也擁有相類似的豐富文化遺產,但并未加以開發利用。因此可以品牌化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自身特色并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打破地域限制向外發展。
首先,針對口述及音樂舞蹈類作品如蒙古勒津胡爾沁說書、短調長歌、馬頭琴、好來寶及安代舞可以通過圖書、發表音像制品的形式固定文化成果,不僅有效解決了傳承人不足的問題,也促進了文化的對外傳播。
其次,針對傳統手工藝品如蒙古勒津刺繡、民間剪紙、瑪瑙雕可申請個人品牌,例如阜蒙縣朱月嵐可單人申請以其名字命名的剪紙專利。但傳統手工藝品不能形式固定化,要隨著社會的文化的不斷變革進行創新,有取舍地迎合大眾審美。可將刺繡、剪紙、瑪瑙雕的樣式中加入兒童喜歡的動漫卡通形象等。
最后,針對三溝白酒傳統釀造技藝及奶制品,阜蒙縣應充分利用草原、奶場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擴大生產及奶牛飼養規模,完善基礎設施,爭取建立優質奶源、白酒生產加工基地。
(二)建立政府扶持制度
阜蒙縣政府作為當地社會的管理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阜蒙縣經濟總量低,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產業化進程中需要大量的財政和政策支持。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公共資源,且具有脆弱性的特點,如果我們將作為公權力的行使機關政府納入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立法體系中,將是對產業化的巨大保障。
在文化政策的指引下,結合創新性利用原則,阜蒙縣政府可以通過專項財政補貼將資金投入網絡平臺,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新潮文化相結合,在不損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前提下,可做適當搞笑、接地氣的作品。首先在網絡上形成小名氣,之后便可利用淘寶、微店等網絡平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的銷售,實現產業化進行保護與開發的雙重目的。
另外,在阜蒙縣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結合植根性利用原則、全民參與原則,可以創立以胡爾沁說書與蒙古劇為劇本,以短調民歌、馬頭琴和好來寶為音樂,伴有安代舞的大型舞臺情景劇。且可根據劇本在舞臺劇中可穿插蒙古勒津傳統婚禮形式及服飾表演。以LED電子顯示屏打造模擬實景的舞臺,使其上顯示草原風景、牛羊和蒙古包等,加之以生動的歌舞劇表演,創造一種全新的審美意境,并且根據劇本不停變換場景,結合燈光光影效果,給觀眾帶來3D電影般的視聽立體效果,使觀眾感受到當地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奔放、樸實剛勁和民族文學作品本身的強大魅力。
(三)建立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是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核心力量,是重要的參與者和推廣者,只有規范這些企業的相關盈利活動才能在利用的基礎上實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終目標。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資源屬性,應當在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企業的社會責任,對過度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行為進行行政處罰乃至刑事處罰。
借助文化節,吸引大量的商貿投資和活動,融合當地各類特色文化遺產,促進當地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企業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重要形式。
在阜蒙縣舉辦的各類文化節上,其他相關的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聯動展示。以草原和蒙古包所在地為舉辦地,在文化節當天形成民族村落的形式,游客可任意進行體驗民俗活動:進蒙古包喝奶茶、在草原上穿著傳統服飾跳舞、體驗蒙古勒津婚禮、現場學習蒙古勒津刺繡、剪紙及瑪瑙雕等。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活動,還有各種文化表演新形式:如服裝模特表演,在當地蒙古族居民中挑選服裝模特,融合蒙古勒津安代舞蹈元素進行表演。伴隨著古樸悠長的阜蒙縣短調長歌,欣賞身著傳統服飾的模特走秀,體會古典與現代文化交織的魅力。通過這種方式,也實現了各種衍生品的消費,為企業帶去巨大的經濟利益。
五、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立法監督及救濟
在規范了立法指導思想及原則,賦予了相關人各項利用權利后,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應當制定權利受損后的救濟制度及平時的法律監督形式,完成一部完整法律的所有框架。
社會監督可以在法律救濟前實現對違法行為的有效阻卻,甚至防止實際損害結果的發生。納入立法中的監督可以分為兩個層級:一是公眾的監督,可以設立獎勵機制,從阜蒙縣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中調取。二是政府發揮管理者的角色進行監督,利用公權力的效力優勢實現。通過將以上監督體系納入阜蒙縣法律進程,可以實現進一步的保護效果。
六、結語
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日益重視和其幾近瀕危的狀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已刻不容緩。我們要秉持著保護第一的原則合理開發,在政府的主導下,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下,結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綠色生態地實現經濟利益與文化利益的共贏。本文在結合阜蒙縣地方特色的基礎下,因地制宜制定發展策略,形成一些尚不完善的立法構想和產業對策,以望實現阜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的、可持續性的發展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