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巖巖
(葫蘆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遼寧 葫蘆島 125000)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是保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就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發展策略
引言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這對農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各部門和全社會各界必須以政治的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一、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國家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確保消費者安全頒布了一些政策和法規,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農業經濟獲得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近年來,農業部部署啟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逐年提升,近3年全國蔬菜、畜禽、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都保持在90%以上。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已初見成效
1、逐漸形成農業標準化體系。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以農業國家標準為脊梁,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的四級標準體系框架。其中,國家和行業標準總數超過4000個,地方標準15000多個。標準范圍逐年拓展,覆蓋產前、產中和產后所有環節;標準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有效地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降低了農產品成本,提高了農產品質量,保障了農產品消費安全,農業標準化體系運行成效較為顯著。
2、執法監管已經初顯效果。2006年我國頒布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從法律上明確了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主體地位,確立了監管體制和執法依據。近年來,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開展對農業投入品、農產品生產主體的監管和執法檢查,實施監督抽查,檢打聯動等措施,有效規范了農產品生產行為,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預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因素
(一)農產品產地環境的污染。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三廢”大量排放,大氣、水質、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農業產地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大量作物生長發育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進入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影響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
(二)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目前,生產者盲目追求產量,普遍存在著過量和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獸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現象,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了潛在性危害。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制約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也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愈益嚴重,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三)農業科學新技術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轉基因技術、輻射技術、納米技術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應用。其中,轉基因技術的應用,顯著的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并降低生產成本,但轉基因農產品質量是否安全,目前還存在很大爭議,引起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四)市場準入機制不完善。現階段,我國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建設還處于試點探索階段,沒有形成統一的格局。無法實現上市農產品的源頭追溯和流向追蹤,農產品價格與質量不成正比的現象時有發生,農產品消費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對策及建議
(一)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逐步完善相關制度和措施,進一步落實專職監管人員職責,加強與完善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二)加強日常的監督管理。進行各環節的管理,對于農產品的生產、收購、貯存、運輸都要進行嚴格的檢查和監督,并實時做記錄;開展農產品日常抽檢。
(三)行政主管部門積極開展農業投入品市場監管。將轄區內農產品經銷商全部納入監管范圍,決不允許國家禁止的農業投入品在市場上銷售。要督促和指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按照標準使用農業投入品,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使用檔案。
(四)實施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農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必須按照標準進行,并積極創建品牌,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認證申報工作。
(五)積極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對未經認證(認定)或檢測(檢疫)不合格的農產品,不準上市交易和銷售。
(六)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營造全社會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氛圍。
四、結束語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著亟待消除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加以解決,產生的后果難以估量。相關工作人員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更上一個臺階,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使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