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侖
【摘要】閱讀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作為通往知識之門的出版社、圖書館和書店,就要提供多種載體、多種途徑,三者要相輔相成把全民閱讀的悠久傳統發揚光大,把豐富的文化知識傳播給廣大人民群眾。
【關鍵詞】閱讀;出版社;書店;圖書館
閱讀是物質過程與精神過程的統一,是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的統一,是智力活動也是操作技能,是吸收也是傾吐,是個人行為也是社會活動,是現實行為也是歷史記錄。是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養的重要途徑。同時,閱讀還是對文章進行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與探究的重要思維過程。1997年1月,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教委等9個部委一起發出了《關于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在該通知中明確地提出了要實施全民讀書的知識工程。2009年,為了能夠在全社會形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社會風氣,為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提供助力,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一起聯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做好全民閱讀活動的通知》。在2013年的兩會時,115位政協委員一起聯名簽署并提交了一份名叫《關于制定實施國家全民閱讀戰略》的提案。在這份提案中,明確提出了一條建議,該建議是建議全國人大制定《全民閱讀法》、國務院制定《全民閱讀條例》。該建議認為之所以要立法就是要通過法律的形式來讓全民閱讀工作走上法制化,進而可以讓政府在推動全民閱讀中的責任得到明確。如今專門負責《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全民閱讀立法起草工作小組已經草擬出了初稿。
全民閱讀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進而制定相關條例,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的公共資源和閱讀的公共設施建設上加大力度,而作為通往知識之門的出版社、圖書館和書店,就要提供多種載體、多種途徑,把全民閱讀的悠久傳統傳承下去,把豐富的文化知識傳播給廣大的人民群眾。
一、出版社、書店、圖書館在閱讀推廣中的作用
(一)出版社在閱讀推廣中的作用。書籍出版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古代的金文、石刻和人工抄寫、刻繪書籍,也是現代意義上的出版。隨著印刷術的發明,書籍出版業又出現了一次突破性飛躍。同時也有了繁榮的文獻典籍,古代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的鴻篇巨著得以保存。從2013年9月國家廣電總局規劃司發布的《中國新聞出版統計資料匯編》中可以看,到2012年年底全國的出版社達到了580家,其中副牌社有33家,出版的圖書種類有414005種,其中新版的圖書241986種,重版或重印圖書172019種,總印數79.25億冊(張),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了出版社為閱讀推廣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作品。2012年作家莫言獲獎,他的其他作品也受到讀者的關注,出版社及時出版莫言其他作品,其迅速占據暢銷書榜。隨著載人航天、嫦娥系列火箭發射成功的契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并放映了37集的大型廣播劇《天魂——航天精神紀事》播出,出版社出版普及宇航知識、弘揚航天精神的科普讀物,掀起了航天知識的閱讀浪潮。
在閱讀推廣工作中出版社擔負起了向公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公眾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提高科學素養的作用。
(二)書店在閱讀推廣中的作用。隨著人們需求的多元化,書店已不僅僅作為圖書的流通環節存在著,也綜合了許多文化活動。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華書店,為迎接2015年“4·23世界讀書日”,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動內容主要有“主題書展”“讀書征文”“好書我來選”等微信推廣活動。并開展了贈送優秀圖書活動,共贈送了價值10000余元的圖書,讓眾多讀者共同分享世界讀書日的快樂。
著名影星、歌手陳坤于4月10日在該圖書城簽售新作《鬼水瓶錄》。另外,來自新疆和田的維吾爾族攝影師、暢銷書《我從新疆來》的作者庫爾班江·賽買提于4月11日簽售《我從新疆來》一書。長長的簽名隊伍把場面映得火熱。書店的簽售活動不僅起到交流、解惑答疑的作用,活躍了圖書市場,豐富讀者文化生活,同時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三)圖書館在閱讀推廣中的作用。公共圖書館向社會公眾的免費開放,特別是為沒有能力購買書籍的弱勢群體提供免費閱讀和獲取信息資源的場所,從而使公共圖書館真正回歸到其公益性質上,同時也維護了公民平等接受服務的權利。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開設了形式多樣的講座、讀者座談會,在不同地點設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分館,為了讓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享受到圖書館的服務,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使用圖書館服務,設立了新疆圖書館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同時還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沙區殘聯分館殘疾人身邊,為他們送去盲人讀屏設備和軟件,為身殘志堅卻積極渴求新知識的殘疾人士創造汲取無盡知識的條件。希望他們在業余時間能多走進圖書館享受閱讀的時光,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利用現有圖書流動服務車,把借閱服務帶到街頭,把圖書送到老百姓身邊。為了更好地進行全民閱讀工作的推廣,為全民閱讀進行引導,新疆圖書館還利用微博,為讀者咨詢解疑,讓讀者及時了解圖書館動態,并開設了一系列讀書欄目:“新書推薦”“尚書品讀”“閱讀流行指數排行榜”等。利用網絡給讀者推薦優秀圖書,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圖書館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用戶優勢,開展的形式多樣的讀者閱讀活動,努力做到通過延伸服務,完善圖書館的服務體系,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促進全民閱讀。
二、出版社、書店、圖書館如何在閱讀中進行角色互補
閱讀推廣工作,如果出版社、書店、圖書館只是關起門來搞閱讀活動,那么只會局限在一個小圈子里,就不能擴大閱讀的傳播效應,不能擴大全民閱讀的社會影響。所以出版社、書店、圖書館應該以聯辦、協辦等形式以更廣的活動空間,來推進閱讀活動的進行。
黨和政府從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的高度,將國民閱讀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來大力推進這項工作,增強了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度,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書店并沒有隨社區、CBD的繁華而同步發展;2013年4月27日發布了我國圖書館界的第一份綜合性研究報告《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2012》,其結果令人振奮:縣縣有圖書館的目標已基本實現,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網絡基本形成;第一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國家標準《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也已發布;手機圖書館、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新服務形式發展勢頭也較迅速;總分館、流動圖書館、圖書館聯盟等多種形式的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模式也日趨成熟;但是,與這些快速發展并存的問題也不少。雖說圖書館在激增,但人均統計,就顯得嚴重不足。公共圖書館資源總量與配置的不平衡,使得免費開放的效益發揮受到了局限。
出版社、書店、圖書館三者在推廣全民閱讀工作中,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職能作用負責全民閱讀工作的推廣和組織工作,推廣工作的經費主要由出版社與書店捐贈,在世界閱讀日把全民閱讀活動推向一個高潮,使世界閱讀日如同盛大的節日一樣熱熱鬧鬧。例如出版社、圖書館和書店聯合一個“讀書節”,圖書館、書店可以在這種活動前,走進鄉、鎮基層了解基層讀者的閱讀方向,組織讀書活動,開展專家座談會、報告會和簽名活動,圖書館、書店可以將活動中了解到的讀者需求反饋給出版社,出版社根據讀者的需求無償提供讀者所需圖書。
兒童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世界各國的閱讀活動都是以本國的青少年為主要對象,在我國也不例外。每年的“六一”兒童節都是以圍繞培養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而開展的豐富活動。例如,通過圍繞閱讀一本圖書,組織“少兒科普夏令營”和“小朋友公益閱讀營”,“少年兒童讀書之星” 演講評選等活動,通過全民閱讀活動增加圖書的發行量,使書店、出版社在付出的同時也有了可觀的收獲。
閱讀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要想提高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和文明素養,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因此,閱讀推廣也將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論是出版社、書店還是圖書館,都要進行全方位積極的推廣,努力使所有的圖書資源都能被充分利用。都要積極主動地融入推廣全民閱讀的工作中來,使人們通過閱讀獲得智慧,獲得知識的精神動力,從而增強社會的道德力量。
【參考文獻】
[1]許琳瑤.積極推廣全民閱讀,夯實“學習型社會”基礎——2011年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綜述.圖書情報知識,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