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晶
摘要:黃自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黃自的藝術歌曲在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他的藝術歌曲創作為后來藝術歌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將通過對歌曲《春思曲》的創作背景的研究,曲試結構簡要的闡述了一個優秀的聲樂專業學生該如何從吐字、咬字、氣息及情感表達等歌唱技巧的控制來更好的演唱這首作品,表現出這首歌曲的藝術內涵,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
關鍵詞:黃自;創作背景;演唱技巧;情感表達
一、《春思曲》曲作者簡介
黃自(1904-1938),字今吾,中國近現代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出生于江蘇省川沙縣。他是中國藝術歌曲史上最深遠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之一。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也為他以后的音樂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1916入北京清華學校讀書,他在那里開始了有關音樂的學習,并且開始接觸西方音樂。1928年,轉入到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第二年畢業,獲得音樂學士學位。1929年6月,黃自回到中國,并定居上海開始長達八年的任教生涯,任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教授積極致力于社會音樂教育。曾先后主編《音樂雜志》和《新夜報·音樂周刊》,創辦上海管弦樂團,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在他任教期間他以廣博的知識以及認真的負責的態度深獲學生們的喜愛。
二、藝術歌曲《春思曲》創作背景
《春思曲》創作于1932年,是黃自從外留學多年回到中國時任上海國立音專教導主任和作曲理論教授期間創作的,這是一首抒情性的獨唱歌曲,韋瀚章詞、黃自譜曲。詞作者韋瀚章所創作的詞典雅精致,優美和諧,富有韻律,耐人尋味,深受黃自的喜愛,黃自很多次運用韋瀚章的詞創作歌曲。他曾受過較好的歐洲古典與浪漫派傳統音樂的熏陶,比較偏重于嚴謹的創作技法,采用含蓄細膩的情感,《春思曲》這首歌是根據歌詞的要求進行譜曲的,作者黃自進行了大膽的創作構思和精心的設計,并且有意識的發揮聲樂技巧并充分注意詞意與曲調相結合,與鋼琴伴奏高度相融合。體現了音樂鮮明生動,曲調優美流暢,歌詞與曲調的高度結合,創作構思比較細致,整首歌曲采用復雜多變的調性的不斷轉換來描繪歌曲的意境,表達人物內心情感,生動形象的描寫了一位女子綣坐在繡樓中,因思念遠方郎君,而無心梳妝打扮的情景。
三、藝術歌曲《春思曲》的演唱分析
(一)歌曲的曲式分析
《春思曲》結構工整、嚴謹,線條清晰,層次分明,旋律簡潔、流暢,它的曲式為單三部曲式。
第一段1-10小節音樂的調式在d自然小調和d和聲小調之間交替出現。前三小節為d自然小調,第4-6小節為d和聲小調。d小調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悲歌,抑郁哀傷是其特征。首句“瀟”字應該在控制好氣息的前提下,要保證聲音在高位置起音,要充分的打開腔體,唱出柔美的聲音,聲音中略帶暗淡的色彩,更好的表現少女寂寥的情緒。第7-10小節為f小調。f小調是悲愴的小調,無比的沉重,悲壯,最具悲劇性的調性。第三句旋律是第一句的變化重復,開始的旋律相同,隨后改變,調性也隨之發生變化。只把最后一個音由小字一組a改為降a,這一個音如畫龍點睛般把主人公此時的生命狀態勾勒出來,一個因思念遠方情人夜不能入睡,導致次日花容肖瘦的年輕女子形象活生生的樹立在眼前。“綠云慵掠,懶貼花鈿”一句在調性上有f小調的色彩,運用了作者喜愛使用的終止式,這段旋律特別使用小調因素細膩的刻畫出主人公嬌柔無力,柔弱嬌美的形象。
從“小樓獨倚”第11小節起是第二樂段,開始有了新鮮的氣息,接著在調性上從f小調轉為F大調,11、12小節為F大調,F大調明朗而歡快,活潑風趣,甚至具有些許的諧謔性質,但有時也會蘊涵著一些隱隱的悲傷。隨著“小樓獨倚,怕睹陌頭楊柳,分色上簾邊”調性也變得明朗起來。為了推動情緒的發展,“陌頭楊柳分色上簾邊,雙燕吱吱語過畫欄前”的轉調順序是:由f小調—E大調—#C小調—F大調。此段大小調轉換比較頻繁,色彩變化鮮明,音調上也時而明朗,時而暗淡,表現出了女子看到在小樓窗邊新發芽出的楊柳,和一對富有生命活力雙燕相互追隨嬉戲從而生出自己內心因思君的無限空虛寂寞和惆悵迷茫的心情,內心思緒也不斷的發生著變化。
(二)歌唱的咬字,吐字
歌唱時不僅是單純的要唱出旋律,更要發音清晰,要讓聽眾明白你在演唱什么,在歌唱藝術中重要的因素就是語言,是歌唱藝術的根基,咬字即人通過唇,齒,舌,牙,吼等一些器官將字咬成歌異的形態。由于每一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的因素不同,根據不同的字要要準這三個因素,依正行腔,字正腔圓,才可以字咬正,吐字就是將咬成的字清晰的吐出來,咬字吐字相互依存,咬字是吐字的基礎,吐字是咬字的結果。弄清楚了咬字的概念,下面讓我們進行歌曲《春思曲》的咬字吐字簡要解析:《春思曲》的演唱音域從中央C到小字二組的g音,音程跳躍大,變化音多,調性色彩變化多。咬字吐字的清晰是歌唱者演唱的首要條件比如“前”、“眠”、“淺”、“鈿”、“邊”“燕”、“鞭”這幾個字都是以“an”來收韻,演唱時要注意不要把字咬得太緊,要字頭清晰,字腹正音,字尾準確,口腔要打開,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能唱得太直白,不然會失去詩詞的意味。在歌唱時要圍繞思念的情緒而展開的,不能只靠大白嗓子唱要增添內心情感,要唱得更為含蓄一些。這部作品中還應該對“寒”“掠”“妒”“過”“恨”等字做出突出表現。演唱時,要使咬字吐字統一地貫穿于發聲中,以情帶聲。
(三)歌唱時情感的把握
歌唱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根據技術發出音色,將樂譜上的符號演變成聽覺語言,歌唱時的靈魂是感情的抒發與表達。一個歌者訓練出卓越的演唱技術只是作為歌唱的基礎,所要表現出的情感才是藝術歌曲演唱的根本。歌者需要通過演唱,將自己對歌曲的審美內涵,精神內容完整的表現出來,而這一切都是以聲樂作品為情感的源泉。因此一個歌者想要掌控歌曲情緒的表現,必須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分析,比如創作者的創作作品時的情感所要表達的感情,并且要把握好歌曲的整體結構,情緒變化。
在演唱《春思曲》時,只有使用真情實感才能演唱出感人肺腑的思君之情。才可以更好的做到作品情緒對比戲劇性的特征。
綜上所述,通過對《春思曲》這首藝術作品的淺析,我們大致對該作品的演唱有所把握。藝術歌曲《春思曲》是20世紀30年代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品之一,這是一首非常細膩的作品,值得廣泛音樂愛好者演唱和研究。希望通過此篇文章可以使大家對藝術歌曲《春思曲》內在感情的挖掘,演唱與表演的正確把握給予借鑒。
【參考文獻】
[1]趙春美.論黃自《思鄉》《春思曲》《玫瑰三愿》三首藝術歌曲的教學特點[D].東北師范大學,2009.
[2]張敏,春天的思念—黃自歌曲《春思曲》演唱分析[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3(04).
[3]李晉瑋.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4]曲百惠.《春思曲》演唱技巧分析[J].黃河之聲,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