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榮+蘭良平
摘要:教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教育方式或模式的創新,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是一種有益的探索。本文基于文山學院“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實證調查,總結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小組合作學習 實證研究
隨著大學擴招、大學生個性化、思想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面臨新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順然就成為思想政治教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鑒于此,文章以文山學院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為個案,通過對其實驗班的調查,梳理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做法,分析了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
一、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基本現狀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下的一種教學方式,即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文章就是基于這個理論,以文山學院“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為對象,分別對音樂學、美術學專、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發出問卷122份,回收118份,回收率96.7%,有效率為100%。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是首先是分組,十人左右為一組,其中推選一人為小組長,上課的時候以小組為單位坐座位。學習活動均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作業也以小組為單位,各組課余時間自己分工合作、查找資料、互相交流、記錄整理、做好準備,小組對一學期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先進行評價。
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學習注重討論過程,較難形成討論結果的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一種情況:小組成員們都很積極地討論問題,很激動的說出自己的看法,或反駁別人的觀點,然而仔細去聽,會發現他們的討論已經偏離了教師給出的問題,或是完全沒有意義,這樣的熱鬧之后,并不能對所討論的問題說出一些看法。在調查中,這樣的情況出現在音樂學和美術學專業組成的班級,所占人數比例約為20%,在學前教育專業組成的班級中,所占人數比例約為40.3%,值得深思。
究其原因,反映出學生并沒有真正適應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習慣的仍然是過去可能不用思考,教師就會直接說出結果的課堂,而不懂得怎樣去主動學習,主動的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追尋答案,調查顯示,在課上覺得心不在焉,完全不適應這種合作學習模式的音樂學和美術學學生所占比例約為5.7%,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約為1.8%。
(二)學生討論參與度不一問題
部分學生在其他同學認真交流合作的時候,可能自己去做其他的事,完全不參與到合作中,如自己趴在桌子上睡覺,悄悄玩手機、看電影,或是看其他課的書、課外書等,忽視周圍的一切。另外,也有一部分學生其實是在聊自己的事,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光明正大”講話的時候,過去傳統模式下的課堂,教師都是要求學生不能在教師講課的時候講小話,以保證課堂紀律,而現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合作交流是必須的,一部分學生就只看到 “交流”,合作就不用了,于是別人合作學習,他們就只“交流”。因而,在課堂上真正認真交流做筆記的學生并不是太多。
這一情況的出現,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學生沒有正確地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沒有意識到他們要做的是在與同學的交流中,共同學習,合作完成任務。調查顯示,音樂學和美術學專業的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非常)了解的人數比例約為83.8%,不太了解的約為16.2%;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非常)了解的人數比例約為89.2%,不太了解的約為10.8%。其次,不懂得自我約束,想著教師也不知道自己沒有在合作學習,就不用擔心了,完全沒有想過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是他們自己的學習,當然,有的學生可能也明白自己應該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但卻經受不住手機、課外書、“睡神”的誘惑,被自己打敗了。再次,沒有良好的合作意識,明明是一個小組的學習任務,他們卻把自己排除在外,不參與過程,但最后卻又去分享成果,如果有了合作意識,就會意識到參與合作學習是自己的責任,自己是小組的一員,要對這個小組負責,而不是自己去做其他事。最后,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其中可能是對教師給出的問題不感興趣,也可能是因為它與自己的專業無關,覺得沒用。
(三)部分學生逃課問題
這一情況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首先,有其他自己認為更重要的活動;其次,對“概論”課內容不感興趣;再次,認為其與專業學習關系不大;最后,學生自身紀律性不強。調查顯示,音樂、美術專業因為是必修課必須上而上“概論”課分別占28.6%、41.7%,受學校課堂紀律約束而上“概論”課5.7%、2.1%,因個人興趣而上“概論”課占2.9%、2.1%。
(四)合作學習中個人主導問題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常見的問題就是完全以一人為中心,這個“中心”通常會是小組的組長。很多學生可能喜歡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討論的時候可能也會稍微發表自己的觀點,但并不會據理力爭,更不喜歡作為代表上講臺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對整個小組來說,更多像是附庸,而沒有把自己當做這個小組的一個主體。大家認為,“既然你是組長,當然就是聽你的了,上講臺也就是你上了”,于是,一次又一次地作為小組代表站上講臺,甚至有時候一個小組的工作只有組長一人在做。那么,組長是充分得到鍛煉了,其余組員完全沒有一點進步。
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是傳統教學模式的遺留問題,學生被動學習,課堂以教師為主體,致使現在需要主動學習、主動表達的時候,卻不會、不知所措了,只能選擇依附于別人。二是應試教育讓學校、教師、家長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考好成績上,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于是,多年過去,升入大學的高校學生,在需要思考、需要表達的時候,缺乏思考的能力,不會表達,更沒有勇氣去表達。三是一種消極心理,就是不想去做,不想上臺去說,覺得沒必要。
(五)學生準備不充分、不夠重視的問題
以“民族民間故事征集——講自己的故事”實踐教學為例,課堂上,作為小組代表的學生需要到講臺上為所有同學講述自己民族的故事。講故事的同學大多沒有脫稿的,要不就是帶著稿紙上臺,邊看邊講,要不就是做了PPT,完全按照PPT上的照著念。就算是這樣,也還是不流暢,磕磕巴巴的,這種現象在其他的小組合組學習活動中應該也是很普遍的。對自己要分享給同學的東西不夠熟悉,表達的時候不流暢,照著事先準備的東西念,也念不通順,只能說明他們在臺下的準備是不夠的。就其態度來講,就是不重視。
(六)教學主題不明確問題
同樣在“民族民間故事征集——講自己的故事”實踐教學課堂上,還存在一個問題,講故事的同學只有個別是真正地講了一個故事,而大部分同學除了簡單講了一個小故事,更多地是大篇幅的展示一些當地的美食、美景、節日圖片,很明顯地偏離了教師所給出的主題,甚至有的一下子講這個、一下子講那個,給人一種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講些什么的感覺。這樣不明確主題地“講故事”,花費了過多時間在講與主題無關的其他東西,純屬浪費時間的行為,對實踐教學的進度與效果都是不利的。
參考文獻:
[1]王素貞.小組合作學習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方式合理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1,(14).
[2]陳理宣,李建新等.教育學原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劉仁春.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高校“概論”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傳承,2012,(08).
(作者簡介:[1]陳世榮,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法學碩士,文山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2]蘭良平,中南民族大學在讀博士,云南文山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政策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