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芬
摘要:建筑業是當前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為國家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產值并提供了更多的社會就業機會。由于建筑施工活動中涉及的生產周期長、產品樣式及標準多樣、施工技術及設備復雜等原因,營改增后建筑企業的生存和管理受到了涉稅政策在不同層面上的影響。因此,施工企業是否能夠迅速適應營改增后的稅制環境變化,積極尋找新政策環境下的相關應對措施,成為了當前施工企業當前發展中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營改增;稅制改革;施工企業
自2012年1月1日起,我國首先在上海市交通運輸行業和一部分現代服務行業中開展了以增值稅代替營業稅的稅制改革試點工作,標志著我國新時期的稅制改革工作正式拉開帷幕。此次營改增試點改革工作,是我國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項稅制改革工作,對減輕企業賦稅、促進產業發展、調整和優化國家產業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2016年5月,國家營改增稅制改革工作逐步拓展到全國范圍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國內四大經濟行業,對實現了稅制改革總體工作的平穩運行。從目前營改增實施情況來看,國內營改增試點行業稅負利好效應明顯,基本實現了新增試點行業總體稅負只減不增的稅制改革預期目標,截止到2017年初,國家總體企業稅負降低達到5736億元人民幣以上。
一、營改增對施工企業的影響
(一)營改增對施工企業適用稅率的影響
營改增實施后,施工企業應繳稅負由之前的營業稅轉變為企業增值稅,稅率有之前的3%營業稅轉變為11%的增值稅。單從稅率角度上來講,施工企業的稅負上漲了約8個百分點。但在實際操作中,營業稅屬于價內稅,而增值稅的征收則為價外稅;同時,在營改增后企業可以根據已經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對進行進項稅的抵扣,從而實現企業稅負的降低。例如,某施工企業納稅年總收入為α,經財務部門核算后可抵扣生產成本為β,營改增前此納稅年內該施工企業的應繳營業稅額度為α×3%;而營改增后該企業應繳增值稅額度為α/(1+11%)×11%-β/(1+17%)×17%。從上述公式我們可以繼續推到出,在該納稅年內,在應繳營業稅同應繳增值稅相等的情況下,可以計算得出該企業的稅負平衡點約為47.57%。也就是說,營改增后若施工企業可抵扣進項稅成本占比大于企業營業總收入的47.57%時,該施工企業的實際稅負水平呈現降低的趨勢。綜上所述,營改增后施工企業的稅負壓力是由企業可抵扣進項稅稅額占比所決定,為了實現企業營改增后稅負壓力的只減不增,需要企業不斷加強和完善對當前財務部門中進項稅抵扣工作的管理和實施,從而規范企業的納稅管理、實現營改增后的結構性減稅。
(二)營改增對施工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營改增實施后,對施工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企業財務涉稅核算工作由之前的營業稅價內稅轉變為增值稅價外稅,在核算工作上對企業涉稅財務核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工程設計工程量大、建設周期較長,因此在實施營改增稅改工作中對施工項目中一般計稅法應用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營改增實施后,符合一般納稅人按清包工方式進行建筑服務、一般納稅人為甲供工程提供建筑服務、一般納稅人為建筑工程老項目提供建筑服務三種情況的,可以按照簡易計稅法計稅。若施工企業選擇按照簡易計稅法計稅,只需向機構所在地進行簡易計稅備案,則按照營業收入的3%征收增值稅,并不再進行相應的進項稅抵扣工作。因此,在施工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要對營改增稅制改革前后的施工項目進行重新梳理,正確區分當前施工進行中的新、老項目,并對共同經營的施工項目進行分開采購、獨立核算的管理把那,做好施工企業財務相關賬目,方便日后在報稅時的查賬和申報抵減等。
(三)營改增對施工企業合同簽訂及發票管理的影響
在項目施工開始前,施工企業需要同工程方簽訂相應的施工合同。其中,要對施工預算投標價格、預算編制中的人工、機械、設備、原材料等相關成本構成因素進行項目明細的列舉。在營改增實施后,增值稅進項稅的抵扣額度對降低施工企業稅負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訂立施工合同中,要對簽訂合同企業的納稅人資格進行篩選、審查和鑒定。由于小規模納稅人不具備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資格,同小規模納稅人合作過程中的相應成本無法實現進項稅的相關抵扣。因此,為了切實保障施工企業稅負壓力的下降,在施工合同簽訂過程中要通過對合同細則對成本價格、供應方資質認定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規劃和制定,保障施工企業的相關利益。
另一方面,由于增值稅專用發票是施工企業用于實現進項稅抵扣的唯一憑據,因此在財務發票管理和領用過程中要加強對增值稅專用發票驗證、保管、領用和開具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從而實現施工企業在進項稅抵扣上的利益,減少企業票據相關稅務風險發生的可能。
二、營改增后施工企業財務管理優化
(一)加強企業管理者及財務相關人員對營改增政策內容的認識
隨著營改增政策在全國范圍內試點的不斷擴大,加強施工企業在新的稅制環境中的適應能力是當前施工企業發展中的重要課題。為了適應新的稅制改革環境,施工企業應結合自身的企業條件和工作內容,充分組織企業全體對營改增相關政策及施工行業內容的學習。尤其是對企業管理者和相關財務工作人員,企業應組織專門的業務能力培訓工作,對營改增政策、稅務核算方法、納稅申報流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和管理等方面進行科普和培訓。同時,企業可以聘請財稅相關人員對企業的涉稅管理制度進行優化和調整,從而實現企業稅務成本和涉稅風險的下降,保障企業在新的稅制環境下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二)梳理企業經營流程,調整財務涉稅管理工作
根據營改增稅制改革對企業涉稅管理內容的要求,施工企業應及時調整自身的財務涉稅管理思路,在對營改增政策進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對自身的涉稅財務管理工作流程進行重新梳理和再造。在企業的實際財務工作中,要對施工各個環節產生的有關稅費進行預測和核算。例如,對于可以通過外包實現相應的稅費專業的環節要進行嚴格的考察、上報,并嚴格跟進外包項目進行,保障進項稅發票的取得,從而實現施工企業營改增后稅務管理工作的優化和改善。
(三)實現對施工企業上下游合作企業的優選管理工作
施工企業在實際的項目施工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工、原材料種類和金額較大。因此,在營改增實施后,為了應對施工企業上游供應商由于資質不全、經營不合規等原因到質的材料質量和發票開具中存在的問題,施工企業應及時結合自身的管理需求,并根據營改增后稅收制度的相關要求,對上游供應商的資質進行進一步審查和審核工作,保證施工企業成本支出可以取得進項稅抵扣所需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從而降低施工企業的納稅成本,同時,施工企業管理層級 財務部門在進行企業相關納稅籌劃是,可以根據進項稅抵扣方向進行相應的施工方案及施工計劃的設定,從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三、結束語
對于當前經濟環境下的施工企業來講,此次營改增稅制改革既是企業發展的機遇,又給企業的管理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因此,在施工企業的日常經營和管理過程中,要重視其此次營改增給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及時了解營改增政策的相關內容,并根據其要求采取相應的措施完善自身的財務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才能實現施工企業在當前稅制環境下的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黎.營改增對施工企業財務會計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01):88.
[2]方藝慧,邱思盛.“營改增”對施工企業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江西建材,2016(09):256+260.
(作者單位:中鐵大橋局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