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源
【摘 要】小學數學學習,最根本的是學習數學計算能力。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是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計算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關系著學生觀察、記憶、注意等能力的發展,關系著學習習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26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學習時間長,分量也最重。計算的準確率和速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有效地抓住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結合相應策略對于學生給于恰當的輔導,對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掌握情況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重視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
在小學階段,學生面臨各種各樣計算題。要得到計算結果,首先要考慮運用什么數學概念、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運算法則和計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是學生能夠正確計算的前提。有些學生在考試中計算題做錯,并不是真正的不會算,而是由于運算定律或是運算法則沒有弄清,導致計算出錯。只有把有關的基礎知識講清楚,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生計算才不會出現差錯。
如學生在計算125×28時,很多學生是這樣算的:125×28=125×(20+8)=125×20+125=2500+125=2625。這部分學生知道這道題能夠用簡便方法計算。但在計算時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錯而導致最后的計算結果錯誤。試想,我們的老師在教乘法分配律時,如果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質,知道該定律是把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相乘變為這兩個數分別與第三個數相乘的和,學生在計算時就不會出現上述錯誤。
特別是學生到了高年級,所學的數學基礎知識已經非常豐富了,因此在教學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應幫助學生學會整理已學的基礎知識,做題時能靈活運用。
二、掌握教學策略
從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出發,對小學生運算能力的提高也應從兩方面同時著手,即:情感態度方面與技能技巧方面。
(一)情感態度方面
1.培養堅強的意志。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對學生能夠長期進行準確、快速的計算,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每天堅持練一練。計算教學中,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可以根據每天的教學內容適時適量地進行一些口算訓練,通過長期堅持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針對小學生只喜歡做簡單的計算題,不喜歡做或做不對稍復雜的計算、簡算等題目的弱點,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小學生的思維障礙,克服影響學生正確計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進行練習,如:“趣題征解”“巧算比賽”鼓勵學生一題多解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意志。
2.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學習信心。計算時要求學生認真細致,碰到數據大,步驟多的題目要冷靜分析,逐步計算;課堂上,多讓后進生解答一些較簡單的題目;課后根據他們知識和技能的缺漏,加強個別輔導,逐步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多表揚、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3.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在四則混合運算中,很多題目都能運用運算定律性質進行簡便計算。我在教學中認真指導學生學習運算定律和性質,理解掌握它們的含義。指導學生在計算時認真審題,分析題中計算符號、數字的特征,分析是否能簡算,能簡算的一定要簡算,并指導學生說出簡算計算的依據。經過長期的訓練,使學生能熟練地掌握簡便運算的方法,并合理、靈活地運用,從中啟發學生敏捷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技能技巧方面
1.培養口算能力,注重訓練質量。口算也稱心算,它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從口算能力著手。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很注意觀察作業比較慢的學生,是方法沒掌握,還是計算上有困難。這時,我發現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20以內的加、減法,如:7+15、13-8等,還有簡單的求積、求商的,如:13×2、60÷2等,他們還要列出豎式來計算。這多浪費時間呀!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礎就顯得十分重要。
2.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運用數的組成來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用湊十法來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利用加、減法的互逆來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用乘法口訣直接求積、求商;根據運算定律進行口算等。
3.注意觀察口算題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數,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減去,這樣心口合一,計算起來就又快又準確。這一點我認為非常重要,但在我們的學生當中卻很難做到,他們總是一拿到題目,就開始做,總覺得觀察沒有必要,還很浪費時間呢!在這里,我們老師則應特別注意,要做到勤提問,常提醒,嚴把關。
4.做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過經常性的訓練才能實現,且訓練要多樣化。每堂課上安排練。每節數學課教師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時間,安排3—5分鐘的口算練習,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種形式變換練。例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游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等。
(三)巧妙地運用計算法則,使學生做到觸類旁通
一個新的數學知識是由幾個舊的知識組合和發展而成的。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促進新知識的掌握,找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辨別知識點之間的差異,防止知識的負遷移。抓住計算法則,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因勢利導,教會學生正確掌握運算順序。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能力訓練的一大難點,在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理解掌握好運算順序,認真讀題、審題、理解式子的含義,明確式子中有哪幾種運算,確定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才能正確、迅速地進行計算。
三、精心設計,練習呈現多樣性
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以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除法”為例。新授結束后,我針對學生計算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練習。比如,教學“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后,我設計了三題改錯題,這三道改錯題比較典型,都是學生在計算中容易犯的錯誤,第1題是除到個位不夠商1,應該商0,這個0沒有寫;第2題是除的過程中余下的數計算錯了,第3題是商的書寫位置錯誤。再如,在教學調商的例題后,我安排了調商的專項練習——“根據試商情況,說出各題準確的商”,有助于增強學生調商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設計針對性的練習,攻其一點,做到逐步突破疑難點。
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即練習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來設計編排。以除法這一單元中估算教學為例,先讓學生估計兩位數除三位數的商是幾位數;再讓學生估計兩位數除三位數商是一位數時商是幾;之后,又讓學生估計兩位數除三位數商是兩位數時,最高位上可能是幾,這樣層層遞進的訓練,體現了估算訓練的層次性,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