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琴
【摘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現代教育理論的教學觀,培養學生鮮明的個性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人才觀。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現代教育理論的教學觀和人才觀,使學生成為具有鮮明個性的學習語文的主人呢?本文就此做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87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常出現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些顯然與《課標》所提倡理念、精神相違背。課堂的中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因此而言,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天地。實現這一目標的先決條件應該是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那怎樣才能是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呢?
一、提高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引進現代教育教學新理念,克服“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的呆板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把教學活動的重心放在學生的學上,使學生的自學和教師的引導有機結合起來,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課堂上,要讓學生一起討論,共同研究,而不是教師說什么,學生聽什么,學什么。這樣既可以集中深意力,又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其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其創造能力。二是改善語文課的學習氣氛。教學氣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單一枯燥的教學氣氛會降低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搖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有改變教法,穿插新穎的教學內容,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不斷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情緒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果就會好,所以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任務及各類教材的特點,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大腦皮層興奮,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三是因人而異,正確引導。課堂上,在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前提下,對注意力品質較差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在講課的時候,要經常有意識地注視一下那些愛走神的學生,提醒他們增強自控意識。在提問時,對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學生要適當多一點,讓這些孩子把注意力時刻放在教師身上,放在教學內容上。在分組研討過程中,也要隨時到這些學生旁邊走一走,表示一下教師對他們的關注。
二、著力培養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利于學習有條不紊的進行,有利于知識的習得,有利于學生學習獨立性的養成。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論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時指出:“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生以之。以為教育可以把學生所需要的全部給他們,學生出了學校再不用自己探討追求了。這種認識是根本不對的。”
(一)提前預習的習慣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對即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準備。教師講課時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新知識地接受。預習可以有學期預習、周預習、日預習。學期預習,是在發下新書后,學生們對新書感到特別新鮮,特別好奇的情況下進行,可對課本目錄做一個大體的瀏覽。周預習,學生獨立進行,需要特別細致。讓學生往后看書,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筆特別標記出來。如果周預習特別細致,那么一般不需要進行日預習。如果周預習比較粗。或者沒有進行周預習,則需要進行日預習,一般20分鐘即可。
(二)細心觀察的習慣
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發現。”只有善于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會生活中去發現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會活躍,感情才會豐富,才可能寫出感人的文章。觀察習慣的培養,首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留心皆學問”。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動物園看動物、出去旅游看風景等,大人在學生歡呼興奮、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籠統地看大概。引導學生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比如看到鴨,就讓他同鵝進行對比。吃杏時,讓學生說說杏與桃子有何異同。其次,課堂中的學習中同樣需要細心觀察。觀察可以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
(三)質疑發問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向老師質疑、發問。沒有弄懂問題時,不要得過且過、羞于開口,要善于發問、大膽地問。如果學生平時有不敢問、不善問的缺點,就鼓勵他去問,一旦有些問題是通過問詢教師、同學得來的答案,我們要給予鼓勵。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于文章題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這時學生會提出:誰和時間賽跑?為什么要和時間賽跑?時間又不是人,“我”為什么偏偏要和它賽跑?“我”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結果怎樣等問題,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概括為以下三個問題:時間又不是人,“我”為什么要和它賽跑?“我”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時間又不是人,“我”為什么偏偏要和它賽跑?問題確定后我讓學生選擇最想探究的問題,自由結合組成探究小組并迅速確定每個人的角色。這樣就為下邊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四)廣泛閱讀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再閱讀。”因此,我們要不斷挑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他廣泛閱讀的習慣,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以語文學科開展的“大閱讀”活動為契機,我們定期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經常性的開展形式各樣的讀書活動,對引領學生的閱讀大有裨益。
總之,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松的學習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