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貴海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科學教育的核心,因此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深遠而又重大的意義。小學生好趣、好奇、好異,蘊藏著極強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探究活動中,應努力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 興趣 創新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42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其路徑相對較多,但結果只有一種。所以,科學課教學中對小學生創新意識進行培養尤為重要。首先,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競爭是國家富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決定力量,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開創祖國未來。其次,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經之路。
一、首先要鼓勵質疑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鼓勵小學生勇于質疑是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起始,可以將小學生帶入創造性思維的殿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進而提出質疑,為小學生專心尋找問題答案提供良好的動機條件。例如:在《大樹的觀察》教學中,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學生可能提出“大樹的樹皮為什么自己裂開”、“樹皮裂開后怎么辦”等系列問題,待問題提出之后,教師不可急于為學生解答,而是引導學生帶著疑問深入學習,最終尋找問題的答案。該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解決能力,使學生享受問題解決過程和得到答案的快樂。
二、其次要根據學生特點,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個性的人,扼殺個性就是扼殺創造性。在我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有成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則落實到課堂上的每一節課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對那些反應較快、能力較強而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多注意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對那些反應較慢、能力較弱的學生,更多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那些發現快、有較多解決辦法的同學,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點的問題讓他們思考,請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對動手能力較差,反應也較慢的同學,我則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逐點引導。這樣一來,使大家都把自身的個性充分發揮出來,施展了各自的創造才能。
三、加強問題引導
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預測、收集證據、證明,這是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的表現過程,這對兒童的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兒童的表現,蘊涵著他們對自然與社會的無限好奇,蘊涵著他們對自身力量的一種嘗試和試驗。
心理學家皮亞杰所創立的發展階段理論,將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劃分為感知運動、前操作、具體操作和抽象操作等四個階段。小學生一般處于認知發展的前操作和具體操作階段,在具體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動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語言講授課本更加適合兒童認知發展,兒童比較容易接受親身體驗所獲得的知識。小學生的“探究活動”重要的是過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培養他們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因此,只要學生能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即使探究結果沒有得到預期的結論,但學生卻經歷了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激發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們得到的結論是錯誤的,但失敗的教訓同樣是一種收益。要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積極的評價。我們應該用一種全新的、賞識的眼光來積極評價孩子們的探究活動。要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要把他們遭遇的挫折和失敗轉化成再探索再學習的動力。這是保護和促進兒童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熱情的關鍵。新課標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科學教育不能“以問題開始,以答案結束,”而要“以問題開始,以問題結束”,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再通過學習來生成新的問題,打破時空界限,開展課后的后續性研究活動。
四、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進行開放式教學
科學課是一門綜合課程,它包括的內容也很廣,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強調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生活經歷,積極提倡讓學生親身經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對周圍世界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說明科學課的教學內容就不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因此,科學課的教學也不應只局限于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社會、家庭、網絡、課外讀物等多種教學資源,將學生的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的科學現象的體現。例如,在教學《未來農業》這一課時,我利用許多學生家庭都有一個后院種植農作物的特點,讓學生回去進行嫁接活動和改良試驗。在教學《節約用水》這一課時,我利用我校近河涌的特點,組織學生對河涌周圍的環境進行調查,分析河水受污染的情況等。這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運用科學評價機制,激發自主創新
評價作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檢測手段,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評價的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渴求新知的動機,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鼓勵性評價,從尊重、愛護、平等的原則出發,對學生實施積極的、適度的和科學的鼓勵性評價,強化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內驅力,體現出教師評價的創新。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差錯的學生,要以寬容、諒解、和藹的態度對待他們,允許他們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復別人正確答案,也應給予肯定,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教師還應注重分層次評價,注重因人施評,從實際出發,分層要求,既負責評價,又負責指導,鼓勵不同水平的學生及其小組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更快、更大的進步。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造能力,就會為以后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