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
摘要:傳統的語文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讓學生喪失了課堂的主動權。為了打破這一僵局,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語文教學要能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本文結合新課程理念和實踐心得,選幾點比較有價值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設問;體驗;交流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多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然后讓學生默寫和識記的模式。實踐證明這樣的模式不能有效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提升課堂認知速率。為此,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知識是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認知和發展,能根據班級實際學情設置符合學生認知發展區的課程資源。鑒于此,我們結合小學語文課堂實踐優選幾點優質方法進行討論。
一、通過設問啟發,逐步深入理解
語文知識不但涵蓋面廣,需要注意的細節也比較多,課堂教學中我們就不能籠統地講,要能抓住細節問題啟發學生深入認知,這樣才能讓孩子們薄物細故了解知識的每個角落,系統地掌握一堂課的知識脈絡,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比如在教學西師版《游漓江》時,我們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在精講部分,我們拋開傳統的照本宣科式講解,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通過問題來驅動學生思考知識細節:①作者描寫了哪幾個具體的景點?②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③作者寫漓江美景,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這樣設問,就能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自主學習和探索知識細節,然后經過認真品讀和思考,學會巧妙的寫景技巧,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二、結合自身體驗,完成能力生成
學習知識不能光死記硬背,要能注意結合學生的自身體驗來讓他們感知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西師版小學教材都是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篩選的經典文章,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善于抓住學生與知識相近的體驗點,從而啟發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學習和認知。
這里還拿《游漓江》教學為例。這是教學生掌握寫游記景觀的經典文章,客觀地說大多數同學并沒有游漓江的經歷,但是都有過其他類似的出游經歷。我們就可以啟發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出游經歷來學習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①仔細閱讀課文,先捋順作者的寫作思路,描摹角度;②認真揣摩作者是用怎樣的手法來寫漓江景物特點的,我們從中能學到那些手法;③回憶自己印象深刻的出游經歷,嘗試以本文為藍本寫一篇游記。如此引導,讓同學們不再置身事外,喚起了他們的表達欲望,這樣才能驅動他們根據需求深入學習文章的描摹技巧和表達方法,達成教學目標。
陶行知說:教材只是個例子。如果不能結合自身體驗,學知識就不會深入,就不能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效果??梢姡Y合學生自身體驗才是實踐新課程生本理念的必由之路。
三、培養閱讀習慣,提高語文素養
閱讀是讀者順著作者的思想之路領略思想風采的重要手段,它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如果小學生閱讀能力都無法達標,就無法提升其對語文的教學能力,更無緣感受語文的魅力,至于作文寫作必定是奢望了。因此,我們可以說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升同學們語文課堂吸收率的重要途徑。一個喜歡閱讀和會閱讀的學生,他的語文學習的能力也一定會很強,語文素養一定會很高。老師應該重視語文閱讀教學,引導同學們密切和文本的關系,有感情朗誦在反復的朗誦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文字運用的技巧,體會祖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比如,六年級經典文章《春》描寫細膩,富于情致,讀后回味無窮,齒頰留香。作者對初春的山、水和太陽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和細膩的描寫。用“山朗潤起來了”來描寫春光明媚、積雪消融、嫩草新綠的請假,顯得十分滋潤和清爽;通過擬人化“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的描寫抓住春陽的神韻特征,來表達春天的溫暖,真是精彩妙筆……對于如此經典的文章,讓學生靜靜地閱讀和回味才能走近作者的心靈,才能讀出了味道,讀出了情感。
四、通過互動交流,完成知識擴散
蕭伯納說:你一個蘋果我一個蘋果相互交換還是沒人一個蘋果,你一個觀點我一個觀點相互交換就每人兩個觀點。由于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同學們學到的知識點也不同,這就好比“盲人摸象”可能初次學習各自認知到知識的冰山一角。為了完善認知,我們就要鼓勵同學們通過互動、交流來完成知識擴散。
在學習《游漓江》時。同學們經過問題啟發和分析,學習到了一些寫景技巧,但是每位同學可能學到的是自己比較有感悟的一個角度,為了完善學生認知,我們就要給讓大家留出互動交流的時間和空間:①寫美景需要用比喻,本文就根據山峰的特點分別比喻成寶劍、竹筍和屏風;②重點寫斗雞山和畫山時,用動態的比喻寫靜態的景物,給人印象非常深刻;③有同學提出可以根據作者的描寫將漓江的景物畫出來……同學們在交流過程中,我們要適時給予啟發和補充,這樣讓同學們深入交流和討論就強化了對景物描寫句的認識和理解,潛移默化生成能力。
本文是筆者學習新課程理念,聯系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心得選談??傊?,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和知識的啟發、傳播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喚起需求,啟發他們深入學習并通過互動完成深入認知和知識擴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參與到知識學習中來,在體驗和互動中完成能力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