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折紙是幼兒喜歡的手工活動之一,它以造型簡潔夸張,富有情趣,深受中班幼兒的喜愛,看圖示折紙是幼兒學習折紙的有效方法。經過一學期的實踐研究,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總結出指導中班幼兒折紙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手工活動;看圖示折紙;中班幼兒;指導策略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折紙是一項深受孩子們喜歡的手工活動,同時也是一項手腦并用的益智活動。而看圖示折紙是幼兒學習折紙的有效方法。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為了使幼兒提高自學能力,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引導幼兒學習看圖示來折紙顯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通過折紙這活動讓幼兒主動探索、體驗成功?怎樣才能找到一種適合幼兒主動學習的有效方法呢……帶著諸多的疑問和困惑,我決定以學會看圖示折紙為微型課題研究的主題,在所執教的中班實施該項研究,借此來培養幼兒對折紙活動的興趣,掌握看圖示折紙的方法,尋找有效的教師指導策略,對幼兒進行折紙啟蒙、探索教育。
一、讓環境刺激成為激發幼兒折紙的原動力
新《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用環境來熏陶、吸引幼兒的眼球,讓幼兒對折紙產生興趣。自從孩子們踏進中班,我就在活動室“紙藝作坊”里創設了一塊“紙藝欣賞”區域,里面布置了各種各樣的折紙作品:美麗的蝴蝶、高高的樓房、漂亮的茶杯、各式各樣的花朵;還有一塊藍藍的大海背景墻等待著展示孩子們的作品。綠然第一個發現,拍著手歡呼:“這里好漂亮啊!”孩子們一個個圍過來問:“老師,這是什么呀?真漂亮呀!”“老師這個怎么做的呀?”我引導孩子們一一欣賞這些作品,還當場折了個“愛心”給他們看,孩子們不斷地鼓掌歡呼:“老師好棒”。我借此機會告訴他們:“只要你們喜歡學,將來還會比老師更棒”。孩子們興奮極了,不停地說:“真的嗎?什么時候學呀?”
每一位幼兒都是在和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斷發展的,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對折紙的興趣,我們在活動室的周圍及走廊里布置了許多吊飾、墻飾:池塘里的小魚、烏龜、青蛙;窗臺上的紙杯、帆船等家長參與制作的一些折紙作品,它們色彩艷麗,造型富于變化,布局和諧美觀,都能激發孩子們動手創作的欲望。
二、讓圖示引導成為指導幼兒折紙的主旋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嘗試從中班起讓幼兒學習看折紙步驟示意圖折。看圖示是幼兒學習折紙的有效方法,但在操作中發現,幼兒對平面繪畫提示線的圖示在認別上存在一定困難,而對一些實物的觀察能力便于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于是我讓幼兒先認識常見的折疊符號如:……表示折疊線,——表示中心線,↑表示向上折,↓表示向下折,→表示向右折,以及看懂卷折、翻折等,通過練習讓幼兒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進一步引導幼兒按圖示步驟折疊,為幼兒自主學習折紙奠定良好的基礎。剛開始接觸圖示時,孩子們有點不習慣,漸漸地孩子們了解了各種符號的意思,如點劃線向里折,虛線往外折,↑向上折,↓向下折,孩子們還給正反折疊符號取了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名字“閃電折”。同時在折紙的過程中,我特意為每個作品準備了較大的示意圖,結合折紙示意圖,激發幼兒的折紙興趣和探究欲望,共同對折紙方法進行探討。對于一些簡單的作品,我就直接出示圖示,沒有一點講解。
在立體制作《大紅魚》中,我給孩子們準備好魚頭,他們用“閃電折”(正反折疊)的方法折疊扇子,然后把魚頭、魚身和魚尾粘貼在一起合作完成一整條紅魚,這就需要團隊的合作。當小組合作完成了生動形象的大魚制作時,大家興奮地拍手跳躍。我把大紅魚懸掛在紙藝區(圖1),孩子們圍著大紅魚嘰嘰喳喳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
三、讓循序漸進成為提高幼兒折紙的助推器
幼兒期的孩子好奇、好動,因此選擇的內容一定要適宜幼兒,教學內容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因此,我最初進行的是隨意折,讓孩子們拿著一些廢紙,按自己的意愿沿著邊對邊,角對角隨心所欲的折,這時紙上沒有線條,孩子可以憑借想象隨意地把紙折,怎么折都行,不用擔心不會折。這樣的折紙他們很有成就感,然后給出及其簡單的兩、三步就可完成的折紙示意圖如折小板凳。當幼兒接受折紙這項活動、對折紙產生興趣,又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折紙示意圖后,我逐漸增加折紙步驟,但技能仍較為簡單的圖示,如郁金香;再逐步過渡到貓頭、狗頭、紙杯等;最后再上升到盒子(圖2)、小船、兔子鞋、蝴蝶(圖3)等復雜圖形。這樣層層遞進,幼兒的技能得到不斷提高。
在實踐中,我將同種折法的內容放在一起教,這樣便于幼兒掌握折紙的技能。等到幼兒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和折疊的樂趣后,再循序漸進地進一步深入,從簡單的“其中一角對折”人手,讓幼兒看圖示邊學折,然后層層深入,逐步過度到對中心折、對中線折、雙三角形等。在幼兒對折紙有一定興趣,手指協調能力有一定的發展之后,再增加難度,學習拉、翻、打開袋子等技能。
四、讓趣味游戲成為推動幼兒折紙的潤滑劑
興趣是幼兒樂于學習、積極創造的動力。幼兒剛開始折紙時總是滿懷信心,但折到一半時,總會有些能力差點的幼兒出現了困難,就放棄了,這樣幼兒就體會不到自己勞動所帶來的樂趣。
我把折紙當作是一個游戲的過程,如:①利用彩紙,抓住幼兒折紙的興趣。如幼兒在學習“熱帶魚”的折紙時,第一張學折我讓幼兒用了普通的白紙。幼兒學會后,可以到老師這里領取彩色的紙,繼續折。當幼兒看見彩紙折出“熱帶魚”更漂亮時,特別興奮,彩紙激起幼兒繼續折紙的熱情;②將折紙與繪畫結合起來,增強折紙趣味性:凡是自己折好的作品,可以自由裝飾,如蝴蝶(圖4)、航天飛船等;③運用游戲性的語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利用正方形紙折熱帶魚時,折雙三角形是個難點,第一步把正方形紙角對角邊對邊對折成三角形后,找準中心點正反各折三角形,接下來我就用游戲的口吻說:小魚肚子餓了,給他喂點食,翻個身(中間是小魚的大嘴巴,把食指和中指伸進去大嘴巴里轉動一下,用另一只手幫忙一壓,雙三角形就出來了)。在我的語言提示中幼兒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其中的要領,同理,雙正方形的折法也就會了。
陶行知曾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的確,孩子的能力存在著差異,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所以折紙能力也是參差不齊的,我們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均衡發展。但是通過對比,我班孩子的折紙能力明顯優于同行班的孩子。如今的紙藝作坊里隨處可見孩子們的近期折紙作品,我們選取每次折紙活動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粘貼到紙藝作坊展示墻上;小紙船、瓢蟲、開心帽、航天飛船等折紙作品布置在作品展示架上。為了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允許孩子們可以自主地變換布置紙藝坊,把自己創新的作品放人手工坊中供大家欣賞,孩子們既感受到了無比的自豪感,更感受到了紙藝的藝術魅力。但是,如何讓孩子們在折紙活動中更加勇于探索、大膽創新,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探索、思考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