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摘 要】針對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總體情況以及產業鏈技術發展現狀,基于多主體參與遞階式技術突破模式,立足協同機制構建問題,分析了光伏企業、地方政府和學研機構在光伏產業技術突破中的競合關系,構建演化博弈模型;在模型求解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典型情形分析演化穩定策略的走向和收斂趨勢。
【關鍵詞】新能源產業;光伏產業;博弈關系
一、光伏產業技術突破中地方政府與光伏企業的演化博弈關系分析
地方政府與光伏企業圍繞光伏產業技術突破展開的博弈,合作與競爭并存。當前,由于巨大的環境和資源等壓力,光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備受重視,各個地方的政府都想率先發展本地光伏產業,一些利好與產業發展的政策會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而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因此,地方政府在一定層面上希望本地光伏企業不斷致力于技術突破。而對于光伏企業來說,實現企業核心技術突破不可避免地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光伏企業具備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動機。
地方政府與光伏企業圍繞技術突破展開的競爭也十分普遍,為此展開的博弈也十分復雜。從理性人和當前的政績考評來說,短期內產生巨大的政績效應是地方政府最為青睞的,而光伏產業技術突破由于諸多原因仍需時日,這就導致了地方政府的“默認性期待”,地方政府希望光伏企業在轄區內創造更多的稅收和吸納就業,而這兩點在不進行技術突破的情況下短期內均能得到滿足。對于光伏企業而言,因為光伏產品使用需要一定的年限才能看出好壞,而一些地方項目的上馬,產品不合格等造成政府政績下降的事件也是時有發生,因此政府也希望企業有所突破,很多企業長達十幾年的項目在獲得好幾任政府班子的支持后仍然在打擦邊球,因此,光伏企業如果不能從理性人的角度真正潛心產業技術研發的話,我國光伏產業技術突破仍會止步不前。
二、地方政府與光伏企業圍繞產業技術突破的演化博弈研究
1.損益變量的選取與設定
地方政府:S1為上級政府為支持地方政府開展技術研發給予的直接資金投入等固定類財政收益。S2為上級政府為支持地方政府開展技術突破而給予的間接政策支持和專項資金等,如產業園區的用地規劃審批、稅收減免等非固定類財政收益,此類收益在企業選擇技術突破后獲得。G1為短期內當地光伏企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發展而獲得的政績獎勵等短期政績收益。G2為中長期內當地光伏企業轉型升級后帶動經濟發展而獲得的政績獎勵等中長期政績收益。C1為地方政府給予光伏企業扶持性資金投入。C2為地方政府激勵光伏企業自主創新,進行核心技術突破的激勵性投入。
光伏企業:A1為光伏企業日常經營獲得的固定收益。A2為發展光伏企業從地方政府處獲得的扶持性財政補貼。A3為光伏企業進行核心技術突破獲得的激勵性財政補貼。B1為光伏企業通過技術突破獲得的產業增值收益,B1=?棕B0,不確定性因素為?棕(惡性競爭、市場需求變化等情況發生導致失?。珺0為產業增值收益的理想最大值。?棕?綴(0,1)。C3為光伏企業進行技術突破投入的成本,C3=?姿C0,?姿為技術創新深度?姿?綴(0,1),C0為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最大投入。C4為光伏企業正常生產,不進行技術突破產生的機會損失。
2.支付函數的構建
當地方政府和光伏企業均選擇合作策略。地方政府和光伏企業專注于長期收益,獲取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是雙方的動力,地方政府的收益為:S1+S2+G2-C1-C2,光伏企業的收益為:A1+A2+A3+B1-C3。
當地方政府選擇合作策略,光伏企業選擇不合作策略時。地方政府一廂情愿般的對企業技術突破進行投入,而光伏企業技術突破動力不足,選擇維持現有的技術現狀,其中,光伏企業可能獲得雙向收益,不但獲得了政府的支持,而且無須進行投入。此時,地方政府的收益為:S1+G1-C1-C2,光伏企業獲得收益為:A1+A2+A3-C4。
當地方政府選擇不合作策略,光伏企業選擇合作策略時。光伏企業對于技術突破是積極的的,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難以到位,所以光伏企業可謂是“吃力不討好”。此時,地方政府的收益為:S1+G1-C1,光伏企業的收益為:A1+A2-C3-C4。
當地方政府和光伏企業均選擇不合作策略時。各自都處于投入最小化的模式。此時,地方政府的收益為:S1+G1-C1,光伏企業的收益為:A1+A2-C4。
雙方的收益支付矩陣如下表所示:
3.政策建議
首先,在產業鏈環節的進入上,鼓勵企業按照市場需求選擇。無論是地方政府的直接扶持還是上級政府的間接鼓勵,種種類型的財政補貼只會讓光伏企業在環節進入上左思右想,畏首畏尾,一方面擔心自己進入的環節得不到更多的補貼,另一方面擔心進入環節的后續發展,如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科研投入等均會影響企業的自主選擇,地方政府應當放開以財政補貼為定向指導的做法,讓企業在市場的指導下自由進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其次,以財政補貼作為產業干預手段同樣會對光伏加工制造企業的相關產業產生消極影響。光伏產業的發展除了制造光伏產品的加工企業,還需要與之配套的相關產業,如智力支持企業、裝備制造企業、銷售型企業等。政府對于直接的加工企業扶持力度過大,將會使與光伏產業發展配套的相關企業漸漸殞滅。因此,政府應當減少對于光伏產品加工制造的企業補貼,讓與之相關的企業在市場的培育下成長。
本文項目:本研究由江蘇大學工業中心大學生創新實踐基金資助。
參考文獻:
[1]羅思平,于永達.技術轉移、“海歸”與企業技術創新——基于中國光伏產業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2.
[2]柳卸林,高偉,呂萍,程鵬.從光伏產業看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模式[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
[3]包海波,余楊.光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
[4]耿亞新,周新生.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理論及發展路徑[J].中國軟科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