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
摘 要:商業健身俱樂部是廣大群眾最為熟知的體育商業形式,健身俱樂部的良性發展有利于提高廣大群眾的體質健康水平,同時也有利于健康中國理念的實現。運用文獻資料、調查研究、邏輯推理等社會學研究方法,對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研究。
關鍵詞:商業健身俱樂部;發展歷程;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812.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7-0041-02
引言
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是體育產業中最為前沿的一種行業形式,它的發展狀況直接反映著體育產業發展的好與壞。因此,加快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的發展,促使其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于體育產業整體布局與開發都是十分重要的;引導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也是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戰略“十三五”規劃的重要舉措。在此,對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對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預測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發展趨勢。
一、健身俱樂部行業的發展歷程
要了解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的發展歷程,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健身俱樂部,健身俱樂部的概念是什么;其次我們還要了解國外發達國家健身俱樂部的發展概況。
(一)健身俱樂部相關概念
1.什么是健身俱樂部。在了解健身俱樂部的概念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俱樂部”一詞的來源以及什么是俱樂部。“俱樂部”一詞是日本人對“club”的音譯,英文“club”一詞漢譯為“總會”的意思,我國《現代漢語詞典》將“俱樂部”定義為:“進行社會、文化、藝術、娛樂等活動的團體和場所。”現在我們可以將俱樂部理解為總會、會所、社團、團體等。參與主體、活動地點、活動主題是俱樂部中最為重要的三個要素,參與的主體是指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興趣愛好,活動地點是相對較為固定有一定的專屬性,活動的內容是參與主體在活動地點參與較為相似或同一主題的活動內容。在認識了“俱樂部”一詞概念的基礎上我們就能很好地對健身俱樂部進行定義,健身俱樂部可以理解為:有健身興趣愛好的人們聚集在一個專門的場所在較為專業的教練的指導或自行進行專門的器械、健身操以及各種球類項目的訓練,各種體育項目是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把健身及健身服務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的專門場所。
2.健身俱樂部的分類。根據健身俱樂部參與主體、活動地點、活動內容以及經營方式等可以將健身俱樂部進行多種形式的劃分。依據健身俱樂部參與主體不同而劃分,按照性別可以將健身俱樂部分為男子和女子健身俱樂部,比如說某某女子健身會所;按照收入水平或消費水平可以分為:高端、中端和普通健身房。依據健身俱樂部的建設地點或者目的可以分為:附屬型健身俱樂部和獨立型健身俱樂部。附屬型健身俱樂部多是以附屬的形式存在,比如,大型酒店和賓館為提升自身檔次滿足消費者需求而建設的健身房。獨立型健身俱樂部就很好理解了,經營性健身俱樂部一般屬于這一類型。依據活動的內容或運動項目來劃分,比如健美塑型健身房、游泳館、羽毛球館、瑜伽健身館、高爾夫健身會所等等。依據健身俱樂部經營的性質可以分為:經營性俱樂部和非經營性俱樂部。經營性俱樂部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世界健身俱樂部發展概況
俱樂部的雛形最早誕生于17世紀的英國,最初是皇室們社交的一種形式,后來逐漸演變成上層社會一種較為專業的交往場所,再后來這種交往形式進入了民間,并且不斷進行細分,俱樂部的種類不斷豐富。喜歡健身的人們聚集在專門健身的活動場所進行各種健身活動,逐漸形成了健身俱樂部。
目前,健身俱樂部在歐美、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十分流行,無論是健身俱樂部的數量還是運營狀況或是管理水平都要明顯優于我們國家的。比如說在美國,平均每8人就用有1個健身房,健身俱樂部的數量可想而知。在這些發達地區健身俱樂部行業已經成為體育產業構成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也誕生了諸多健身行業的大型企業和知名品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國外知名健身企業也逐漸進入中國市場,已經進入中國的國際知名健身品牌非常多,比如一兆韋德、寶力豪、健樂菲利斯、倍力、加州健身等國際知名品牌。
(三)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健身俱樂部行業起步較晚,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健身俱樂部才逐漸發展起來。美國好萊塢著名影星、健身教練簡·方達的有氧健身操在我國的廣泛流行被認為是我國健身俱樂部行業發展的開端。當時健身俱樂部還是以器械訓練和跳健美操為主要內容,數量少、規模小、投資少是當時最主要的特點。
已故著名健美教練馬華對于我國健身俱樂部行業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央電視臺播出的 “健美五分鐘”的熱播,國內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健身熱潮,大量面向普通群眾的體育俱樂部應運而生,加速了健身俱樂部的商業化發展步伐。馬華也將健身俱樂部連鎖經營的模式引入中國,馬華品牌也成為當時最為知名的健身品牌。1995年,國家先后頒布了《體育產業發展綱要》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兩部重要的關于體育的文件,明確大力支持體育產業的發展。至此,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軌道。
二、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發展現狀
第一,商業健身俱樂部及會員的數量。健身俱樂部行業在中國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差距首先體現在數量上。在美國平均每8人就有一個健身房,而我國平均100萬人才有一個健身俱樂部,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大中城市。由于商業健身俱樂部的規模、性質、經營方式、信息資源等方面的問題,很難準確統計。在經過多方調查之后了解到,2008年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總數大概是2 700家,到2015已經擁有4 450家;2008—2015年商業健身俱樂部數量每年以較快的速度在增長,2010—2013年健身俱樂部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經過調整2014—2015年健身俱樂部數量增長明顯加快,增速超過了20%。健身俱樂部的會員總數:2008年約為320萬人,2015年約為680萬人,2009—2013年為調整期,2015年會員總人數增長幅度較大,增幅超過了25%。
第二,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的規模。我國人口眾多,客觀上說健身俱樂部消費的群體也是最大的,因此健身俱樂部行業的發展潛力也是巨大的。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健身消費市場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2009—2015年,我國健身俱樂部行業市場規模分別為:691億、818億、968億、1 068億、1 176億、1 272億、
1 381億元人民幣。在健康中國理念和體育產業國家戰略發展雙重政策紅利的推動下,我國健身俱樂部行業的市場規模和產值將會進一步增加。
第三,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的運營狀況。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的運營行為具體可以從投資的特點和經營的方式兩個方面體現。我國健身俱樂部的投資主要呈現出建設初期資金需求數額巨大、地域性差異顯著、投資回收速度較慢、消費者完成交易的周期相對較長、運營成本較高等特點。經營的方式主要有會員制健身俱樂部、專門店、復合健身俱樂部、休閑時綜合健身美體中心以及家庭式健身俱樂部等幾種經營方式,目前“互聯網+”又成為一種新的經營模式,O2O線上線下直接對接,豐富了健身俱樂部的經營方式。據相關資料調查顯示,目前,我國4 450余家商業健身俱樂部的運營狀況并不盡如人意,能夠實現盈利的俱樂部只有不到三成,約有一半的健身俱樂部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行業的經營狀況不夠理想,是造成2010—2013年大量健身俱樂部相繼倒閉的重要原因。
三、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發展趨勢
第一,政策面利好。首先,《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的制定和頒布鼓勵大力發展健身俱樂部行業,政策的導向一般會引導大量民間資本投入健身俱樂部行業,為健身俱樂部行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其次,今年才頒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的頒布會進一步強化廣大居民的健康意識,健康將成為以后社會發展的內涵,運動健身正是實現這一健康目標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這一發展綱要的引導下,我國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健身消費群體的人數將急劇增加。
第二,商業健身俱樂部將走向內涵式發展道路。商業健身俱樂部內涵式發展道路其實就是指服務更為貼切、指導更為專業,管理更為高效,盈利更為合理。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自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主要經歷了以力量健身健美為主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初)——以有氧健身為主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21世紀初)——以時尚健身為主階段(1998年前后至今)——專業化健身階段等四個階段。專業化健身其實也是回歸了運動健身的本質,通過更為貼切的專業化指導讓健身者對健身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通過專業化的健身讓健身參與者獲得最大的健身收益。
通過較為專業管理團隊的運營,實現健身俱樂部的高效率運營,切實保障投資人的效益,同時確保企業走上內涵式的發展道路。通過專業管理團隊的高效運營實現健身俱樂部的良性發展,是盈利更為合理而又持久,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的健康發展。
結語
不管是從行業的主體,還是從行業的客體來看,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整體上還沒有進入穩定的發展期。作為行業主體的各個商業健身俱樂部無論從營銷到管理、從服務質量到品牌建設、從從業人員的素質到經驗和水平上都與發達國家的健身俱樂部存在差距。作為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客體的健身消費市場盡管孕育著巨大的商業利潤,潛在消費者群體十分巨大,但是前期市場的培育和健身消費觀念的灌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行業的大發展并非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尤洋,于江洋.從健身俱樂部停業引發的對中國健身市場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3):17-22.
[2] 劉娓,于忠濤,姚志江.我國商業健身俱樂部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4,(5):95-97.
[3] 張顯.商業健身俱樂部的定義與劃分[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7):99-100.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