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業銀行操作風險分布廣泛,管理復雜,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監控手段,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尚處初級階段,存在操作風險管理架構不健全、監控機制相對滯后、操作風險意識淡漠、缺乏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等問題,有效控制和管理是亟需解決的課題,應構建有效的操作風險管理架構、提高全員操作風險控制意識、強化內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同時多措并舉,堵漏減損,促進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商業銀行 操作風險 管理 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157-02
操作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為商業銀行三大風險。操作風險是因不規范、不完善的內部操作程序、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所致損失的風險,包括操作控制風險、系統性風險、業務事件風險、交易風險等,覆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活動全過程,種類繁多、難以量化,風險事件集中于商業銀行業務和零售銀行業務部門,內、外部欺詐占較大比重,多發生于基層營業分支機構,其中商業銀行業務部門損失事件發生概率高,涉及金額較大,嚴重影響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尚處初級階段,如何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操作風險,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課題。
一、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目前基本狀況
1.操作風險管理架構不健全。國內商業銀行主要為總行-分行-支行分級行政管理模式,操作風險管理架構不合理、職責不明確,管理層次過多,銀行內部審計部門缺乏獨立性、權威性、制衡性及全面性監督,總行審計部門不對董事會負責,只對管轄行行長負責,直接影響審計部門獨立性與監督、控制職能的發揮,支行未設立專門風險管理部門,操作風險管控漏洞較為明顯,主要體現在人為因素影響、間接操作失誤、不完全流程管理、不規范法律規范等方面,亟待完善和加強。
2.監控機制相對滯后。商業銀行未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委員會,操作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程序與方法,總、分行制管理模式不利于操作風險的及時、有效的管理,管理分散,內部審計部門沒深入監督經營管理全過程,業務管理重表面形式,輕檢查監督,對風險不能及時有效監控,對操作風險事件重視事后管理處罰,疏于事前防范與控制,不能系統、完善地控制風險,致使銀行內部控制力度減弱,操作風險發生的風險增高。
3.操作風險意識較為淡薄。人為因素是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重要因素,重大操作風險多由內部、外部欺詐造成。銀行內部未形成操作風險意識與全員參與控制的氛圍,部分員工風險意識薄弱,認為管理只需審計部門負責,沒認識到自身行為可能給銀行帶來操作風險,以及自己對操作風險管理的責任和義務。對操作風險流程疏于管理或管理失誤,使業務環節處理失當,加上網絡系統故障、漏洞風險等,操作風險事件發生概率明顯增加。銀行內部審計部門精力多集中于基層員工,對高層管理人員監管不足,忽視高層管理人員操作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一旦因道德因素或操作失誤引發操作風險,將造成更大的損失。
4.缺乏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國內商業銀行目前尚未建立風險數據庫,操作風險防控主要通過從業人員的自律以及風險管理人員的經驗和直覺,對操作風險無法定量分析,對操作風險的危害定性、估計、計量及分析缺乏準確方法,未形成有效的操作風險預警機制及防控措施,對操作風險難以事前防范,對再發風險事件仍不能提前防控。
二、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防范對策
1.構建有效的操作風險管理架構。有效的操作風險框架體系由風險戰略、操作風險管理流程、操作風險管理基礎設施和風險文化組成。商業銀行應完善操作風險管理組織構架,設立專門風險管理委員會,充分發揮其職責,確保風險管理過程的獨立性、有效性、權威性,有效識別、評估、檢測操作風險,及時、有效地防控,同時完善職工代表大會等制度,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建立內部控制評價制度,明確各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加強對權力的審核監督,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在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加強對干部和重要崗位的橫向交流和崗位輪換,完善主責任人審計制度和評價考核機制,促進會計基本制度的執行和落實,進行賬賬、賬表、賬實、賬款、內外賬核對,及時發現問題,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
2.提高全員操作風險控制意識。嚴格銀行員工準入制度,貫徹落實《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定期培訓,定期不定期對管理人員、從業人員進行檢查和考核,提高員工風險防范意識和控制能力。著力營造商業銀行內部文化氛圍,重視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加強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和法紀觀念等教育, 潛移默化影響員工自身行為,培養其榮譽度與忠誠度,增強向心力與主動性,提高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同時加強操作風險管理的教育、培訓,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及文化理念,提高對操作風險的認識與風險控制意識,形成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提高風險管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3.強化操作風險的內部控制。完善操作風險的內部監控機制,并根據形勢的發展及時修改和補充,強化操作風險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定期評估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辨識風險發生的頻率,及時發現風險并采取相應措施。強化內部稽核審查力度與制約措施,監控分析操作風險管理的執行進度,監督高級管理人員信用、市場操作等方面的風險管理。銀行內部對持續性操作流程進行系統化培訓,通過銀行內控系統嚴格審核操作流程與操作規范,避免業務受理流程中的操作風險,定期不定期對高層管理人員及操作人員進行考察評估,保留其風險追究責任,盡可能從源頭減少操作風險的發生。
4.建立有效的操作風險預警機制。建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數據庫,加強操作風險數據的搜集與整理,如發生時間、業務領域及損失數額等,確保數據全面、真實、準確,充分利用日常風險管理中出現的無損失操作風險事件,準確定量分析和建模管理分析操作風險,通過內部流程設計、多元統計、計量模型等分析無損失事件與低危操作風險事件、道德操作風險及高危操作風險事件之間的關系,實施操作風險高級計量法使商業銀行結合自身業務狀況、損失數據計算監管資本,了解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全貌,提升資本對風險的敏感性,激勵積極的資本管理,逐步實現從解決操作風險資本計量向提升操作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的過渡。目前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人才匱乏,引進兼具金融專業與計算機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進行金融工程的研究與運用,有助于操作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
5.多措并舉,堵漏減損。建立并完善銀行內部統一的管理信息溝通平臺,實現銀行各部門、各主體間信息共享,及時交流機構管理、風險預警、風險評估、內部控制等信息,針對風險事件的主要類型制定應急預案,明確風險及意外事件的防范措施以及資產保護方法與流程。除內控體系及內部審計外,引入外部審計,發揮其輔助功能,從事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時將其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重視風險緩釋技術的運用,有效降低不可控事件所造成的損失。
三、結語
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狀況較為復雜,影響因素較多,從銀行實際狀況出發,不斷改進與完善,才能逐步提高操作風險管理的水平與效果,董事會應加強對操作風險體系的監控,建立有效的操作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明晰高管人員操作風險管理的職責,完善操作風險管理的制度、程序與方法,創新管理方法,健全操作風險計提資本制度,強化銀行內部風險管理意識及文化理念,提高內控水平,同時借助信用環境、審計中介機構和保險市場等外部因素的支持,合理配置與利用風險管理資源,緩解風險壓力,促進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史弢.淺析商業銀行操作風險防范[J].現代經濟信息,2014(3)
[2] 陸靜,郭蕾.商業銀行操作風險計量研究——基于極值理論和信度因子模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9)
[3] 賈雅茹.中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控研究[J].金融經濟,2013(12)
[4] 于晨,周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損失計量路徑與方法探討[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2)
[5] 陳曉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狀況綜合評價及其應用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4(8)
[6] 劉亮.商業銀行操作風險高級計量:國際經驗和啟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5(5)
(作者單位: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分行 河南鄭州 450046)
(作者簡介:周剛,碩士,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管理,現任廣發銀行鄭州分行副行長。)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