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朗讀;情感;情境;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100—01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任務。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良好語感的形成非但要認認真真地抓好,而且得從學生學習的起始,即一二年級開始。因此,在新的課程改革環境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采用多種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開發和利用文本中的朗讀資源就必不可少,以實現低年級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真正地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語文綜合素質。
一、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學生要把課文讀好,得有感情地讀,要讀得正確,讀得流利。課堂40分鐘,師生所要完成的任務是很多的,時間是非常緊促的,教師利用課堂讓學生熟悉課文,對學生作適當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完全憑借課堂的時間,讓學生把課文從不會讀到會讀,從會讀到有感情地讀,這是比較困難的。除了時間的原因外,還有現在的課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難度,比較長,和學生個體之間水平有差異。因此,筆者注重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朗讀預習。在課堂上筆者又通過看視頻、聽錄音、范讀等,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再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由學習生字,為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打好基礎。最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由讀、小組讀、比賽讀等,讓他們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過程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內部心理動力。要想讓學生自覺地、聲情并茂地朗讀,教師就要針對不同課文的內容和特點,創設出各種有趣的朗讀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情感。
首先進行音樂渲染,借助音樂烘托渲染課文內容。如,在教學第二冊《識字1》時,一開始筆者就用深情的語調導入:“小朋友,冬天已經過去了,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了我們身邊。聽,多熱鬧啊……”接著,筆者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澗中清泉叮咚,鳥音婉轉的配樂錄音,讓學生凝神靜聽,并讓他們想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播放結束,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從山中流出。”有的說:“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飛翔。”還有的說:“桃花、杏花開放了。”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此時,教師已把學生帶入了情境,已激起了學生的朗讀興趣,進行情感朗讀已不是難事。其次進行圖文結合朗讀。低年級教材都是圖文并茂,利用掛圖、插圖、剪貼畫激發學生情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朗讀效果。如,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在引導學生深入領會第二自然段之后,筆者不失時機地出示課文插圖并提問:圖中有哪些人?哪個是毛主席?毛主席正在干什么?鄉親們的表情怎樣?這下子學生可踴躍了,紛紛發言。此時再讀課文,學生便會移情文中,讀來情真意切,而毛主席那平凡而光輝的形象已深植學生心底。
四、教給方法,掌握技巧
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朗讀技巧、朗讀能力是比較欠缺的,但他們的模仿能力和表現欲望是特別強的。因此,教師應注重方法指導,趁勢教給學生讀書的“金鑰匙”,變“我要讀”為“我會讀”。
如,低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朗讀,學生往往會將情感過分地“宣泄”出來,這就會造成“一字一頓”或“拖腔拖調”的現象。對此,教師可采用范讀的方法,經常組織學生聽朗讀,包括教師的范讀、錄音范讀、讀得好的學生的范讀等,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朗讀“模式”,提高其朗讀能力,克服朗讀中“一字一頓”“拖腔拖調”的現象。比如,第四冊《小山羊和小灰兔》一文中,小山羊和小灰兔相約去森林里采蘑菇,小灰兔回家拿籃子時卻失信了,小山羊耐心地等待小灰兔,小灰兔總找借口說:“我遇見了……所以來晚了……明天再去吧。”剛開始,學生對“小山羊在家里等啊等啊”,讀得不得要領。于是筆者先對課文進行疏導,在學生理解課文意境的基礎上,告訴他們等人的焦急和無奈,讓他們體會,然后指導他們應該讀得時間拖長一點,但不等于“拖腔拖調”。經過反復練習,學生掌握了方法,也不再“拖腔拖調”了。
總之,沒有瑯瑯書聲的課堂是沉悶的課堂,沒有教學生讀好課文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課。因此,朗讀必須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