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
【關鍵詞】 國學經典;誦讀;原則;方法;成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102—01
國學經典是古代圣賢思想與智慧的結晶,涵儲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彌足珍貴的遺產。近年來,國學熱方興未艾,“讓孩子讀點國學經典”的觀念漸入人心,有很多的教師、家長以及學校、社團等,都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一方面能增加學生的國學涵養,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另一方面把誦讀活動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又能成為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助推器”。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國學經典誦讀的原則
1.鼓勵性原則和差異性原則。小學國學教育中要做到多鼓勵,少批評,引導學生熱愛經典誦讀。差異性原則是要求國學教育中注重學生個體之間記憶和理解能力的差異,如《三字經》的學習,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難度。隨著學習的深入、內容的增加和時間的延長,學生對國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逐漸形成差距。因此,教師要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只要學生認真學習和熟讀就給予表揚。
2.模糊性原則和自主性原則。“好讀書不求甚解。”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國學經典內容不作精細地講解,只要求學生知道句子的大概意思就行。主要是把握小學生記憶力強的特點善加教育,引導學生堅持誦讀國學經典,將優秀的經典語句植入學生的心靈,用經典中的思想精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逐漸提升其氣質,陶冶其性情,開闊其心胸,端正其品行,以期收到終身受益的長遠效果。
二、國學經典誦讀的方法
1.范讀引導。范讀是小學生國學經典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古文的誦讀不同于現代文的朗讀,如果沒有教師的正確范讀,學生很難掌握誦讀節奏。例如,很多學生這樣誦讀《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這句中的“非常”與我們日常說的“非常”意義不同,所以正確的讀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表示聲音拉長,語氣加重,先揚后抑,將文言文的韻味表達出來,句子的意思也就顯得比較清楚。
2.花樣誦讀。誦讀是學習國學經典的主要手段。為了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教師可以靈活采用各種形式,讓課堂充滿活力。如,課前誦、領誦、齊誦、小組誦、男女對誦、接龍誦等。動靜結合,寓教于樂,把握誦讀的節奏,讀出韻味,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意蘊,自然會收到心領神會的效果。
3.故事激趣。例如,在《詩經·兔罝》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將內容改編成“武夫與公侯”的故事,這樣學生馬上就會對這篇文章感興趣,并且在聽了故事之后會主動誦讀這篇文章。為此,教師在故事中應將人物和動作描述生動,讓學生像是身臨其境,這樣就能記住文章的內容,而且這種教學模式也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4.摘錄運用。國學中有許多經典的名句,例如《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這些經典的句子在做文章時經常引用,能對學生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因此,教師要求學生在誦讀經典著作時要將這類語句摘抄在筆記本上經常溫習,并鼓勵學生在與人交往時能靈活運用。
5.誦行結合。小學國學教育必須做到誦讀經典和躬行實踐的緊密結合。比如,《弟子規》強調人生修養必須做到慈愛孝悌、勤奮守信、親近仁義、努力學習。這些內容,在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一項項地落實,逐步內化成為優秀的精神品質,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國學經典誦讀取得的成效
1.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對于小學生來說,誦讀國學最為顯著的效果就是能認識大量的字詞。《三字經》《笠翁對韻》《弟子規》《大學》等經典是由幾千個字詞組成的著作,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生字和生詞。如果學生能夠堅持兩年的誦讀時間,學生的識字量就可遠遠超過《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1600~1800個字詞的數量。識字量的增加必定能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
2.提高了學生的朗誦能力。國學經典誦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使學生交流的藝術感增強,說話的語速和清晰度明顯提高。例如,《笠翁對韻》句子駢偶相對,聲調平仄交替,學生喜歡誦讀,如果將《笠翁對韻》的誦讀與舞蹈相伴,或者在知了狂叫的夏天,坐在大樹下的搖椅上,一邊乘涼一邊誦讀,那該是多么優雅的情境。
3.培養了學生的文言語感。持之以恒的誦讀和筆記,能夠使小學生體會到古文獨特的韻味,有助于學生文言語感的培養。在課外的國學著作閱讀中,四大名著、《史記》《漢書》、唐詩宋詞等,都能成為學生喜歡閱讀的經典,學生在閱讀中為學習古文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使得文言文學習變得簡單而輕松。
(本文系2016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誦讀實踐研究》階段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為:GS[2016]GHB1121)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