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紅
【關鍵詞】 區域地理;教學策略;認識;困惑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123—01
“地理3”《區域地理》教材使用已近六年,但還是有不少教師對其認識存在困惑:首先,是質疑它增設的必要性,高考復習內容已經挺多,為何還要增加負擔;其次,是內容的編排上缺乏系統性,沒有“地理1”和“地理2” 的清晰線索;第三,是內容采用案例方式呈現,一看就懂,該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
鑒于上述認識,在教學中就出現以下情況:對教材增設的必要性缺乏認識,案例呈現內容又看似簡單易學,導致教師課前準備不充分、教學重點集中在對教材知識的簡單歸納;缺乏系統性的內容編排,使師生對教學整體效果缺乏信心,陷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困境。
一、對“地理3”的正確認識
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地理三個必修模塊,“地理1”、“地理2”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兩方面闡述人地關系,“地理3”則是在前兩個模塊基礎上,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于實踐,因此,“地理3”的核心內容是高考的主旋律。
“地理3”選擇了地理環境區域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區域經濟發展、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五個專題進行剖析。不同版本教材采用不同案例呈現五個專題內容,因此“地理3”是典型的案例教學,甚至是“范例教學”。然而怎樣典型的實例也很難涵蓋研究這類問題的所有內容和方法。“地理3”作為范例教學,目的是借助精選案例,讓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學會分析同類型問題的基本方法,掌握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地理3”教學的核心是原理教學。
二、“地理3”《區域地理》的教學策略
(一)圍繞教學目標,用好案例。教學要根據教學目標多角度、多層面地靈活選用、組織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與角度不同,其結果迥然而異。在案例選擇上,教師可使用教材或教材外的案例,可使用一個案例或多個案例;在使用方法上,可簡單瀏覽理解,也可精讀分析;在使用角度上,可關注圖表閱讀分析、也可側重文字信息的獲取解讀;在目標達成上,三維目標兼顧或擇其一。
例如專題《地理環境區域發展》,教材案例是松嫩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的區域發展。建議在使用方法上,采用精讀分析法,在使用角度上,既有對地圖信息深入挖掘,也有對文字的精細分析。
(二)解讀課標,不拘泥于教材案例
“地理3”引用案例繁多,而高考選材又不同于教材,因此,教師選用教材或教材外的案例進行教學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關鍵是案例選擇應以達成教學目標為宗旨。 例如專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課標要求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教材案例是西北地區荒漠化的防治和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在教學中,我們可選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和東北三江平原沼澤地的開發與保護,也可采用自編案例,如云貴高原的石漠化和寧夏平原的土地鹽堿化。利用教材上沒有的案例,只要教學設計能緊密圍繞課程標準,引導學生結合區域特點,發現和分析區域問題的成因和危害,并提出解決措施,這樣既可保證教學效果,又能激發學生興趣。
(三)宏觀把握教學重點,微觀培養學生能力
“地理3”區域地理內容,結合了“地理1”和“地理2”和初中地理,知識面特別廣,引用案例也多,重點的把握就成為難點,建議通過研讀課標,抓住重點,突出能力培養。
例如專題《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課標要求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下面就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為例,提出教學建議:宏觀將根據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措施作為本專題的教學重點。微觀培養學生能力,依據以下步驟:第一步依據圖文資料,找出影響流域開發的地形、氣候、水文、資源等自然因素,說出各自然要素的特點,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第二步分析這些自然要素與流域綜合開發的關系,培養學生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第三步歸納流域綜合開發的一般辦法和思路,培養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這種宏觀和微觀結合,可以使教學目標更明確具體,更具備可操作性。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