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好
[摘 要] 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農作物,其種植及生產情況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為了滿足人們的食用需求,不斷提高水稻生產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應當將水稻免耕種栽培技術有效的應用于有機農業(yè)生產中。這種是一項節(jié)約增效、輕型易懂、增產增效且符合有機食品生產規(guī)模的一種生產模式,利于獲得高產量的、有機的水稻。那么,如何將水稻免耕栽培技術有效的應用于有機農業(yè)生產之中呢?本文將參考相關資料,對此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希望對于促進有機農業(yè)良好發(fā)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 水稻 水稻免耕栽培技術 有機農業(yè) 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186-01
有機農業(yè)是一種新型的農業(yè)生產方式,不允許使用現(xiàn)代常規(guī)農業(yè)生產中使用的化學合成農藥、轉基因技術等,排斥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自然環(huán)境有不良影響的生產技術和物質,達到保障食品安全和保護環(huán)境的同時,還能提高產品品質與產量的目的。所以應當將水稻免耕栽培技術應用于有機農業(yè)生產之中,不僅能夠滿足有機農業(yè)生產的要求,還能促使水稻良好生長,最終實現(xiàn)水稻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1]。所以,將水稻免耕栽培技術有效應用于有機農業(yè)生產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1 區(qū)域的選擇
水稻免耕栽培技術是在上一季作物收獲后未經任何翻耕犁耙的田塊內,使用化學除草劑滅除雜草植株和落粒谷幼苗、摧枯稻樁或綠肥作物后,灌水并施基肥漚田,待水層自然落干或排淺水后,將秧苗拋插或將精選種子直接播到田塊中。基于此,可以確定此項技術具有較高的應用性,但前提是應用在適合的區(qū)域。相對來說,對于此項技術應用區(qū)域的選擇并不是非常嚴格,但也要符合GB3095、GB15618的要求,選擇有機含量高且PH值在6.5~7.5的土壤。當然,通風透光、有機含量高、土層深厚的沙壤土最為適宜[2]。
2 主要技術
為了使水稻免耕栽培技術能夠在有機農業(yè)生產中充分發(fā)揮作用,在具體應用此項技術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
2.1 稻田整治
相對于普通水稻種植情況來說,利用水稻免耕栽培技術進行水稻種植,在具體進行水稻播種前,稻田當中生長的雜草種類必然多,且密度高、危害性大。為了避免雜草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應當在整治稻田之際,做好除草工作。也就是在晴天且稻田中有水的情況下,將濃度為12%的惡草靈乳油原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滴入稻田當中,并且保持稻田含水3天,如此來達到除草的目的。
2.2 育苗播種
為了實現(xiàn)水稻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在選擇水稻品種時應當盡量選擇矮桿、耐肥、抗倒伏的品種。在具體進行育苗播種時,先將水稻種子晾曬2~3天,之后選取色澤金黃、籽粒飽滿的種子,用惡敵5g加水浸種3~4d,進行殺菌處理。之后瀝水直接育苗,使種子長處嫩芽[3]。
2.3 直播或拋秧
利用水稻免耕栽培技術來進行水稻種植,通常采用直播或拋秧的方式。其中,采用直播方式,就是對平整的稻田進行開圍溝,之后每20m左后開一條橫溝,待橫溝開好后進行2.0~2.5m左右的豎溝,盡量保證溝深在18~20cm。在此基礎上將嫩芽露白種子直接播于大田。而拋秧通常是在晴天或陰天進行,即將帶有泥土的三葉或四葉秧苗栽插大田之中,同時做好排水露泥。
2.4 田間管理
2.4.1 水分管理
水稻生長的過程中其處于不同階段所需水分不同。為了使水稻能夠良好的生長,應當在田間管理的過程中注意做好水分管理,也就是在水稻秧苗定根成活后,此時秧苗的根系吸水能力較弱,且葉片極易失水干枯。對此,應當適度灌水提苗返青,減少死苗,一般水深3.0~4.0 cm為佳。在分蘗期,為使水稻良好生長,應當將水深保持在1.5cm左右,從而調節(jié)土壤中的水、肥、氣、熱平衡,如此可以促進水稻分解和吸收土壤養(yǎng)分,同時還能保證水稻基部得到充足的光照。稻穗期,是水稻最需要水的時期,應當將稻田水深設置為3.0cm,如此可以減少穎花退化、穗短、粒少、空殼等情況發(fā)生。在抽穗揚花期,因水稻葉片已經停止生長,且穎花發(fā)育已經完成,可以適當?shù)臏p少水量,使根系有活力[4]。
2.4.2 肥水管理
對于肥水的管理,通常是在秧苗拋插之后的5~7天,按照2:1:3的原則進行氮肥、磷肥、鉀肥的施加;而在植株3葉期,應當注意施加適量的氮肥、氯化鉀,以此來促進水稻快速生長;在植株6葉期,依舊注意施加適量的氯化鉀、氮肥;而在主穗幼穗分化期,則需要施加氮肥、氯化鉀及復合肥;而在后期為了保證飽粒增加質量,不施加肥料。
2.4.3 病蟲害的防治
通過對以往水稻種植經驗的總結,確定水稻種植的過程中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害,導致水稻植株生長不佳。為了在利用水稻免耕栽培技術進行水稻種植的過程中使水稻受到病蟲害的侵害,應當注意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因水稻主要害蟲為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水稻螟蟲等,所以在防治害蟲的過程中,應當明確害蟲的高發(fā)期,加強對水稻的管理與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有病蟲害發(fā)生的跡象,及時利用吡蚜酮、異丙威、噻嗪酮、烯啶蟲胺等農藥進行防治,避免大面積的水稻受到害蟲的迫害。在防治病害的過程中,應當明確高發(fā)病害,如紋枯病、稻瘟病、細條病、稻曲病等,進而采取適合防治措施加以防治。
3 結束語
發(fā)展有機農業(yè)生產運用水稻免耕栽培技術是一項節(jié)本增效、輕型易懂、增產增效且完全符合有機食品生產規(guī)程的一種生產模式,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和推廣意義。當然,要想使水稻免耕栽培技術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應當在利用此項技術進行水稻種植的過程中,注意選擇適宜的區(qū)域、做好稻田整治、育苗播種、直播或拋秧以及田間管理等工作,如此才能保證水稻良好的生長,最終收獲優(yōu)質高產的水稻,為人們提供有機大米。
參考文獻
[1] 趙巧玉,馮軍.水稻免耕栽培技術在有機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J].北京農業(yè),2015,(18):8-8,9.
[2] 趙淑敏.探究水稻免耕栽培技術在有機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J].新農村(黑龍江),2016,(16):56.
[3] 唐利忠,周文新,易鎮(zhèn)邪等.我國水稻免耕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16,30(3):335-342.
[4] 黎武生.水稻免耕栽培技術操作程序及直播栽培要點[J].安徽農學通報,2013,(24):43-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