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猛
[摘 要] 農廣校作為農民教育培訓的專業機構,是我國農業科技廣譜性培訓的主渠道,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主陣地,如何加強農廣校師資隊伍體系建設,以適應新形勢下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成為當前農廣校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目標和對象 師資隊伍建設 展望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293-01
1 明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標和對象
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是科技,關鍵是人才,基礎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質、職業技能與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不同于傳統意義的農民,也不是泛指一般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農民,而是特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從對象上看,主要包括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等生產經營人才、農業產業工人、農業雇員等專業技能型人才,農村信息員、農村經紀人、農機手、統防統治植保員、動物防疫員等社會服務型人才。
2 農廣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2.1 學校建設是農廣校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肅寧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科級事業單位,加掛肅寧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牌子。中級、副高級職稱多人,具備教育培訓的基本條件。
2.2 師資隊伍建設是農廣校提高教育培訓質量的關鍵因素
肅寧縣農廣校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2.2.1 建立“雙師型”專兼職師資隊伍
從全區選聘一批熱愛農民教育培訓,長期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具有較高專業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技師,建立了一支26人的專兼結合的“雙師型”職師資隊伍。
2.2.2 加強對專兼職教師的培訓
現有專兼職教師由于長期沒有接受系統培訓的機會,知識能力不能適應培育新型農民的需求。為此,肅寧縣農廣校不斷完善師資培訓生制度,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參加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知識技能和教育教學能力,一是開展專業知識更新培訓,傳授近年來本專業、本學科最新的發展動態、新技術、新知識,更新教師的專業知識;二是開展多媒體教學應用能力培訓,提高教師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授課能力;三是通過安排教師深入田間地頭,到第一線工作,以接觸實際來豐富實踐經驗;四是通過組織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課件試講活動,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授課能力,還可以不斷補充完善授課老師的課件,使其更適合給農民培訓。
2.2.3 “請進來”充實提升師資力量
在現有專兼職教師隊伍基礎上,肅寧縣農廣校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要,從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等單位選聘專家教授,并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民技師、農村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兼職教師,來充實教師隊伍,提升師資力量。組建優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庫。
2.3 條件建設是農廣校開展教育培訓工作的有力支撐
2.3.1 基礎設施建設
肅寧縣農廣校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支持,加大基本建設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實設施設備,改善農民教育培訓條件。目前擁有辦公室6間、教室9間、課桌、椅150套、衛星地面接收儀一套、農業科技入產直通車1輛、電腦、投影儀、投影屏幕布、音箱、打印機等教學設備齊全,基本滿足下鄉培訓的需求。
2.3.2 教學多媒體資源建設
肅寧縣農廣校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央校和省校開發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農民教育培訓教學媒體資源,一方面緊密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和農民需求,組織教師編寫教材及開發制作視頻音像資料,以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3.3 實訓基地建設
肅寧縣農廣校依托產業基地、農民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共建立教學實訓基地4個,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和學以致用的平臺。在實訓基地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使受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2.4 機制建設是農廣校提高教育培訓實效的有力保證
2.4.1 辦學模式
肅寧縣農廣校創新培訓形式,采取“學校+合作社”、“學校+企業”等培訓模式,推動培訓與產業結合。注重優先培訓農業生產企業主和員工、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社員等,使他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中的“領頭羊”。然后再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發展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型職業農民。
2.4.2 教學內容
根據農民不同層次需求,有針對性地安排培訓內容,開展培訓。有意識地針對農業生產和農民需求,廣泛開展大眾化普及性培訓。充分利用電視、互聯網等多媒體手段,將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以及黨的強農富民政策送進千家萬戶、送到田間地頭。依托農民培訓項目,以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技術,以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對廣大青壯年農民免費開展較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獲得培訓證書。
2.4.3 教學手段
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農業教育培訓,如傳統的講解、利用多媒體培訓、田間地頭現場講解、參觀交流學習、經驗交流座談會等。
2.4.4 教學方法
肅寧縣農廣校大力推進科技下鄉,把培訓班辦到合作社、辦到鄉村、辦到田間地頭。將培訓與農時季節、生產環節、關鍵技術緊密結合,讓農民就地就近“干中學、學中干”。在培訓方式上,除了課堂講授,更多采用農民更喜歡的現場培訓、專家一對一指導等方式,將集中授課與分散自學、經驗交流與現場觀摩、現場指導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等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
2.4.5 培訓質量
肅寧縣農廣校始終堅持把農民是否需要、農民是否接受、農民是否滿意,作為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培訓效果好不好、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圍繞提高質量和效果,建立培訓監督機制,實施班級管理,組織培訓考核,進行跟蹤調查及后續服務,規范建立培訓檔案,使越來越多的務農大戶、各農企業家經常到農廣校聯系,了解新知識,在生產季節積極要求培訓。目前在肅寧縣農村,要求聽講的人多了,積極轉移承包地的多了,以前的荒地少了,進城又返鄉種地的農民漸漸地又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