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營 李秀梅 何新元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西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院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等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推動我院外語學科建設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對策,以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服務社會。
關鍵詞:外語學科;專業建設;復合型;模式
1.概論
1.1西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概況
西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開辦了英語、法語、泰語、越南語、漢語國際教育和商務英語六個專業(合計在校生963人),同時還承擔全校研究生、本科生、繼續教育學生的外語教學工作,常年開設英語、法語、泰語、越南語、日語、德語、韓語和對外漢語等八種語言課程。
外國語學院現有教職1288人,其中高級職稱17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具有碩士(含在讀)以上學位的教職工86人,占教職工總人數的97.7%。多位教師曾赴英國、美國、德國、荷蘭、日本、泰國、越南等國家進行學習訪問與文化交流。每年從美國、英國、泰國、越南等國家聘請外籍專家和教師承擔部分教學工作。
1.2學科建設及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對任何類型的高等院校都至關重要。專業建設的內容涵蓋師資隊伍的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工作條件。專業建設的中心內容是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科學研究都應該為人才培養服務。培養怎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是高校關注的問題。而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模式正在進行著相應的變化與調整,因為語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進行學科規劃、學科建設,也間接決定著專業建設的信度和效度,最終對人才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3復合型外語人才
復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懂專業懂外語,又具創新精神的人才。在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這類人才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
此外,隨著高校發展規模擴張,各級各類高校外語院系激增,但與之相對應的人才培養問題的嚴峻性卻日益凸顯,諸如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絕大多數院校是簡單的同類復制,所培養的學生缺乏市場需求針對性和個性化優勢。為此,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外語專業面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外語專業必須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筆者文章中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界定如下:①除本專業外能掌握其他1~2門外語(如:英語專業同學,同時熟練掌握運用法語、泰語等);②除本專業外,能參加第二學位學習,或考取其他專業職業資格證書(如英語專業同學,選修會計或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
2.存在問題
2.1外語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1.1師資隊伍現狀令人堪憂
學院師資存在如下問題和不足:①教職工職稱普遍偏低,尤其35周歲以下年輕教師,副高及以上職稱為零,還有數十人為助教職稱;②教職工學歷函待提高:專業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國內外語類博士點很少,現就讀外語類專業博士6人,在讀其他專業博士4人,比例偏小;③個別專業學科帶頭人職稱偏低、師資不足,這是其他外語教學院部存在的共性問題,諸如越南語專業,專業負責人為講師職稱,全職專任教師僅5人。
2.1.2弱勢學科缺乏話語權
目前,學校設有林學院、園林學院、機械與交通學院、材料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等18個教學單位,學科涵蓋農、理、工、文、法、管、教等。
雖定位是綜合性大學,但在實際運作中存在重理工農林,輕文法管教的現象,表現在:①經費投入和使用的明顯傾向:除全校統籌到各個學院的經費外,在科研、教學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明顯林學院、園林學院等占有優勢;②科研課題項目:農林、理工科的課題申報長期處于優勢地位,甚至文科類課題不被推薦出校;③職稱申報方面:優勢學科不管名額緊張與否,都有相應名額,尤其在副高及以上職稱的評聘上問題更加凸顯,截至2016年9月,我院有正高2人(1人為今年剛獲推薦)。
2.1.3學科建設目標未凸顯學校學科特色
我院學科及專業建設,一直秉承:“立足于學校林學、經貿、生態、環保等方面的優勢,以‘重基礎、寬口徑、強實踐、出特色為辦學方針,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既精通外語又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但現實情況卻是:①師資隊伍現狀限制著目標的實現,因為我院90%以上的教職工專業背景單一;②大部分教職員工僅滿足于完成相關教學任務,不積極進行科研或成果轉化。
2.2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2.1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細細研讀每個專業的2012版培養方案,會發現存在有如下問題或不足:①個別課程設置無意義:筆者以英語專業為例,開設的專業選修課《文科物理》,對學生的專業發展、思維訓練等意義不大;②個別課程入門門檻高:如商務英語專業的《經濟學》這門課程,對未接觸過經濟或財務管理的學生難度過大,且課時限制無法系統學習全部內容;③學生綜合素養、能力提升相關課程開設不夠:針對學生適應社會、禮儀禮貌、心理疏導等方面的課程未開設或內容少。
2.2.2學生綜合素養表現滯后
大學,作為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一個階段,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禮儀禮貌、道德規范、為人處世等也同等重要。筆者自2014年起持續關注我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用人單位反饋情況。得到較多反饋是學生的應變、抗壓、團隊意識存在一定問題,這亦是高校畢業生的共性問題。但在國內經濟趨于穩定,積極拓展國外市場的背景下,筆者認為外語類專業畢業生將會大有作為,故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更加重要。
2.2.3學生實踐實操經驗缺乏
此外,反饋最多的:“是學生的專業理論素質過硬,但實際操作、實踐能力相對匱乏”:①從事翻譯類工作:能遵循“信達雅”的理論,但不了解專業領域,不能準確翻譯成文,對于常用翻譯軟件如Trados了解不夠或不會操作等;②從事教學類工作:了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的專業知識,但在板書、課堂氣氛調動、應變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很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效果較差;③從事其他文秘類工作:不能正確運用公文格式進行公文撰寫,傳真機、打印機、復印件操作不熟練,Office運用不熟悉等。
2.2.4學生就業觀念滯后
受傳統就業觀影響,很多畢業生還在謀求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所謂的金飯碗,我院近三年的畢業生有15%左右在嘗試進入這些領域。另外,要求工作必須和專業相關、不愿出省或出國就業。基于此,筆者認為應該積極引導,轉變學生狹隘的就業觀念,在創新創業、出省出國就業、拓寬就業領域和視域上有切身可行的策略。
3.應對策略
3.1學科專業系統化策略
3.1.1多措并舉,努力改觀師資隊伍現狀
強化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雙師型”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外語教師,應抓住時機,主動聯系外貿、外事、培訓機構及政府管理部門等進行鍛煉,開闊視野,強化實踐應用能力;作為學校及學院應有計劃地選派年輕教師下單位鍛煉,了解外界的需求。
利用國家相關政策,抓住好外語類專業優勢。目前,我校和20余個國家有著合作和交流,同時云南省教育廳每年都有公派留學項目,筆者認為教師應有意識尋求國內外培訓或訪學、學歷提升的機會。
3.1.2轉變思想,積極實現教學及科研良性均衡發展
筆者認為,所有外院教職員工都應打破“外語是基礎學科,只能授課”的思想桎梏。在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學校改革方案的指引下積極開拓,努力平衡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外語學科辦學應該以教學科研均衡發展的教師為主體。筆者認為,一方面要集大家之力,積極申報各類教研、教改、思政、教學質量等項目;同時,要發揮外語優勢,加入一些自然科學類項目組中。
3.1.3大膽創新,著力構建學校、專業及課程建設系統
學科是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進行劃分的,屬于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專業領域所需要的知識結構的設定需要專業所依托的相關學科去構建。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沒有學科建設的支撐,專業就難以得到確立和發展。基于此,筆者認為在專業所設置的課程中,除語言專業知識類外,技能類課程及其他綜合素質提升課程也應該加以重視。
筆者呼吁學校相關部門協調加強學科、學院間合作互助,根據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增設或開發一批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如林業英語、病蟲害英語、環境保護英語、生態旅游英語等,努力形成我院自己的專業特色和專業方向,打造和其他院校不一樣的外語人才培養機制。
3.2人才培養模式的復合化策略
3.2.1開展校企合作,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
學校學科建設、專業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在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標志在于社會、企業對學生的認可程度。從社會、企業角度來看,要的是能夠帶來效益的人,因此如何縮短學生適應社會的時間、提升學生和社會的匹配度、工作崗位上發展要認真思考。
以我院法語專業為例,該專業自2014年起有畢業生,連續三年的就業率實現了100%,成功的原因在于和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學校和德誠國際集團(香港)有限公司進行深度合作,按照對方需求法語+車輛工程或會計的人才需求進行訂單式培養,實現了學院和企業的雙贏。筆者認為在這一方面應該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的高素質人才。
3.2.2依托學校資源,積極需求學科間融合、全面推動學科綜合化的學科建設
高校在辦學指導思想上正在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教學上由單一學科型的教學轉化為以某一學科為核心、多學科參與的教學。傳統高校外語學科的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和人才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外語教學的學科改革已是當務之急。
筆者認為綜合化的外語學科建設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以我院學生為例,應該著力打造:①母語外,掌握兩門以上外語;②外語專業+其他專業;③外語專業+其他專業資格證書;④外語+出國就業,留學相關培訓等四種模式。這樣的復合型無疑是適應時代需求、培養有用A2-的有效途徑。
3.2.3有效開拓課程復合化、職業化
如前文所述,我院在進行課程融合過程中出現困難和瓶頸,但筆者認為增設或加大相關課程是必須的。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①刪減缺乏實用性的課程,增添跨專業、跨學科且有實際運用意義的課程;②聘請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相關教授專家開展相關課程的講授,拓寬視域;③加大職業生涯規劃、出國就業求職、人際交往、禮儀等相關課程投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4.結論及討論
外語學科的專業建設在新的形式下已具有新的內涵,具體表現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以及課程設置方面。學院應該立足學校實際,樹立與時俱進的專業建設觀,積極探究順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唯有這樣,才能使得外語學科建設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的人才,才能使得外語學科、專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