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
摘要: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形態,已經成為21世紀一股新的席卷世界的浪潮,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制作必然受到這個媒介語境的影響。中國獨立紀錄片出現了一些新的景觀,如制作人群多元化、題材選擇多樣化、資金籌措多渠道化以及審美理性寫意化等,這些都是新媒體時代媒介環境的獨特產物。
關鍵詞:影視藝術 新媒體 中國獨立紀錄片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與這個時代政治經濟環境相契合的媒介環境,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形態,新媒體的出現是21世紀的時代產物。在這樣一個多元開放的媒介環境之下,文化的傳播必然會受到影響,出現一些與以往不同的媒介文化景觀。中國獨立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制作上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形態和方式,包括制作人員、制作題材、資金籌措、審美傾向等方面都較之以往有了一些改觀。
創作主體多元化
由于新媒體本身具有開放性、互動性、豐富性、便捷性、多元共生性等媒介特性,極大地迎合了當今人們的碎片化需要,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進行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訴求的要求,已成為人們表達主體愿望的一個不二的選擇平臺。在這里,人們既是網絡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生產者、傳播者。市場資源共享的開放性,使得信息的細分更加充分、受眾群體更加多樣。
如今多元化的文化和科技環境下,人們表達的需求和欲望也是更為強烈。中國獨立紀錄片是相對于體制內的紀錄片而言更富有個體性的一種紀錄片形式,其中富有強烈的個體意識,給了創作主體一個充分自由表達的機會。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他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數碼設備進行拍攝,然后通過網絡新媒體這個平臺進行分享,表達自我,表達訴求。這里的視頻拍攝者沒有地區界限,沒有職業區分。大多都是非專業人員,他們有的是高校學生,有的是攝影愛好者,有的可能只是對于真實記錄有著情結的人,通過拍攝身邊一些真實的人與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
在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些普通人原創拍攝的視頻,在微博微信這些微平臺同樣也可以找到相關的視頻資源。可以看到,在這種新媒體媒介廣泛的影響下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制作隊伍在壯大。
在微博平臺上以“獨立紀錄片導演”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發現有很多新生的獨立紀錄片導演。相較于一些獨立紀錄片專業人員拍攝的影片來說,這些導演的創作作品,或許時間上較短,或許后期制作上質量稍有欠缺,在立意上也可能與中國專業獨立紀錄片導演所做的作品還有差距,但是,通過這個新媒體平臺,正是這些創作人員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壯大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創作隊伍,使得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發展走向一個更廣泛的領域。
題材選擇多樣化
從1990年中國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紀錄片《流浪北京》開始,中國獨立紀錄片幾乎全都是吳文光、段錦川、將樾等為代表的獨立紀錄片人所拍攝的關于其身邊的人與事。如《流浪北京》是吳文光拍攝其認識的幾個藝術家在北京生存的故事,楊麗娜的《老頭》、雎安奇的《北京的風很大》、焦波的《啞巴的正月》、張站慶的《活著一分鐘開心六十秒》等,都是自己生活經歷中所遇到、所感悟而創作的,主要是對社會的中下層普通老百姓或者是社會底層人群的記錄。
新媒體提供了一個共享的信息平臺,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遠離自己生活之外的邊遠地區的一些情況,這種信息的分享與互動,讓中國獨立紀錄片的題材選擇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創作主體的社會化、多元化使得紀錄片業態更加豐富多元,在題材和訴求上滿足了以往獨立紀錄片題材受限制的訴求。很多的紀錄片導演通過這個平臺搜集到拍攝的題材,從而給我們呈現了更加多樣化題材的獨立紀錄片。比如,2015年獲得歐洲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項的《三十二》,導演郭柯就是因為偶然在微博里看到了一篇“中國慰安婦生下一個日本孩子”的文章,被文章中老人的故事所觸動,從而開始了創作。
此外,獨立紀錄片創作者的多元化就必定能夠帶來題材的豐富性。在微博上所能夠找到的那些新生獨立紀錄片創作者,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創作方向,有的是以鄉村為主,有的是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拍攝剪輯而成。不同的主體,不同的視點、帶來不同的題材和不同的主題,這是新媒體下中國獨立紀錄片發展的新景觀。
資金籌措多渠道化
中國獨立紀錄片之所以相對獨立,不受外人的掌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全部都由導演自己籌資進行拍攝制作。沒有了出資人的限制,這些紀錄片的導演才能充分表現自己的意愿。但是這一點也正是束縛獨立紀錄片數量的羈絆,因為這種只有投入沒有回報的事情很難讓一個人永遠堅持去做。近些年,隨著中國獨立紀錄片影響的不斷擴大,資金的籌措渠道也在增多。
境內外資本的雙重選擇。目前中國獨立紀錄片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境內和境外兩個方面,境內主要有自籌資金、國內民間資本,也就是國內的一些投資企業如章明的《巫山云雨》,還有一種是與體制內合作,如將樾的《三峽》。其中,自籌資金可以說是大多數獨立紀錄片的資金籌措方式。
中國獨立紀錄片資金籌措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境外電影節的基金贊助,這是獨立紀錄片獲得資金最主要的一種方式。比較流行的是“預賣”,比如《老頭》以12萬法郎賣給法國的一家電視臺。
眾籌模式的悄然興起。眾籌模式,即通過互聯網向多人籌集資金并予以一定回報的方式。在我國,紀錄片行業已經有不少的紀錄片開始使用這種資金獲取方式,這些紀錄片項目對公眾展示創意,爭取社會關注和支持,進而眾籌所需要的資金。由導演范立欣執導的入圍第39屆多倫多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的《我就是我》就是利用眾籌啟動的紀錄片,另外,《我們快樂老去》《抗戰老兵》等都是眾籌的產物。不可否認,互聯網環境下產生的這種新的資金籌措方式正成為紀錄片創作的一種全新的具有無限潛力的融資方式。
審美理性寫意化
藝術生產是一種精神生產,藝術家的性格、氣質、稟賦、才能都會在其作品上有所映射。由于創作主體的多元化,獨立紀錄片創作者在生活閱歷、性格特征、職業特點等方面的千差萬別構成了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在如今更為開放的媒介環境中,獨立紀錄片在經營個人化風格的同時,得以自由地進行藝術表達的實驗性探索,突破與拓展著紀錄片的美學風格。
理性表達的探索。在初期的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創作中,由于創作人員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強烈的個人情感,在紀錄片的情感表達中偏向于一種個人化的感性表達,他們重在記錄那些邊緣抑或底層的人群,追求原始的粗糙與情感的悲苦。這種文本的傳達相對來說較為感性,這是那個時期中國獨立紀錄片獨有的風格面貌。
隨著新媒體環境的到來,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創作開始融入一些相對來說更加理性的表達,他們所追求的不再是純粹的拍攝底層人群,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種對于“人本”的尊重和對于社會性生存的思考探討和追尋人類共同的人生命題,紀錄片的主題風格開始展現一種全新的面貌。這種面貌在審美追求上更加理性化,不再偏激地運用邊緣來抵抗現實,而是深層而全面的看待這個世界。
寫意性的審美畫面。在畫面質量和表現上,他們開始更加注重寫意,開始借鑒一些電影的藝術手法來進行紀實性的拍攝,在其獨有的樸素真實富有深意的基礎之上,更加符合如今受眾的觀看口味。而新媒體平臺上越來越多針對獨立紀錄片的互動性交流,是促進這一情況的重要因素。獨立紀錄片的導演和愛好者在網絡上對紀錄片的各個方面進行探討,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一些建議,在這樣一個共同的努力下,使得中國獨立紀錄片呈現這樣一種全新的面貌。從2015年和2016年的獨立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理性和寫意。比如郭柯的《三十二》,金荻翔《花山道口》和危凱、陳燁的《雨水豐沛的季節》,鏡頭富有主觀性、畫面的構圖唯美,很多長的靜態鏡頭既能夠恰當地延續情緒,又能夠突出影片的新意,長而不乏味,帶來不一樣的觀影體驗。而薛鑒羌導演的《一次等于沒有》更是以一種后現代的手法拍攝了導演自己生活的各個片段,在立意上新穎獨特,有著這個時代的特征。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中國獨立紀錄片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但在新的媒介語境下中國獨立紀錄片創作所出現的新的特性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機遇遠遠超出挑戰,盡管媒介融合中難免有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平衡難題,但所有的前進都產生于探索之中。我們應該在認真明晰這些全新性質的基礎之上,充分把握利用媒介融合下的機遇,堅守獨立紀錄片的真諦,追尋藝術與商業的協調與平衡,爭取一個更大的空間,從而實現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大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欄目責編:吉 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