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旺華
摘要:職業院校專業教學的“學場”與“職場”有效融合有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實施“雙場合一”教學應以教改為抓手,深刻把握學場與職場融合的內涵;以專業建設為載體,加大學場與職場融合軟硬件建設;以學生終身發展能力為目標,突顯學場、職場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職業院校;專業教學;“學場”與“職場”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1C-0033-03
近2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教育教學課程改革也非常活躍,“學生主體、能力本位、行動導向、實踐主線”的課程理念得以確立,項目教學、理實一體等教學方法普遍被采用,大批職業學校的學生成為中國制造的骨干力量。目前,“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對職業院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雙場(學場和職場)合一”教學深入探究“學場和職場”有效融合,將有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現以機電專業為例,就實施“雙場合一”教學作一探討。
一、以教改為抓手,深刻把握學場與職場融合的內涵
(一)變革傳統教學思想是雙場融合的基礎
傳統的機電專業課《機械基礎》《機制工藝》等課程相對獨立,學生對機電專業發展認識只是知識片絮,枯燥抽象的學場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機電專業的認同性。有的學生片面認為機電專業就是數控或鉗工等,學生和教師認為就業是以后的事,淡漠了融入職場教育的重要性,或學場與職場互融教育的意識還不夠強。大部分機電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才能慢慢認識什么是機電專業,傳統的單學場教育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師生的自我發展。因此,學場與職場的融合首先是基于教學思想的改變,從內驅出發,師生雙方都要加強機電專業職場教育,并且深入理解職場與學場一定的關系,使學習的知識得以提高和遷移。
(二)教學模式創新是雙場融合的保障
傳統教育模式中的專業課程條塊分明,井然有序,相對獨立,是大眾化的,具有普遍性。現代教育模式提倡學徒制,項目化教學,課程融合在項目或模塊中,并具有擴散功能,學生小組合作,踴躍展示,要求教師限時講課,處處彰顯學生個性和主體地位,多樣化和交叉性的項目逐步完成了課程教學目標,完善了課程體系,體現了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促進了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提高。如圖1所示。
二、以專業建設為載體,加大學場與職場融合軟硬件建設
(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教材是兩場融合的前提
在堅持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培養目標一致、與教學時間安排一致、與職業能力要求一致的原則下,課程開發應結合地方產業需求,緊緊圍繞現代智能制造和機電專業群建設需要,有目的地對機電專業教材系統進行二次開發。以模塊或項目為教學單元,將專業知識有效整合在一起,模塊或項目由生活類到生產類,由簡單化到復雜化,由零件化到部件化,模塊或項目交叉,發揮模塊或項目課程的擴散功能,由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完成。如機電專業的項目課程設計,小到一個螺母的加工,中到油泵的加工,大到機器人的制作等,每個模塊或項目都包含了《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機制工藝》《金工實訓》《ATUOCAD制圖》等專業課知識和技能實訓,應將機電專業知識微系統化,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機電專業知識水平。
同時,機電項目課程的開發應緊緊與學生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密切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模仿教師開發的行業企業項目課程來開發相應的項目課程。如開發出的項目《螺母制作》課程,可以衍生為學生課程設計《C形墊片制作》。如此,學生的課程設計與開發的項目課程相對應,教、學、做的效果才能真正實現,使雙場融合教學源于企業的產品,又終止于服務企業,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也有利于實現“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的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二)教學場地改變和企業文化引進是雙場融合的基礎
雙場融合不僅僅是教學場地發生了變化,即車間搬進了學校、課堂放在了車間或學生到掛鉤企業、校外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學校實訓區更要貼合機電專業教材二次開發相對較大的項目產品的生產工藝要求。如《空調壓縮機轉子的生產》,這是一個零部件,主要制作工藝流程是剪板或剪裁→沖裁→壓鑄→車削外圓→拉削內孔→防銹熱處理,涉及的沖裁模和壓鑄模就可以編成若干個項目課程。因此,實訓區的設備布置應盡可能滿足《空調壓縮機轉子的生產》的工藝流程要求,讓學生直觀體驗到企業生產情景和設備安裝排布。學校實訓區應緊緊圍繞學校機電專業群特色、地方機電制造業特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布局。
同時要加強企業文化引進。如企業冠名班、班級5S管理的企業化制度,教室、實訓室的企業化的宣傳標語,企業化的班級建制,除了校服以外,規定學生定期著冠名企業或校外實訓基地的員工服,建立晨會制度等等。用企業文化熏陶影響學生,提高雙場融合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準職業人的成長,為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機電專業職業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教師職場內在素養的提升是雙場融合的關鍵
在雙場融合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要轉變,教師不但是教師,更是職場的師傅;學生不但是學生,更是職場的徒弟。教師和師傅的雙重身份決定了教師自身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即教師應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教師的專業素養,這決定雙場融合課堂教學的成敗。大部分專業教師從教后脫離了生產車間,或只是蜻蜓點水似的下企業鍛煉,在學校也可能是從事一門或兩門專業課教學,對專業發展情況的整體把握遠遠不夠。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應循環開展專業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不只局限于表面有證的“雙師型”教師,專業教師也要做到一專多能,應勝任所有專業課教學,學校應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循環任教各門專科課。如機電專業,按學年或課程課時總數安排專業教師任教《機械基礎》《車工工藝學》,下學年可安排《機制工藝》《鉗工實訓》。一個大循環后,專業教師的機電專業知識水平與能力就會不斷全面提升。學校還應拓寬教師來源的多元化渠道,聘請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來兼職,這樣才能真正將系統的專業知識和企業的專業技能融合在一起。
(四)評價體系的多元化與藝術化是雙場融合的活力
教學評價決定教學價值取向。目前職業院校存在終極性評價,只看成績、片面性評價,只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表面情況,個體評價忽視團隊合作能力與精神培養等不足。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讓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施教成為一個愉悅的過程,始終讓學生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應注重學生情感方面的評價,以成功教育挖掘學生的潛力,消除因機電專業枯燥抽象難懂給學生帶來的恐懼心理;雙場融合班級建制應更多采用企業里班小組制,評價單元由小組到個人,以團隊帶動個人,將競爭機制引入到團隊,從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團隊合作意識等多維度綜合評價,同時要引入企業或實訓基地第三方評價。如評好學生可變為由實習或冠名企業來評好員工;學分制可轉化為類似Q幣的虛擬薪水制,學生領取的薪水,可在學校教學資源中使用,也可以作為評優評先的依據之一,讓學生直面職場要求。
三、以學生終身發展能力為目標,突顯學場、職場的有機融合
在雙場融合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和專業職業素養的職業人同時,更應注意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是要加強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模仿項目課程來進行課程設計,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養成學習習慣。二是要加強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培養。職業教育教學應走出認為把企業的一套搬過來就是融合的誤區。因此,教學大綱的制定需要科學性、嚴密性和針對性,在進行項目課程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品德和素質的培養。三是要加強兩場融合教學中學生信息化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高效快速獲取專業信息的習慣和能力,以便獨立自主、持續地利用信息資源自我學習和提高。
(責任編輯:馮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