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優玄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的穩定就業和職業發展,也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和發展前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高低關鍵看兩點,一是培養的人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二是培養的人是否有競爭力。為使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本文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三方面給出了思考。
[關鍵詞]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4-0022-03
大眾化教育背景下,評價一所高等院校不僅看學生的數量,更應該看重學生的質量。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高低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關系到高校的未來發展,關系到學生的職業成就和人生幸福。提高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1]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發展沿革,既缺乏老牌大學的學科專業優勢,又不及職業院校直接對接行業、貼近市場的特點,如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是新建本科院校發展重點要考慮的問題。新建本科院校是“以本科教育為主面向區域經濟社會,以學科為依托,以應用型專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高層次應用性人才的新型院校。”[2]必要的理論學習、應用型、服務地方是這類院校的顯著特征。提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關鍵是如何培育人格健全的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一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衡量標準
(一)培養的人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1 適合崗位需求
我國高校通常將人才培養規格分成兩大類,即學術型(研究型)和應用型。潘晨光等認為:“從事揭示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研究人員稱為研究型人才,而將科學原理應用到社會實踐并轉化為產品的工作人員稱為應用型人才。”[3]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既注重一般的理論學習,又注重專業技能提高,是基礎性、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的多維互動。有學者指出應用型人才的5種特征:應用、實踐性;一專多能;創造性;可持續發展;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健全的心理品質特征。[4]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為了能在生產、管理、服務中做得更好,就必須學好專業知識并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既要有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還需具備知識、技術創新和知識、技術二次開發的能力,需要學生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強調理論、知識、方法、能力的協調發展。[5]
2 較高的人文素質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賁卦》“文明以止,人文也”。宋代程頤在《伊川易傳》卷二解釋“人文,人之道也”。《辭海》將“人文”界定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西方人文一詞為Humanitas,解釋為人性、教養,人的自我關懷。素質是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學習、實踐等塑造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品質特征。人文素質是指符合人類社會普遍愿望,由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等方面綜合形成的一個人內在的穩定特質,強調積極的人生追求、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據調查,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有待提升,被調查學生80%以上自認為缺乏“文化修養”,人文知識欠缺,知識結構不完整,學生文明和道德規范較弱。校車不給老師讓座、上課高峰老師擠不進電梯、見老師不打招呼等現象不再是個案,呈現出只顧自己、不考慮他人、過分強調自我,缺乏對他人的關懷和應有的尊重,還美其名曰人人平等,用行動捍衛自己的權利。大眾化背景下的大學教育,讓學生接受專業培養,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但“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只是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還要讓學生明白自己與家庭、他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明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這是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教學目標,也是人文素質要求的重點內容”[6]。
現代教育不只是傳承知識,更要注重育人,把學生培養成健康和諧、尊重關懷他人的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不僅僅是有用的機器或精致的功利主義者。如何使學生習得現代化的人格和修養,成為當代知識分子也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考量。新建本科院校人文環境的塑造、老師的言傳身教、課程的目的性開設、學生的人文踐行都是努力的方向和可行的選擇。
(二)培養的人有較強的競爭力
就業競爭力是指學生所具備的能力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供需雙方匹配度高的事實,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人文素質等。
1 培養特色人才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對高校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態勢,過去“千校一面”的人才供給模式不再被社會接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棋琴書畫樣樣精通也只能是美好的愿望,精專的特色人才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且更具現實可能性。培養特色人才,既符合學生精力和素質的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發展的法寶,體現著高校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培養特色人才,首先要樹立先進的辦學理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辦學理念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指引著學校的行動方向,是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培養人的方法論解答。所謂先進的辦學理念,是指根據本校的現狀和特點所凝練出的一種既適合學校發展,又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7]所有特色鮮明、辦學成績顯著的高校無不受先進辦學理念的指導。新建本科院校應當立足當地,既尊重本校傳統,發揮自身優勢,又與時俱進,努力滿足發展了的社會對人才的特色需求。其次,精細化的特色專業打造。專業學習是學生成為特色人才的重要途徑,依托重點學科和人才培養基地加強特色專業建設,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完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體系改革等方面努力,增強特色專業的辦學實力和水平,培養廣受社會認可和好評的專精人才。
2 學生具有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在某種環境與情景下,以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思維為核心,提出某種具有新穎性、獨特性、價值性產品的能力,這種產品可能是某種思維成果,如新理論、新概念、新方法,或是物化成果,如新發明、新技術、新工藝等。[8]創造力與創造性主體知識積累、個性品質、所處環境密切相關。
要增強學生創造力,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創造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潘懋元認為“發達而又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如多樣的知識內容、創造活力、探索進取精神,都能進一步激發教師及學生在教學活動實現創造的可能性”。[9]新建本科院校中,每年的科技文化藝術節和迎新年活動都吸引著大量學生參加,通過活動策劃、推進鍛煉了學生計劃、組織、協調、溝通、控制等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挑戰杯、各專業大賽等,開闊了視野,完善了知識結構并創造性的運用了知識。包容、民主、鼓勵創新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學生敢于追求、勇于探索的人格塑造。二是創新高校管理理念。首先,創新學生評價方式。為便于操作,新建本科院校對學生的學業評價基本采用“考試”這一傳統工具,且客觀題占比高,開放式的主觀題比較少,答案有嚴格標準的情況比較嚴重。基于這種應試模式,學生更多的是選擇死記硬背,不注意知識的遷移和運用,遏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其次,強調學生主體性。調查顯示,當教師在上課時出現失誤時,敢當堂指正的學生只占5.5%。[10]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質疑,不唯書,不畏權威。再次,開設創造力相關課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于1948年率先開設“創造力開發”課程。目前國內也有多所高校開設創造學原理、創新原理以及創新設計等類似課程,但新建本科學院由于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不足,此類課程鮮有開設。在創新創造成為主旋律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也應該積極行動,補齊短板,旨在啟發學生創造思維和創造精神。
3 學生職業穩定性
調查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畢業一年內換過工作的占52%,從業崗位時間呈現趨短的現實,崗位異動增加。崗位異動是指從一個單位換到另外一個單位,或在不同的單位從事不同的職業,而不包括同一單位的崗位輪換。要使新建本科院校學生能夠在某一領域有作為,關鍵是加強人才能力培養,正如通用前CEO杰克·韋爾奇所言“我不能保證我的員工一輩子在通用就業,但我能保證我的員工有就業一輩子的能力”。要保證學生職業穩定性,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就應加強以下三方面學習:一是掌握較扎實的理論基礎。理論是對人類活動較成熟、系統化的思想概括。理論基礎的學習是學生了解本學科本專業的前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理論素養,掌握本專業的前沿動態。扎實的理論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前提。二是優異的專業技能。專業技能是學生安身立命之本,是職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它是從業者職業素質能否勝任工作崗位的基本條件,是從事職業活動所必需的能力。現代教育不僅在于知,也在于行,要求“應知應會”,做到手腦合一。三是快速學習的能力。隨著現在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習得快速學習的能力成了21世紀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學會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在職業生涯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 提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國以才強,校以師興”,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提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質量的關鍵。師資隊伍建設可以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方式進行。“走出去”主要體現在:一是加強教師成長工程建設。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點較低,師資隊伍中碩士占比最高,通常50%以上,博士不到10%。加強“博士化工程”建設,引導碩士向博士學歷層次提升,積極發揮博士在學科建設、專業優化、科學研究等領域的引領作用,全面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水平。二是加強學術交流和培訓。新建本科院校多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專科或獨立的地方院校合并升格而成,多坐落于地級或縣級城市,相對于老牌大學的省會城市地理區位處于劣勢,信息相對閉塞。因此讓有需求的老師走出去參加學術交流和專業培訓,有利于開闊老師視野、了解學術前沿,掌握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啟發心智,更好服務學生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在“引進來”戰略中,關鍵是引進領軍人才。領軍人物既是標桿又是學科、專業行家,也是科研團隊的帶頭人,有利于團隊成員凝聚科研力量,帶領團隊成員在某一領域精耕細作,在當地、全國乃至更廣范圍形成影響力,既突破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科專業領域和科研方向凝練的瓶頸,又幫助了團隊成員的快速自我成長。
(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何謂人才培養模式?張士獻等認為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在培養過程中所采取的某種培養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結構框架和運行組織方式。包括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制度、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校園文化諸要素。[11]人才培養模式著重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怎么培養”的問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路徑,而應該與本校的學科專業背景和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聯系起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學科專業背景的先天不足,人才培養更應該立足當地,通過專業人才社會需求調研,深入了解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做好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符合當地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課程內容上,首先確定好專業核心課程,在此基礎上開設該專業需要的技能課和人文素質課。在教學方式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知識講授和傳承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空間需要拓展,方式也應該多樣化。針對“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校企聯辦或開展項目合作等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進單位、進現場、進一線就顯得尤其重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現實環境中既掌握了基本理論,又提升了操作技能,從而成為用人單位受歡迎的人才。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一個人的素質既與個人的努力相關,也離不開環境的熏陶。校園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共同創造、逐步形成和共同認可的校園精神、校園制度、校園行為、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種精神、制度、行為、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的總稱。[12]
1 營造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圍
營造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圍是現代大學和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兼容并蓄、開放包容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環境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師在教學管理過程中需要重視人格的平等,摒棄傳統師生等級觀念,在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尊重的人際關系,鼓勵教師和教師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更多地進行交流,不斷激發教師創造性研究的潛力,同時鼓勵學生自由地學習與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力,主動學習,主動研究。[13]
2 提升社團的組織管理水平
校園是學生成長的搖籃,社團活動對大學生能力提升和素質培養的作用不可小覷。首先,堅持社團多樣化。學生個體有著不同的需求,社團多樣化是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前提,文史哲、舞蹈、樂器演奏、繪畫、書法、攝影、動畫制作、陶藝、演講等社團一應俱全,讓學生擴大選擇范圍,陶冶情操,提升素養。其次,加強對社團的長期規劃和科學指導。學生對社團活動不關注、不參加,原因多半與社團活動形式雷同、活動流于形式,知識、技能提升效果不明顯,加強對社團的長期規劃和指導既有利于社團的發展壯大,更能為學生做好服務,提升學生能力。
三 結語
教育是系統工程,終極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有機會成為行家里手,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教育學生“做事”的本領和“做人”的規范,使培養的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而學生自身也成為有人格、幸福的人。
參考文獻
[1]申海龍.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樹立“五學
六教”意識[J].繼續教育研究,2012(11).
[2]毛志偉.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
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3]潘晨光,何強.人才培養體系:從“h”型到“H”型[J].職業
技術教育,2009(9).
[4]李娜,解建紅.應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養對策[J].河南師
范大學學報,2006(4).
[5][11]張士獻,李永平.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
究綜述[J].高教論壇,2010(10).
[6]劉燕.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與
反思[D].河南大學,2014.
[7]陳乃芳.特色人才培養的理念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
2005(2).
[8]楊井峰.大學生創造力培養課程設置研究[D].暨南大
學,2009.
[9]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1999.
[10][13]周新虎,剛志榮.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因素及培養途
徑分析[J].江蘇高教,2014(5).
[12]尹君.農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文素質教育[J].內蒙
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