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娟
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數量逐漸上升。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狀態呈現出非農就業比例降低的狀態,轉移到城市就業的比例提高,以鄉鎮企業吸收農村勞動力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式愈發被外出務工及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就業方式而取締,縣級城市與小城鎮吸收農村轉移勞動力具有較大的提高,農村勞動力呈現出跨省就業的形勢。這一轉移加快了我國城鄉經濟的發展,可是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因此必須認真進行分析與解決。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靈活;就業
引 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則為提升農民收入能力、減少城鄉差距的主要方式,是加快城鄉經濟繁榮及社會穩固的主要環節。我國農業人口較多,剩余勞動力較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較重,將農業結構進行協調,農業現代化、產業化乃至城市化建設為機會,加快城鄉的相互發展,完成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加快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成為我國一個長期并龐大的任務。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靈動就業問題的研究
1、社會保險缺乏,公共福利阻礙
雖然我國農民工數量龐大、貢獻較多,可城市在社會保險以及公共福利等層面對農民工依舊具有排斥的方面,農民工并不能真正融匯于城市生活當中,感受城市的社會保險與公共福利。社會資源在配置方面依舊不夠均勻、社會保險體制依舊不夠完善、公共福利在覆蓋上還不夠平等、農民工理念陳舊法律概念較薄等不同因素令農民工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具有較大的問題。
2、文化技能較低,教育培訓憂心
我國在勞動力資源方面極為豐富,可是農村與城鎮勞動力在受教育以及技能水平方面具有較大的差距,農民工的文化程度取決于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農民工的文化素質不但對農民工就業以及就業穩定性具有顯著影響,還成為農民工群體感受教育保障的主要表現,農民工群體接受教育的總體情況并不良好。
3、就業行業較為集中,勞動權益保護不足
近些年,諸多農村剩余勞動力朝著城鎮移動,可就業行業較為集中,大多為建筑業、制造業等,不但勞動強度較大,工作時間較長,并且薪資也較低。雖然農民工的勞動權益狀況逐步獲得改善,被雇主或單位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比例愈發降低,勞動報酬有所提高,可是依舊呈現出超時間勞動的情況,而且約有一半農民工沒有加班補貼,勞動合同簽署比例不到一半,勞動安全環境惡劣,職業病、工傷事故產生率較高[1]。
4、城鄉化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影響較大
近些年,城鎮化發展受阻,未能良好的與農業、農村良好發展,不但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以及靈活就業具有較大的影響,還會令鄉村愈發走向衰退,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將最易資本化的青壯勞動力帶進城市,將最難資本化的老弱婦幼遺留在農村。因為城鄉二元經濟的體制,農民較難在城市定居,進行城鄉兩地生活,將青壯年的黃金時間獻于城市,而把教育、培訓、生子、培養后代勞動力以及養老的成本留于農村,形成過于掠奪農村資源的狀況。
二、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的主要方法
1、探清基礎信息
我國扶貧部門應當在建檔立卡工作中,將查清貧困勞動力就業失業的責任擔負起來。對于沒有就業的人員應當了解就業想法以及就業服務所需,對已經就業的應當了解就業情況,并將農村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填寫清楚,組織專人進行審核并錄入。有效展現出行政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效果,將工作責任落實到人,信息不正確的應當再次進行摸查及錄入。將摸查方式給予創新,通過不同途徑進行信息排查工作,條件允許處可以透過選購服務的方式進行支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可以創建農村勞動力就業信息舞臺,令扶貧開發信息體系能夠銜接,對我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獲得在當地貧困勞動力信息給予支持。
2、促進就業地就近就業
所有地區均應積極研發就業崗位,開拓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的途徑。所有地區均應當用于支持貧困縣發展勞動產業,組建貧困勞動力進行居家就業及靈活就業。激勵農民工在當地就業、自主創業,進行農村電商以及鄉村旅游等項目,將所有創業扶持項目給予落實,積極給予創業服務。透過以工代賑的方法進行就業幫扶。
3、強化勞務協作
所有地區應當通過東西部對口合作體制與對口支援工作體系,進行省際勞務合作,并且需有效加快省內經濟發展地區與貧困縣進行勞務合作。貧困縣應當了解當地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所需,并積極進行支援。各地應當在企業自愿申報上挑選一些管理規范、社會責任感較強、崗位適宜的企業當做貧困勞動力進行就業,對勞動力進行定向招收。激勵人力資源服務體系、農村勞務經理人在市場主體進行有組織勞務輸出,依照制度提供就業創業補貼。激勵地方在跨省務工方面的農村人口提供交通補助。
4、強化技能培訓
所有地區應當將就業作為導向,以當地產業發展與企業用工所需作為核心,進行統籌培訓,積極組建勞動力參與勞動預備制、崗前、訂單乃至崗位技能提高方面的培訓上,提升培訓的有效性與目的性,并依照制度落實培訓補貼。對于就讀技工院校的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家庭學生,依照制度將學費進行免除、將助學金發放下去,并提供扶貧的小額貸款等,以便可以順利完成教育并進行就業。
5、清除農村勞動力就業政策鄙視,給予農村勞動力平等的勞動保障權利
改變城鄉二元社會經濟構造的管理,將農村勞動力的所有束縛給予清除,創建對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的制度極為有利。
非正規就業因為就業成本較低,極具效率,極為符合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個就業形式,政府需要為社會的所有部門給予公平的競爭環境,盡量將對非正規部門發展的政策完善極為有利,從而加快非正規部門工作機制的發展[2]。
結束語: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結構、經濟、收入獲得了有效的改善。并且,我們也需要了解到在農業以及農村發展中依舊具有諸多問題,尤其當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依舊較大,這也變成我國當前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如何良好的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以及就業問題,不但顯著影響到農村的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并且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固具有較大的關聯。
參考文獻:
[1]曲長祥,劉家旭.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土地流轉關聯性探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學版).2013.(04):32-36.
[2]何曉瓊,鐘祝.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及農民市民化困境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50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