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從梅+李影
[摘 要] 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目標。高校體育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采用“傳統課堂+在線課堂”教學模式,體育課程教學資源建設至關重要。基于此,分析了影響其建設的主客觀困境因素,并在制度、人員、設備、經費等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互聯網+”;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建設;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4-0102-02
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面融合、部分創新的階段性發展目標。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各級各類學校高度重視。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進行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在線課堂得到快速發展,也被學生廣泛接受,體育教學中“在線課堂”與“傳統課堂”并存的局面,改善了體育教學長期存在的“重實踐、輕理論”現象,讓學生更深刻感受到體育教育的“人文性”價值。在線課堂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現實中制作系統、豐富、逼真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對體育教師來說,又存在主客觀困境因素。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教師轉變觀念、主動謀劃創新,提高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建設優質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是進行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學校政策要大力支持,還要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提高教師自身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是信息化教學改革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一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及實踐路徑的改革
互聯網教育的本質是為有效實施教學和學習活動,師生在網絡和技術的支持下,在師生分離狀態下實行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MOOC、智慧教育、翻轉課堂等模式都是其中的一部分[1]。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及引起的改革,身處校園中的師生已深有感觸,如: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移動化帶來知識傳播的快捷、高效,移動終端實現學生碎片化學習需求,大數據讓教師更了解學生學習現狀與變化趨勢等。現實教學中,信息化教育生態課堂的構建與實施,就是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有力見證。高校體育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知識的傳授采用“在線課堂”與“傳統課堂”雙路徑模式,其實施路徑見下圖:
此模式融合“互聯網+”理念于傳統教學中,推動傳統體育課堂教學的開放與創新,實現知識的互聯與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公平地傳遞給每一個學生,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愿望,進而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體育教育育人效果。
二 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中面臨的困境
1 教師主動創新、謀劃精神不足
基于“互聯網+”背景下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的開放性特征,教師制作內容豐富、畫面逼真的數字化資源,供學生在線學習、分享,應該是實施信息化教育的基本保障。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1)資金限制。學校重視課程改革,但重點放在專業課方面,大力扶持專業精品課、重點實驗室建設,對于公共體育課,MOOCs建設專項資金不足,一定程度上調動不了教師的主動創新精神。(2)教師觀念存在無所謂、贊同兩種分歧。體育課程教學的實踐性、身體運動躬行的特性,讓部分老年教師認為“互聯網+”與體育課教學沒什么關系;另外一部分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通過微平臺與學生互動較多,分享教學過程的收獲,了解學生的心聲、需求,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感受到信息化教學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學生成長、成才的渴望,極力支持、贊同在線課堂的教學方式。(3)教師自身信息技術素質急待提高。在線課程的情境性、交互性、個性化等設計,費時費力,還需要具備較高的智慧計算技術,此技術對絕大多數體育教師來說,都比較缺乏、需急待提高;對于支持智慧學習環境的各種智慧終端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也是大多數體育教師急待提高的技術素質,這些是阻礙教師主動謀劃、主動發展的客觀因素。
2 教師教學任務重、精力不足
高校辦學規模雖不比擴招期增長明顯,但依然是連續小幅增長;按照師生比,應該招聘教師,擴大教師隊伍,才能滿足教學需求。在招聘新教師的過程中,由于地區差異、待遇差異、條件限制(需是博士研究生)等客觀因素影響,一些地方性普通高校不能及時招聘到需求的教師,是正常現象;再遇上女教師的產假期、少數教師人才流動等情況,教師的教學任務很重。教學之余,教科研任務也是教師需要常年投入精力、潛心研究的,這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投入信息化建設與教學改革的精力。至今,體育在線的微課程仍處于零星運用狀態,缺乏系統開發、設計,沒有常態化呈現在終端、正規走進課堂,較多的只是停留在師生、生生微平臺互動交流狀態。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是擺在體育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值得深思與研究。
三 建設策略
1 學校應從政策層面公平支持公共體育課程信息化建設
學校的視頻課程資源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在制度、人員、設備、經費上得到保障,才能制作出品質高、數量多的課程[2]。體育課程是學校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課程,在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的大環境下,體育課程運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系統、量大的網上教學資源,是課程建設發展的需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更是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求。學校在課程信息化建設、發展的決策上,置公共體育課程“邊緣化”,阻礙了體育課程的健康發展。所以,高校應在制度、人員、設備、經費上給予公平支持,確保公共體育課信息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2 加強校際、校內體育教學團隊建設,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目前,團隊建設在高校是一種常態化現象,如科研團隊、導師團隊、創業團隊等,體育教學團隊成立與建設也比較早,多以同一項目為依據組建團隊,如籃球教學團隊、田徑教學團隊等,慣例是開展術科鍛煉、研討,修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運動隊人才的選拔、培養等。隨著“互聯網+”理念的普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信息化教育理念廣為流傳,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更是一種迫切需求。基于體育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系統性、豐富性、制作的技術性等因素,需成立校際、校內聯合的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團隊,研討、制定課程資源建設計劃,分解、承擔建設任務,再系統性組合、共享,解決教學資源不足這一核心和關鍵問題,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3 學校、體育部門領導應協調規劃、做好師資培養與儲備工作
通過多渠道多方式,選拔教師隊伍中優秀人才、培養與儲備專項技能與特長的人才,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是學校、體育部門領導的職責,是教師職業素質發展需求。教學中教師的思想品德、精神風貌、學識才能、人文素質、言談舉止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激勵學生成長成才。面對即時網絡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等即時網絡應用的發展,“互聯網+”帶給教育全新的發展機遇,體育部門領導,應重視信息技術方面師資培養與儲備工作,制定計劃,鼓勵教師自學或參加到相關培訓中,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為信息化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為課堂教學創新做好準備。
總之,教育中應用技術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促進學習形態由低投入(利用技術強化教學)轉向高投入(利用技術創新學習),變革與創新技術支撐下的學習實踐[3]。“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化教育模式、智慧教學、智慧學習已成為主流的教育形態,高校體育教學實施在線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創新,在線課堂教學資源建設是滿足學生學習實踐的基本條件,是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完善高校公共體育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建設,卻面臨很多困境,資金、技術、觀念、教學科研任務重等主客觀因素,導致教師主動創新、主動謀劃精神不足、精力不足等現實問題。我們應理性面對、理性分析,呼喚學校多部門聯合重視,在制度、人員、設備、經費上給予公共體育課程信息化建設的保障;再通過教師個人努力、團隊合作等方式,建設系統、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把智慧課堂有效落實到實處,促進學習形態由低投入轉向高投入,實現體育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解繼麗.“互聯網+”引領教育改革新趨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5,30(2):85-88,108.
[2]龍春琳,王文宣.“三網一體”平臺下的視頻課程建設構想[J].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3(3):1-5.
[3]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