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中國日語教育的歷史與現實

2017-04-12 18:24:23程志燕
理論與現代化 2016年5期
關鍵詞:新中國國際化

程志燕

摘 要:發展日語教育對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中日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日語教育從初創到發展壯大,日語在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外國語,日語學習者的人數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日語教育的發展與日本的日語教育國際化戰略有著密切關系,得到了日本政府、教育機構、民間團體、友好人士的支持援助。對中國日語教育發展過程進行回顧與考察,或可總結一些經驗教訓,有助于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化,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關鍵詞: 新中國;日語教育;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6)05-0123-03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文明世代相傳的載體,是相互溝通理解的紐帶。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某種語言的傳播和受眾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國軟實力的重要指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日本,伴隨著其經濟大國地位的確立,日語教育國際化也在深入推廣之中,至今全世界已有13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日語教育。中國是開展日語教育的主要地區,目前學習日語的人數約占全世界學習日語總人數的四分之一。新中國日語教育的發展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有力推動了中日經貿文化交流。對中國日語教育的發展過程進行回顧與考察,或可總結一些經驗教訓,有助于發展漢語教育國際化,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二、新中國日語教育的發展歷程及成就

語言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播、形象認知、加強理解等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某種程度上說,日語教育的發展程度及日語學習者數量的增減也是中日關系的晴雨表。新中國的日語教育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與中日關系的變化密切相關。

近代日本在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為達到長期霸占與統治中國的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奴化教育,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在我國東北、華北等被占領地區推行日語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中日兩國尚處于敵對狀態,加上日本侵華戰爭造成的傷害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所以當時日語教育機構及學習日語的人少而又少。1949年,我國開設日語專業的高校只有北京大學和軍委工程學校(解放軍外語學院前身),學生僅限于外交部、文聯、對外文化委員會等政府機關選送的干部。1952年教育部在進行院系調整時將各東方語種的教育均集中于北京大學,成立了東語系,下設朝鮮語、日本語、蒙古語、越南語、緬甸語、暹羅語、印地語、印尼語、阿拉伯語、波斯語等十個專業[1]72。其中的日語專業在1956年之前只有精讀課,以文法、讀解為主,1957年時才開始將語言學與文學分開,開設了日本文學史課程。

1952年,在中國和日本民間貿易團體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和日本民間貿易團體的代表在北京共同簽署了中日間第一個民間貿易協議,開始恢復中日民間貿易交流。受對外貿易部的委托,1954年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現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設立了日語專業。此后,吉林大學也于1956年設立了日語教研室, 1958年,上海交通大學設置科技外語系日語教研室,黑龍江大學(1958年)也開辦了日語專業。上世紀60年代初,隨著對日語人才需求的增加,上海對外貿易學院(1960年)、上海外國語學院(1960年)、外交學院分院(1961年)、西安交通大學(1962年)、首都師范大學(1962年)等相繼開辦了日語專業,在高等院校中較早地開始了日語教育。

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在中國與東西方各國建立了更多外交經貿關系的大背景下,急需加強外語人才儲備,在周恩來總理的提議下,教育部從1961年開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西安、長春、天津、武漢、杭州、南京等城市開辦了外國語學校,其中大部分都開設了日語課程。1964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其中提出:“學校教育中確定英語為第一外語,大力調整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開設外語課的語種比例。學習英語的人數要大量增加,學習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和德語的人數也要適當增加。”《綱要》提出的措施主要有:“新建和擴建16所高等外語院校,擴大招生人數;補充和充實外語師資隊伍”。《綱要》還具體提出七年內共需補充外語教師23580人,其中日語1260人[1] 77-79。為了研究大學外語院系的教學改革問題,教育部于1965年6月22日至7月6日召開了專門會議,研討外語院系的教學工作,以便貫徹執行《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遺憾的是,這次會議的精神還未得到貫徹執行,“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十年浩劫給中國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破壞,學校里“停課鬧革命”,“不學ABC,照樣干革命”的口號流行,“外語無用”的思想泛溢。許多日語教師遭到批判,并被送去“改造”,包括日語教學在內的外語教育完全處于停滯狀態。

上世紀70年代,外語教育停滯的狀態有所改變。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重新回到國際舞臺,為適應國家對外語人才的需要,部分大學外語專業開始重新招生。1972年中日邦交實現正常化后,隨著兩國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日語人才提上高校外語教育日程。廣州外國語學院(1970年9月)、復旦大學(1970年11月)、山東大學(1971年3月)、山東師范大學(1972年2月)、福建師范大學(1972年2月)、武漢大學(1972年4月)、南開大學(1972年9月)、華東師范大學(1973年4月)、四川大學(1973年9月)、北京師范大學(1973年9月)、河北大學(1973年9月)、天津外國語學院(1973年9月)、東北師范大學(1974年9月)、西安外國語學院(1974年9月)、四川外國語學院(1974年9月)、哈爾濱師范大學(1975年12月)等大學的日語系都是這一時期設立的[2]。可以說中日邦交正常化使我國迎來第一次學習日語的熱潮。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進入了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斗的嶄新時代。在外語教育方面,教育部于1978年8月28日至9月10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外語教育座談會,會上提出《加強外語教育的幾點意見》①,《意見》規定了新的外語教育方針為:“千方百計地提高外語教育質量,切實抓好中、小學外語教育這個基礎,在辦好高等學校專業外語教育和公共外語教育的同時,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業余外語教育,努力使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其他專業人員掌握外語工具,為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多作貢獻。”[3]該方針受到外語教育界的廣泛歡迎,并得到認真的貫徹執行。同時,各級政府對外語教育也非常重視,下撥大量經費來發展外語教育事業,全國外語教育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及1978年10月23《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都為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開闊了廣泛的前景,也進一步推動了國內的日語學習熱。此時期的日語熱表現出兩大特征,第一個特征是開設日語專業的高校繼續增加,1983年已有專業日語在校生3591人,其中,高等師范院校日語專業在校生有588人。高校日語專業學生數量的增加反映出日語教育師資隊伍的成長,據統計,1983年高等外語院校的日語教師達到873人,高校公共日語教師有701人,全國中學日語教師約有近3千人[1]94-97。第二個特征是日語熱超出大學校園。據不完全統計,1982年5月,僅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濟南等五大城市就有近萬名中學生學習日語,中央和許多地方廣播電臺還開設了各種日語講座,同時,各種業余日語培訓班也紛紛成立。由于學習日語的人群不斷增加,從上世紀80年代起,日語在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外語。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對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躍。適應這種需要,外語教學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尤其是隨著中日經貿交流與日俱增,加大對專業日語人才的需求,開設日語專業的高校和日語專業學生驟增。據統計,到20世紀末期,在中國1064所普通全日制四年制本科高校(其中公立716所,二級獨立學院316所,純私立大學32所)和1200所三年制大專、高等職業學校中設有日語專業的共達580所[4]。除高等院校之外,還有大量民間的日語教育機構。總體說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日語學習者數量基本上是遞增趨勢,到2012年已經超過百萬人(見圖1),居世界第一位。

新中國日語教育的進步對推動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人才培養、促進經濟發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日語教育的發展是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標志。1983年時中國日語學習者的人數僅為8800人[1]94-97,此后不到30年的時間里,已經超過了百萬人,留學生規模空前壯大,這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就。日語教育的發展對于培養國際化人才,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意義極其深遠。中國在發展日語教育的同時,也為國際社會的教育和知識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其次,日語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中國經過30余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這與中國大力發展外語建設密不可分。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2013年對外貿易總額達到4.16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日本作為我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也是中國對外逆向投資的第二大國,在經濟發展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作為兩國交流的媒介亦發揮著重要作用。日語教育的發展,在吸引大批日本企業對中國投資的同時,也促進了就業。此外,中國對日接受留學生也成為大學重要財政來源之一。

再次,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為我國對外工作與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中國各高校的日語專業學科與日本各大學建立的長期學術交流合作,使中日學術界交流蓬勃發展。僅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就與日本近20所大學簽訂了校際交流協議和專項交流協議,教師和學生可根據協議進行學術交流和留學,通過接觸到日本國內各大學的教師和許許多多的日本人,從而向日本社會傳遞更多中國文化和信息,這種交流形成一個巨大的人際網絡,在增進中日兩國互相理解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及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此外,目前中國約16所高校中擁有日語專業博士點,對日研究方向之全面、研究水平之高均位于世界前列。其中天津外國語大學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對外翻譯研究人才培養項目更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培養了高水平人才。

在回顧新中國日語教育的發展歷程及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近年來的一些新變化。由于釣魚島問題、歷史認識問題等原因,使本就“政冷經熱”的兩國關系陷入了邦交正常化以來最為嚴峻、困難的境地,尤其是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核泄漏事件,使國人學習日語的熱情大受影響,赴日留學生驟減。同時,日本經濟低迷造成在華日企雇員的飽和、企業撤離等原因也使日語專業畢業生出現就業困難。從2011年開始,一些高校日語專業開始縮減招生,有些社會日語培訓機構或倒閉,或慘淡維持。這是當前日語教育中面臨的新問題。

三、新中國日語教育的發展與日語教育國際化

如上所述,中國日語教育的蓬勃發展是改革開放大潮帶來的成果,是中日經貿關系與文化交流走向深入的產物。同時,也應該看到,日本推進日語教育國際化也對中國的日語教育發揮了促進作用。

日本于上世紀60年代末成為經濟大國后,國際地位和影響日益提高。尤其是80年代中曾根康弘執政后,提出“戰后政治總決算”的口號和謀求成為“政治大國”、“國際國家”的發展目標,實施“文化大國”戰略,其中全力推進日語教育的國際化便是落實其文化大國戰略的重要舉措。中國是日本的重要貿易伙伴,中國的廣闊市場對日本企業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發展中國的日語教育是日語國際化的重要內容。日本政府、國際交流基金等機構、民間團體以及志愿者在發展中國的日語教育中做了許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日本政府積極推動日語教育國際化,在推廣日語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中,政府首腦及外務省、文部科學省等機構為中國的日語教育提供了大量援助。1979年12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訪華,在與當時的中國政府領導人進行會談時,基于青年交流與相互理解是日中友好的基礎這一理念,雙方決定聯合啟動“中國日語教師培訓班”(業內人士稱之為“大平班”)。1985年9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這是中國教育部與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為促進兩國的教育文化交流而創建的共同教育機構。1999年,小淵惠三首相訪華時,與中國政府達成無償援助協議,由日方出資8億日元,中國教育部配套300萬元人民幣建成日本學研究中心新樓[5] 319-320。該研究中心不僅致力于日語教師培訓及日語普及事業,培養了近700名碩士及博士研究生[6],還為中國的日語教學與研究做了大量基礎研究工作,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該項目作為ODA(政府開發援助)中最成功的項目之一受到中日兩國政府的高度評價。另一項中日兩國政府間的日語教育合作項目是1979年3月,根據中日兩國政府教育交流協議,在東北師范大學開辦了直屬于國家教育部的中國赴日本國留學生預備學校(又稱教育部出國留學人員培訓部),這是我國唯一一所由中、日兩國政府合辦、面向各級各類赴日留學預備人員進行短期日語強化教育的專門學校,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兩國政府間教育交流合作的最大項目。日本文部科學省每年選派高水平、富有教學經驗的專家團來校教學、工作。迄今已先后有500余名日本專家和教師來校任教、工作[7]。此外,日本文部科學省還通過駐中國大使館和日本各大學向中國留學生提供援助。30多年來,文部省獎學金幫助大量赴日留學生完成了學業。近10年來,文部省為許多高校(包括私立大學)提供獎學金使一些優秀學生在大學本科階段就能走出國門留學。

第二,以國際交流基金②為首的專門機構以及民間團體積極協助推廣日語教育。為了推動日語教育國際化及中國的日語教育,20世紀80年代,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多次組織教授巡講團來華進行為期數周的日語教師培訓。同時,在日本學成歸來的高學歷人才不斷充實日語專業的師資隊伍,他們還把日本各大學培養、研究的方法帶回國內,使日語研究生教育呈現出嶄新的局面[5]296。此外,日本海外青年協力隊等專門機構還向中國的大學等派遣日語教師,并通過技術合作活動,對中國的技術人員進行日語培訓。

民間交流的項目更多。日本神奈川縣、靜岡縣、長崎縣等教委已連續十多年派遣高中有經驗的教師赴中國各大學擔任日語教師;日本霞山會、學術振興會、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世川財團等團體堅持派遣著名學者赴中國高校作巡回演講,支持學者互訪和共同研究,資助中國高校的國際研討會、名著教材的出版,并在高校設立獎掖師生的獎教獎學金,接納中國留學生赴日本大學深造。這些活動有效促進了國內日語專業教師的教學研究,為促進我國的日語教育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5]320。

第三,開展校際交流與合作是推動日語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措施。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東北地區的一些高校便開始了與日本學校之間的校際交流,這種交流在雙方互惠互利的原則下蓬勃發展,范圍不斷擴大。校際交流項目一般包括師資交流、學生交流、圖書交流、信息技術交流等。近10年來,高校校際之間的交流又發展到“2+2”(中日大學各學習兩年)、“3+1”(中國大學三年,日本交流大學一年)、“4+2”(本科中國大學,碩士兩年日本大學)等本科生、碩士生培養的層面,北京、上海、大連等地的一些高校成班級建制地派遣中國學生赴日留學,互認學分,由中國大學和日本交流大學頒發共同文憑或雙學歷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在這樣的學習體制下,學生可以直接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專業學習,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中日兩國大學之間的交流還體現在眾多的文化交流方面,每年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日語演講比賽、作文比賽、戲劇表演比賽、本科生畢業論文及研究生論文比賽等。像由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和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共同舉辦的上海市大學生日語演講比賽始于1987年,至今已經舉辦了28屆,獲獎優秀學生均有短期赴日本參觀學習交流的機會。這樣的活動不僅推動了語言教學,同時,也是中日兩國間教育與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

總之,日本文部省以及眾多學校、機構、友好團體為高校日語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赴日研修、學習交流的機會,對我國日語人才的培養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日語教育取得的成就,與日語教育國際化有著直接的聯系。國內日語教育界將中日聯合辦學的“中國日語教師培訓班(大平班)”和“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比喻為中國日語教育事業和日本研究事業的“黃埔軍校”,足見其對中國日語教師隊伍建設及日語人才培養的重要影響。

四、近年中國日語教育的新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日語教育從初創到走向繁榮,師資隊伍從弱小到發展壯大,尤其是高校日語教學在經歷了一段快速發展之后,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這期間不僅培養了國家需要的大批外語人才,也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經驗。進入新世紀以來,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及教育改革的需要,面對社會對專業日語人才需求的變化和激烈的就業競爭,國內日語教育尤其是高校日語教育也在進行改革探索,近年來日語教育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第一,學習目的從單一到多元化。改革開放以來,受日本對華投資的影響,以到日本企業或中日合資企業就職為目的的學習者人數急速增長。然而近年來,隨著日本投資的減少、部分日企的撤出以及整個日企氛圍的低迷,使以就職日企為目的學習者不斷減少。根據國際交流基金的最新調查,中國學生學習日語的目的逐漸向多元化轉變,位于前五位的依次是:喜歡動漫等流行文化、將來的就業、對日語本身的興趣、赴日留學、對歷史文學感興趣(見圖2)。此外,為中日友好交流而學習者占比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受中日關系特殊歷史背景的影響,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中日關系陷入低谷,2012年以與日本的友好交流為目的的學習者較2009年明顯減少。

第二,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主體是高校學生。從上世紀60年代只有十幾所高校從事日語教育,到如今發展為580所高校開設日語專業,中國的日語教育可謂突飛猛進。眾多高校從事日語教育,為國內日語學習者提供了較多學習機會與良好的條件,因此,高校學生是國內日語學習人群的主體。根據國際交流基金2012年實施的最新調查,中國高校日語學習者占中國全部日語學習者的64.4%[8]160。由于日語教育與學歷教育結合起來,學習質量有保障,水平相對比較高,畢業以后可以直接從事中日文化交流及進入日企工作,適應了社會對日語人才的需求。近年來,高校專業日語教育的標準已從單一語言能力的培養轉變為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等綜合能力。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學習日語的同時,開始輔修英語、經濟管理、計算機等專業,使學生拓寬了就業渠道。一些高校還通過與日本高校合作辦學等途徑,使學生可以獲得中日雙學位。

第三,教育合作方式多樣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中國日語學習者的需要,網絡教育以其獨特的學習優勢在我國的日語教育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據國際交流基金的調查,我國在高校日語教育之外,還有353所社會教育機構,人數達到26.8萬人,社會教育機構日語學習者人數占全世界比例47.8%,居于首位。日語學習者的學習多樣化需求不容小覷。為了適應不同層次人群學習日語的需要,日語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斷探索新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例如,首家由社會力量創辦的專業的互聯網學習平臺滬江網校于2014年1月獲批成為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會員校,滬江網目前已有超過2億用戶,網下的滬江日語以其及時的日語資訊和豐富的學習內容被廣大日語學習者所應用。2016年3月,滬江網與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百度教育聯合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實用日本語鑒定考試(簡稱J.TEST)事務局以及上海外國語大學海外合作學院協辦的《中國互聯網教育藍皮書(2005-2014)》發布會暨“日語十年”高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標志著中國日語教育的方式邁出了新的一步。

第四,人才培養重點由量到質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被打破。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2013年10月,教育部新一屆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分委員會成立,并籌備制定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5年5月在天津召開了“中國大學日語專業國家標準制定國際研討會”,討論了今后日語專業國家質量標準的制定和專業的教學改革等內容,并強調在今后日語教育中“培養在世界舞臺上施展才能,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各高校也通過調整學分結構、課程設置改革、實施教學業績獎勵等方法進行教學改革。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教學改革,我國的日語教育與教學水平將會進一步提高。

誠然,盡管新中國日語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還存在以下有待改善問題:

首先,日語教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缺乏統一標準。目前,我國中學日語教師并沒有全國統一的教師資格認證,而是由各地區自行設定教師標準,一般要求為中等師范學校以上學歷。高校一般要求碩士以上學歷,近年來很多在日本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的歸國者成為日語教師。然而,由于大都沒有系統學習過日語教育專業,缺乏教學能力。而社會上的日語教育機構對日語教師的資質沒有一定要求,教學質量難于保證。此外,日語教師中外籍教師的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數字。2012年,中國高校共有11271名日語教師,其中以日語為母語的教師有1468名,僅占13%,而世界平均比例為25.9%[8]1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社會教育中以日語為母語的教師比例分別為2.9%、8.7%、19%,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日語教育存在地域間的發展不平衡。盡管全國有數百所高校開展日語教育,但較高水平的多是建立日語專業較早的學校,以及沿海和經濟開放地區的高校。這些學校師資雄厚,教學經驗豐富,信息發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多,眼界開闊,故學習效果明顯。而內地高校的日語專業不少匆忙成立,高水平師資有限,教學重讀寫輕聽說,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有限,從而存在“啞巴”日語現象。加上內地日資企業有限,加大了學生就業的難度,故影響到近年內地高校日語專業的招生。

再次,存在教材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還有注重語言教學,對日本文化社會信息的介紹偏少的傾向。

結 語

新中國的日語教育經過60余年的發展,不論在學習人數、規模還是日語能力培養上,都居世界各國前列。中國發展日語教育對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對日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語言與經濟密不可分。二戰后,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高,日語成為世界第六大語言,全世界學習日語的人數不斷增多,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日語以其特有的漢字圈文化優勢向中國傳播著各種科技和文化信息,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國開展日語教育也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和手段。

經過30年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政治大國和經濟大國,而如何實現向“強國”發展的目標,文化大國建設勢在必行。推廣漢語教育的國際化是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原日本駐華使館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井出敬二曾談到日語教育中重要性:“學習日語、訪問過日本、同日本有交往的中國人與沒有這些經歷的中國人相比,對日本更有親近感。”[9]155我們可以借用這樣的認識來推動中國實現漢語教育的國際化,即學習漢語、訪問過中國、同中國有交往的外國人與沒有這些經歷的外國人相比,對中國更有親近感。在日本實施的日語教育國際化戰略中,中國是日語教育效果最顯著的國家,我國推廣日語教育歷程中的一些有益的做法或可為漢語教育國際化提供借鑒。如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進行漢語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漢語教育的學歷教育,可有效提高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及學習質量;在主要國家與地區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像當年“大平班”那樣的漢語教師培訓班,培養母語非漢語的本土漢語教師,使其成為當地漢語教師的主體,可收長久而有效之利;擴大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吸收更多外國青少年來華留學等等。只要政府、大學、民間團體及有志于漢語教育國際化的個人能夠通力合作,漢語教育的國際化就一定能夠不斷向前推進。

注釋:

①1979年3月,教育部將《加強外語教育的幾點意見》印發各省、市、自治區文教辦、高教局、教育局、各直屬院校。

②日本國際交流基金(Japan Foundation)是外務省下轄的文化推廣組織,成立于1972年,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海外事務所,主要負責日本文化藝術交流、日語教育等。

參考文獻:

[1]付克.中國外語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2]木村宗男編集.講座日語和日語教育:第15卷[M].東京:明治書院,1991:390-391.

[3]教育部關于印發《加強外語教育的幾點意見》的通知[EB/OL].[2016-01-08].http://www.51wf.com/law/1195021.html.

[4]戴煒棟,胡文仲.中國外語教育發展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39.

[5]戴煒棟.高校外語專業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6]徐一平,曹大峰.中日教育合作實踐與成效研究——以“大平班”和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為例[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9.

[7]中國赴日本國留學生預備校[EB/OL].[2015-12-25].http://www5.nenu.edu.cn/webC/jlhz/lryx.html.

[8]國際交流基金.海外日語教育現狀——2012年度日語教育機構調查[M].東京:黑潮出版社,2013.

[9]金子將史主編.公共外交“輿論時代”的外交戰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55.

猜你喜歡
新中國國際化
聚焦港口國際化
金橋(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中國外匯(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風電巨頭的艱難國際化
能源(2017年8期)2017-10-18 00:47:50
還原真實
東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2:51:22
加拿大承認新中國問題探析(1949~1950)
美媒:“新中國”的贏家與輸家
環球時報(2016-08-30)2016-08-30 06:42:02
直銷企業國際化并不難
新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流動
新中國民族教育發展道路的探索
科教導刊(2016年9期)2016-04-21 01:36: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99伊人精品|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性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亚洲欧洲综合|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在线欧美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区| 97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国产微拍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色网站|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色综合天天操|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国产精选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午夜福利网址|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色噜噜综合网|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国产在线专区|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99re免费视频|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久|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天堂成人av|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九色91在线视频| 综合久久五月天|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