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芝
摘要:幼兒教育階段作為教育行業重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幼兒教育階段是進行德育滲透的關鍵時期,是培養幼兒養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黃金時代。從當前幼兒教育發展趨勢來看,農村幼兒教育與城市幼兒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必須采取有效的方式對農村幼兒教育進行德育滲透,農村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性格比較孤獨。因此,農村幼兒園對幼兒的品德教育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適當的拓展農村幼兒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幼兒以后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對幼兒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師要注重幼兒的德、智、德、美的全面發展,將德育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正確引導幼兒進行德育學習,從而帶動農村幼兒教學質量的全面發展。本文對當前農村幼兒教育中德育滲透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合理分析,并提出了對農村幼兒教育進行德育滲透的方式策略進行了觀點論述。
關鍵詞:農村幼兒;教育模式;德育教育;發展現狀;具體分析
一、當前農村幼兒教育中德育滲透的發展現狀
幼兒教師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引導作用,也是教育機構中的核心部分,從幼兒時期就注重幼兒的多樣性發展是十分關鍵的,根據幼兒的個性特征適當的進行德育滲透,有利于培養幼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中都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幼兒教師要將德育知識與實際案例相互結合,幫助幼兒更深層次的理解德育所包含的細節內容。但是當前農村幼兒教育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滲透還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德育細節的滲透容易被遺忘。
在農村幼兒教學中會經常有不文明都現場發生,完全忽略了幼兒德育的基本內涵。比如說在農村幼兒教室中,大家正在認真的學習課程內容,這時就有以為幼兒沒有考慮大量的感受,發生呼喊:“老師,劉寧尿褲子了,臭死了。”結果教師也會斥責幼兒為什么不知道舉手示意去廁所,一臉嫌棄的樣子。其他幼兒見到這種現狀也會捂住鼻子:直接喊“臭死了,臭死了,幼兒只能走出教室門口,等待著老師幫助。
(二)家長眼中的幼兒德育。
每個家長對幼兒進行德育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生活中的實例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說有一天,當一群孩子正在做游戲時,有兩個孩子之間發生了一些沖突,動起了手,其中以為孩子的家長不但沒有制止,反而洋洋得意地說:“這社會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誰的拳頭大誰就是老大……”那位被欺負的家長聽了很不舒服,便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自己孩子說:“他搶你的玩具,你搶回來!他打你,你也打他!”豈料這位被欺負的孩子認真地對其爸爸說:“老師說了,好孩子不打架,他要玩具,就讓他玩一下吧。俗語說得好:“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整個幼兒階段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習慣的養成。因此,我們應抓住幼兒養成教育的這個關鍵期,設立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習慣的課題,使他們終身受益。
二、實現家庭、幼兒園德育教育的共同進步
幼兒園的教育與家庭教育對促進幼兒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同向同步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幼兒教師更新觀念,多與家長溝通交流,從而實現同向同步。這是時代的要求,是深化幼教改革的要求,更是做好德育工作的要求。為達到教育的一致,我們以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接送孩子時與家長交流;通過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召開專題會。這些交流幼兒教德育的方式主要是以教師介紹幼兒的情況為主,家長則以了解為主。然后,教師提出教育要求,家長只作為被動的配合者,這種“單向交流”不能充分調動家長教育的積極性,導致家園相互配合難有實效。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提高家長的參與性。提高家長的參與性,就是在幼兒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家長的參與意識,改變過去工作中存在的誤區,即改變單純強調讓家長配合、幫助幼兒園矯正幼兒的不良行為,把有缺點、毛病多的孩子推給家長的做法。現在,我們把過去的單向交流改為了雙向交流,增強了家長的參與感。如針對孩子打架的問題,教師可在家長園地“大家談”欄目中寫一寫有關“寶寶打人了,怎么辦”的小文章,引起家長對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思考。此外,還可以請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做得較好的家長在家長會上談體會,寫自己培養孩子的態度和經驗。這樣,家長就成為了主動的教育者,且家長們自己的經驗、方法也更容易在家長間溝通,他們心理上也更樂于接受。可見,家長的參與,是一種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是促使家長自覺地與幼兒園的教育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徑。
三、提高教師德育認識,正確引導學生
作為幼兒教師,要做好榜樣示范的作用,如果教師對德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不強,與幼兒園課題的教育不一致,沒有形成一體化教育,那么對幼兒品德的形成就不能起到積極的主導作用。教師應該比家長更善于發現幼兒品德發展的優勢,更善于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平。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提高教師的德育意識,提高教師的德育素質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園要在加強教師自身政治素質的同時,創設德育環境、德育氛圍、形成一種大的社會輿論,促使教師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對德育工作的緊迫感,把德育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來抓,從而使幼兒的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四、結語
總之,為了使幼兒的行為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幼兒教師應該積極利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遵循幼兒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形成的規律,在堅持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對幼兒進行良好道德行為培養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把德育有機地滲透到幼兒教育中去。
參考文獻:
[1]徐紅梅.淺析幼兒教育中德育教育滲透的有效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
[2]陳鳳.幼兒園開展德育教育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
[3]孫彥.農村留守幼兒德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探析[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03).
[4]周瑩.淺談幼兒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硅谷,2009,(14).
[5]聶勁松.農村幼兒教育課程目標與資源探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