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珺
摘要:小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其在接受小學階段的學習教育過程中,所一點點形成的必備的品質以及各種較為重要的能力,這些能力品格未來都能夠更好地促進個人在未來的終身發展,同時這也是順應未來社會發展所必須的因素。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學習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個人發展能力與品德修養的能力。我國在過去的很長一個階段所開展的教育模式基本都是屬于應試教育模式,所以學生所掌握的能力與培養的品格根本無法滿足未來發展的需求,這也是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非常刻不容緩的原因。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重點逐漸變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如何切實提高教學的質量,而這其實也是當前整個世界大部分國家在教育改革方面所關注并嘗試解決的核心問題。在小學美術方面,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首先應當先讓學生具備扎實的審美能力,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小學生在美術方面的自主創新,進而逐漸掌握核心素養之一的自主創新能力。所以本文嘗試通過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來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審美能力;小學生;美術教學;核心素養
一、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非常必要的
在新的教學規劃綱要中,明確的表示把“樹立科學的質量關,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作為未來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要求未來的教育需要嚴格按照“以人為本”的目標進行,并且明確表示了教育應當培養出怎樣的人。在中共的第十八大中,教育方面要求做到“立德樹人”。開展教育,其本質是為了能夠將民族的文化一代代傳承,能夠為國家持續的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這些人才能夠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求,屬于有用的人才。為了能夠滿足當前時代國家的需求,同時可以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等全面發展,從而可以在未來更加適應社會的變化與需求,所以“核心素養”一詞應運而生。所以當前作為小學教師,需要轉變已有的教育理念,按照社會的發展需求來教育學生,不再盲目注重以往的知識累積,而是把重心轉移到能力培養方面,通過進行各學科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成長成為一個較為全面的人才。
二、對核心素養的認識
在“核心素養”一詞提出之后,便有兩個問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第一個問題是,學生的核心素養究竟應當如何培養才好;第二個問題是核心素養中究竟應當把什么作為培養的重點?由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所以過去人們都認為,只有掌握了知識,就能夠在未來的考試、升學、工作和生活中無所不能、無往不利,只要掌握了知識,就能夠真正做到“學好數理化,不怕走天下”。但是這樣的思維只適應于過去的社會中,當前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社會發展速度日新月異,所以對于人才的需求標準在不斷地提高,而且因為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數據背景下導致各種知識、各種技術層出不窮,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比以往快了成千上萬倍,所以就目前而言,單純的“拼”知識已經不具備競爭力,還需要能夠掌握從知識的海洋自助獲取和升華知識的能力,這就涉及到了小學生所應當掌握的幾種基本的素養與能力的問題,例如興趣、探索、質疑、堅持和進取等等,這些都是小學生未來自主生活和步入社會所需要的極為重要的幾點,而且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單純的獲取知識遠遠比不上這些的重要性,而這些就是核心素養。
例如,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培養他對繪畫的興趣呢?想要實現這兩個目標,單純的依靠外在的經驗與做法是無法實現這兩個目標的,在這兩個目標背后,是如何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思想與智慧。小學生的繪畫,從一個門外漢的角度來看,無非是一些較為抽象的線條,一些對比較強的色彩。但是如果讓小學生以一種類似寫日記的方式,每天把他的經過或者是覺得最有意思的事情通過繪畫的方式畫下來,堅持每天一張或者更多,如果能堅持一兩年,那可能是因為覺得這是一個教師派發下來的任務,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但如果能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堅持,常人一定無法做到這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將自己所見、所聞和所感都轉換成線條和色彩,保存在紙上,這本身就是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反思,而且每天都在繪畫,即便是沒有他人的指引,這么多年后,在繪畫上也會自成一家,成為另一個“畢加索”也未嘗不能。這種單調卻又充滿趣味的行為,會逐漸的培養小學生對于繪畫的興趣,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小學生堅持的品格,這些都是核心素養中的一部分,核心素養方面的良好發展會在未來為學生提供數不盡的幫助。
三、需要保護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育思想的靈魂就是愛,同時這也是保護核心素養的根本。作為一名教師,應當懂得如何去愛護自己的學生,同時這也是保護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行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內心之間是相互連通的,互相之間的心靈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和學生應當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加深這種溝通的深度。在這種溝通環境下,重要的不再是知識與考試和師生關系,學生內心的感受才是最為重要的,這種感受中包含了對教師的敬仰和尊重,以及從教師身上所感受到的那種為人師長的感覺,這本身也可以歸類為人格魅力的一種。當前師生之間對于這種溝通并不看重,但是如果能夠很好地完成溝通,尤其是讓那些有此類需求的學生的內心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這種力量和溫暖,那么在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都是會起到非常大的幫助,這就是核心素養中“核心”二字的來源。
四、教師需要喚醒學生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主要是通過后天的培養和引導所形成的,但是很多情況下,小學生也許經過了很多的培養和引導,卻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素養,這主要是因為其腦中關于核心素養的意識沒有被喚醒,只有通過適當的方式,才能夠喚醒其核心素養。例如,對于那些表現的較為個性的小學生,其最為缺乏的并不是知識,臨近發展區內的一種內心的自我實現和超越才是其最為缺乏的。一直以來,學生群體中,都是以那些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作為領導和榜樣,但是學生自己卻從來沒認為自己會成功,更不會認為自己會成為群體中的領導者。所以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選擇合適的方式去喚醒其核心素養。
五、小學美術核心素養之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美術教學的大綱中,明確表示:“小學美術課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他對于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小學美術教學大綱在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上又表示:“小學美術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盡心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當前核心素養一直是教育界所關注的重點,但是在美術教育方面,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美術課與畫圖課之間都打著等號,美術教師都認為小學生的美術課其實就是畫圖課,而且在所進行的畫圖課,其內容基本都是在教授小學生的繪畫技法,所以所形成的結果就是,小學生可以滾瓜爛熟的背出各種繪畫技法及分類,但是卻不懂何為美,這就有種本末倒置的感覺了。所以在當前順應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我們需要在美術教育方面加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過去美術課的教學方法和目的進行更新。
(一)首先是需要通過培養小學生在美術方面的興趣來培養其發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所有課程的設置,其結果除了培養學生的能力、興趣,就是幫助學生掌握各種知識,而作為美術課,其成功的標準就是培養學生對于美術方面各種知識的興趣,只有對美術相關的知識等表現出足夠的好奇與熱情,存在著積極地情感,才能夠對美術表現出積極地興趣。而好奇則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只有先有了好奇的心理活動,才可能會產生興趣,而學生只有對其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其中去。作為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對美術的濃厚的興趣,這樣會使得課堂的氛圍更加的活躍。在小學教育階段,絕不可以對小學生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向其灌輸知識,而是需要借助一些能夠吸引小學生的興趣的資料,讓小學生主動去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手段。
例如,我在為小學生上第一堂美術課的時候,在做完了基本的介紹之后,我打開投影儀,為學生展示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讓學生去數其中有多少人,在等學生七嘴八舌的數完之后,我并沒有為他們去核對到底誰數對了,而是告訴他們這張畫的尺寸,并且在黑板上比劃給他們尺寸大小,他們頓時就被張擇端精湛的繪畫藝術驚呆了,進而被這幅宏偉的作品所折服。我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刺激他們對美術的印象,提高其對美術課程的關注,進而在未來逐漸培養其學習美術的興趣,并且能夠從其中發現各種美。
(二)通過培養小學生的豐富想象力來培養其孕育和創造美的能力。
對于美育的定義是:“用人類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美,反過來對人進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首先需要滿足物質上的各種需求,在物質上需求基本都得到滿足之后,人們會轉而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這就是對美的追求。當前社會下,科學技術水平在不斷地提高,藝術設計與創新也隨之發展的越來越廣泛,可以說,在人們的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美,藝術美源自生活美,如果一個人尚且無法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美,自然更加無法理解和認識藝術中的美。藝術脫胎于生活,所以在進行小學美術的課堂教學的時候,其最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小學生觀察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的習慣與能力。例如我在進行中國畫方面的教學時候,為學生展示了一幅關于觀賞魚的作品,要求學生認真的觀察其中的每一只魚,并且描述出這些魚可愛的地方。所以有的學生認為魚的眼睛很奇怪,有的學生認為魚鱗很漂亮,有的學生認為魚尾很美麗等。所以在課堂作業中,我就讓學生嘗試著按照自己看到的最喜歡的魚的樣子去畫畫,結果有一個學生的作業中卻出現的很多魚的魚頭魚尾都是顛倒的,我把這幅作品展示給其他同學看,他們都在笑話這些魚畫錯了,但是我讓作者來解釋時候,他卻說,他們家的《萬馬奔騰》圖里面很多馬就是這么畫的。由此可見,這就是一種脫胎于生活美的藝術美,也體現出了小學生對于創造美的能力。
(三)引導小學生大膽的創新,使其在創造中去發現和鑒賞美。
美不是只是如同陽春白雪一般高貴又高不可攀的存在,這種是美的事物的一種表現形式,事實上,美還可以以一種極為接地氣的下里巴人的形式存在著,沒有任何一種美的事物永恒不變,所謂的美,其實都是相對于審美對象的一種看法和感覺。例如,同樣是零下十度冰雪世界,對于正在被火辣的太陽烤得汗流浹背的人而言,那就是一種美到不可方物的享受,而對于裹著厚厚的棉衣依然被凍得瑟瑟發抖的人而言,就完全感受不到這冰天雪地何來的美感。所以,作為小學美術教師,需要鼓勵引導學生經常按照自己的觀察與實踐嘗試去鑒賞各種美感。別人口中所贊揚的未必就是自己也贊同的美。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花花草草、小鳥、貓狗、蟲子、大樹甚至江河湖海與川流不息的車輛人流等等,美無處不在,小學生應當學會從中發現美,并且通過手中的畫筆將感受到的美記錄下來。小學生因為剛接觸美術,所以很可能出現畫畫不好的情況,作為小學美術教師,切不可打擊小學生的進取心,而是需要通過耐心的指導,讓學生明白其中所存在的各種不足,并且進行改正,并且對其做的較好的地方予以贊揚,保護他們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六、總結
與其他的小學學科不盡相同,美術作為一門獨具特色的學科,其學習的順序基本是尋找美、感受美、模仿美、升華美。想要做好學習美術最為基本的工作,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審美能力,也就是從生活中尋找無處不在的美的能力,只有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到各種美感,才能夠在之后的模仿美的步驟中讓自己的作品夾雜著更加濃厚的生活氣息,如此的貼近生活才能夠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自主的創新,從源自生活的美中脫胎出來,這其實也是小學生學習美術的升華。只有先掌握了審美的能力,才能夠從所看到的各種美中得以升華,創新出屬于自己的、更高層次的美,這是一種創新,實際上也是在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中多項能力之一的自主創新能力。所以想要培養小學生在美術方面的核心能力,就需要從多個方面的能力培養入手,而其中的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一定要加強對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質的飛越,為小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無盡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曦.用藝術家的眼光看世界——談小學生美術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5(10)。
[2]常娟.互動式兒童繪本在小學低年級美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2015(04)。
[3]張莉.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5(09)。